纵观历史长河,大多数官宦之家,都盛不过三代。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是历史上极为少见的长盛之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曾国藩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上。由于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仅使曾氏家族长盛不衰,而且影响到后来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很多伟人。“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有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之分”①,因此,我们要辩证看待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重点挖掘其精华和精髓。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于新时代下的家庭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思想渊源
曾国藩认为“家兴则国旺,家败则国衰”,家国命运休戚相关。因此,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让一个家族传承久远,而且还能使国家长盛不衰。曾国藩不断从传统文化和先辈的家训思想中汲取精华,结合家族实际,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家庭教育思想,并通过家书的形式予以呈现。
(一)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从《曾国藩家书》的主要内容来看,其合理采纳了儒家、墨家以及道家的思想。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境界、道家的养生之道以及墨家的勤俭之理,都成为《曾国藩家书》丰富的思想养料。总体上看,家书主要以儒家修齐治平的入世思想为重点,辅之以道、墨两家之学。曾国藩作为清代的儒学大家,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他的家教思想以忠、仁、孝为主线。在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他提到:“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②但曾国藩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采纳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体现了“经世致用,为我所用”的原则。
(二)曾氏家族的良好家风
曾国藩在传承以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曾氏家族长久以来形成的祖训作为其治家思想的内驱动力。曾国藩在传承曾氏家族重视耕读传家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治家思想。曾国藩的高祖曾应贞一生以勤劳致富,常常告诫子孙“勤俭立身”“耕读保家”。其曾祖父曾竞希一生克勤克俭。祖父曾玉屏“少耽游惰”,但却能“幡然悔悟”,并制定了“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八字家训。③其父曾麟书将这祖训撰成对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成长于耕读世家的曾国藩,良好的家风不仅成为他发愤读书的动力,而且更是他思想品德的渊源。家风造就了曾国藩一生的人格,他在传承和发扬家庭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变化形成了自己的治家宝典。曾国藩以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人勤俭的作风教育子弟的真正用意,就是希望曾氏子孙对先辈们的行为规范产生认同感,并世代传承下去。
二、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曾氏家族良好家风的影响,曾国藩形成了严密而完整的治家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围绕其治家思想的几个核心方面论述。首先,曾国藩非常注重子孙的道德修养,强调要注重修身养性,完善道德修养。其次,他强调教育子弟要以孝悌为本,重点培养勤劳朴俭的精神,更不忘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一)注重修身养性,完善道德修养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修身是一个人成才报国的第一步,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基础。曾国藩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注重修身养性,以此来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有学者认为,曾国藩所强调的修身养性必须具备慎独、主敬、刚毅、有恒、谦谨、平实、拙浑等诸多要素,这些要素的实现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心态、价值观和思想境界的高尚。④曾国藩曾在家书中提出,子孙应该通过修身养性而使胸怀宽广,消除物我之见,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他向子孙们提出了“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泰;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慎独就是谨慎独处,即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自律,学会自我控制,严格要求自己。曾国藩认为慎独则是最好的养心,能够使人得到最大的快乐。“主敬则身强”强调时刻注意尊重別人,这样自身就会变强大。“求仁则人悦”就是告诉子孙们要有爱心,做到“仁者爱人”,按仁义的方法去做事,别人就喜欢你。“习劳则神钦”强调要勤奋地学习、工作,这样神灵也会钦佩你。
(二)倡导以孝悌为本的传家之道
中国自古提倡百善孝为先,守孝道是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曾国藩强调只有崇尚孝悌的伦理准则,躬行孝悌,才能使家庭和睦。一般认为,“孝”是对长辈的报恩和尊敬,“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相亲相爱。曾国藩以身作则,教导子孙孝敬长辈。他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况兄弟乎?”曾国藩信奉儒家的仁爱学说,引用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人”、孟子的“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教导子弟正确处理与家族成员的关系。“至于宗族姻党,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概爱之敬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发扬孝悌精神才能使家庭和睦,“孝悌和家”也可说是“仁爱睦家”。曾国藩青年就在官场上取得巨大成功,但他要求自己不可为官自傲,不以做官为第一志向。“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⑤因此,曾国藩在其治家思想中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的基础,是家庭和睦的保障,是家族兴旺永续的根本。
(三)提倡勤俭持家,培育勤劳俭朴的精神
在曾国藩看来,勤俭不但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更是关系个人、家庭、社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勤俭也是曾国藩家族先辈们奉行的良好家风。“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⑥可见,勤劳不仅是家兴业旺的源泉,更是国富兵强的关键。在曾国藩看来,与其给子女留一份富足的财产,不如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在总结历史教训基础上,他认为家败在于“奢”,因此,在家训中他时时强调一个“俭”字。为了营造勤劳的家庭氛围,他给家人立下规矩:家中男丁要闻鸡起舞,操习技术,刻苦读书;家中妇人要操持家务,防纱织布,烹饪洒扫,日日不惰。像曾国藩这样的人家,子弟当然不必以劳动为生,但他依然非常重视勤劳教育,尤其倡导半耕半读。他曾教导子弟除了读书外,要勤奋地做好扫屋、抹桌凳、收粪以及除草等家务之事,千万不能什么都不做。可见,曾国藩不仅一生以“勤”字时刻勉励自己,更是告诫子弟一定要保持勤劳的优秀品质。随手翻阅《曾国藩家书》,随处可见曾国藩对于勤俭的反复强调以及培养子女好习惯的谆谆教诲。
