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与防控措施诸

2020-06-12 11:40葛建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流行病学

葛建华

摘 要:非洲猪瘟是对生猪养殖业危害极大的一类急性传染病,致死率高。该文阐述了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及生存条件,分析了其流行病学特点,包括易感的动物、传染源、传播方式、发病机理、发病症状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非洲猪瘟;流行病学;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是家猪、野猪受到非洲猪瘟病毒感染而发生的一类急性传染病。该病毒的致病力极强,致死率高,发病急,一般发病后的死亡率最高可达100%[1]。非洲猪瘟病最早报道于20世纪20年代的肯尼亚地区,之前一直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国家发生,20世纪50年代末期传入到拉美、西欧国家[2]。自2007年起,非洲猪瘟在全球多个国家流行暴发,2018年8月开始传入我国,最开始在沈阳市确诊,之后短短4个月我国各地相继发生了50多例非洲猪瘟病情,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3-4]。非洲猪瘟的发生症状类似于猪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旦发生,只能通过扑杀病猪来控制疫情的蔓延扩散,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

近些年来,兰溪市生猪养殖业发展较快,为了加强对非洲猪瘟这一疫情的防控,当地相关部门加强了对疫情的监控排查,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车辆等实行了严格的控制,强化消毒措施。通过强化管理,目前兰溪市尚未发生1例非洲猪瘟病情,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本文现结合笔者的实践,阐述非洲猪瘟的病原体,分析其流行病学,并提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1 病原体及生存条件

非洲猪瘟属于一种烈性、出血性的传染病,由非洲猪瘟病毒引发,死亡率非常高,目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法定动物疫病的名录中[2]。非洲猪瘟病毒的耐低温能力强,不耐高温,在56℃的温度下70min即可将病毒灭活;病毒耐酸碱能力强,在3.9

2 流行病学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生猪养殖业发达,存栏量、出栏量、猪肉的年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此外,我国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种猪及猪肉制品,与多个国家之间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且来往中国的旅客数量也非常庞大,加上国际运输工具上的厨房垃圾、野猪迁徙等,导致我国非洲猪瘟的防疫形势非常严峻[1]。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开展相关的研究,以指导我国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工作。

2.1 易感染的动物 非洲猪瘟病毒的易感动物包括蜱类、猪科类动物,其中,高度易感的动物包括欧洲野猪、家猪,有4~19d的潜伏期,发病后死亡率最高可达100%,且发病不分年龄、品种、性别差异,均容易感染。疣猪等非洲地区当地的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则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是可以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传染源[2]。

2.2 传染源 非洲猪瘟的传染源主要是携带病毒或者发病的猪,一般猪发病后,其组织、血液中病毒的含量非常高,可造成病毒的快速扩散蔓延。感染猪的猪肉制品,携带有非洲猪瘟病原菌,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被污染的车辆、饲料、泔水等,也可以导致猪染病。非洲猪瘟病毒的储存宿主是软蜱、野猪等,可随着其活动而将病毒传播开[3]。

2.3 传播的途径及方式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较多,主要有食物传播、软蜱的吸血、接触传播等,病毒可在野生动物之间、野生动物与家养动物之间、家养动物之间循环传播,导致其难以有效根除,危害严重[1]。其中,接触传播包括直接、间接2种方式。(1)直接传播,即为易感染的猪直接接触到了发生非洲猪瘟病的猪,也可以通过遗传物质垂直传播;(2)间接传播,此种方式较多,包括软蜱传播、污染的泔水传播、污染的交通工具、污染的饲料等[1]。

2.4 发病机理 非洲猪瘟病毒侵染到猪体内主要是通过上呼吸道、口,导致扁桃体、鼻咽部感染,之后病毒快速复制繁殖,很快就蔓延到猪下颚的淋巴结位置,进入到淋巴、血液中,进而逐渐扩散到猪的全身各处,最终导致血管受损、心力衰竭等[4]。

2.5 发病症状 非洲猪瘟发病后的表现形式主要特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4种,容易与普通的猪瘟病混淆。

2.5.1 特急性 猪发生特急性非洲猪瘟后,表现为体温升高,其他症状多数不明显时即死亡。

2.5.2 急性型 猪发生急性非洲猪瘟时,病程一般持续1~7d,一旦发病无法医治,死亡率100%;发病猪的体温升高到42℃左右,表现为精神不佳,食欲不振,耳朵、腹部、四肢的皮肤上均可见到明显的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眼睛、鼻腔内粘液等比较多;此外还有便秘或者腹泻、呕吐等症状,粪便表面