(四)注重半耕半读,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曾国藩一直强调耕读传家,认为以耕读为本方是长久之计。在传统社会,耕读具有特定的涵义。耕,是指以从事农业劳动谋生;读,是指学文以修身立德。曾国藩出身农家,后居高官;他不轻视体力劳动,强调耕与读必须并重,要干农活、做家务,同时也要读书、学习、做人。他在家书中多次提到,无论何时,耕读不可偏废,家中女性不可不会做菜、针织等家务。惟耕读才能使家庭传之久远。他重视体智并育,认为“养生与为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亦不弱,或是家中振兴之象。”曾国藩还曾提出,读书可以改变气质的观点,勉励诸弟及子侄奋发读书,愿他们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曾国藩在给年仅九岁的小儿子曾纪鸿的信中提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曾国藩希望子孙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并认为只要肯下功夫,什么地方都可以学。“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若不能发奋自主,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⑦
三、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在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中,既有很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同时也有一些内容与当今时代脱轨。“文化的传承不是良莠不分地将旧文化全部传承下去,也不是对新的文化全面吸收,而是一个在一定原则之下进行取舍的过程,遵循着优胜劣汰、为我所用的原则。”⑧因此,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合理运用到现代家庭教育中,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同时也要重视学风,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学习目的观、为人民服务的学习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重视家庭,促进新时代文明家庭建设
无论为官还是为将,曾国藩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家庭是其精神依托,并高度重视家庭建设。曾国藩在家书中曾多次提到祖父“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可见,祖父以及父亲对他的影响极大,家庭对于他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新时代背景下更要重视家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与社会风气密切相关。但很多人由于忙于事业和赚钱,经常忽视家庭的价值,将家庭教育置于脑后,以至事业有成之时,却由于家庭亲情淡漠而黯然神伤。历史事实证明,曾国藩的齐家之道不仅有利于当时,而且泽及后人,影响广泛而深远。正如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所讲的:“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我们必须把家庭建设摆在战略位置,推动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建设文明家庭,另外更要注重领导干部的家风,做到不谋私利,不搞特权,推动家庭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二)重视家教,传承优秀家风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学校,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什么样的家风家教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在家庭教育所涉及的诸多方面中,品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作为家庭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必须要注重修身养性,真正做到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天我们翻阅《曾国藩家书》,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他的许多修身箴言已经成为现代家庭建设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财富。首先,曾国藩提倡要反对重智轻德,坚持德智并育。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要熟悉各种道德规范,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其次,他还指出要有仁爱之心,坚持与人为善,同时做到自尊自爱自信,坚持追求真理、自强不息。最后,要坚持做到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个人修养不是一时的事,我们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终身为之努力。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物质主义、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思想对人的道德修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重物质利益轻道德修养的现象比较突出,迫切要求我们传承《曾国藩家书》中的优秀思想。我们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不畏艰难困苦,不懈拼搏进取。新时代背景下,继续弘扬《曾国藩家书》中所体现的传统家庭美德,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建设文明家庭,更加快了建设文明社会的步伐,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重视学风,勇担伟大时代的使命
中国梦不仅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在注重家风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学风的重要性。曾国藩在家书中提到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报告读书情况、彼此探讨学问。可以说,重视学风建设是曾国藩治家的另一大特色。他在1864年底的信中说: “《鸣原堂论文》抄东坡万言书,弟阅之如尚有不能解者,宜写信来问。弟每次问几条,余每次批几条,兄弟论文于三千里外,亦不减对床风雨之乐。弟以不能文为此身缺憾,宜趁此家居时苦学二三年,不可抛荒片刻也。”他勉励子弟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子弟们树立起良好的学风。在传统信仰崩溃、社会道德失范的晚清社会,曾国藩不曾迷失信念,不忘学以求真、学以修身。他的为学之道启示我们,读书学习要志存高远,超脱名利富贵,要以追求真理,实现人生价值为目标,不但要学为己,更要学为人,真正将所学付诸于实践。
一个国家的学风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学风即学校的学习风气,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学风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大学在培养人才时需要做好的三项基础性工作。首先,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次,建設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最后,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当今社会,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学习目的观、为人民服务的学习价值观。勇担新时代使命,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端正学习态度,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2页。
②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第616 页。
③王淑珍:《浅析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④刘从:《从<曾国藩家书>看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兰台世界》2012年第3期。
⑤ 曾国藩:《曾文正公家书》,北京:线装书局,2015年,第139页。
⑥曾国藩:《曾国藩文集·笔记二十七则》,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第124页。
⑦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第8页。
⑧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3页。
[责任编辑:刘 霞]
[作者简介] 李丽,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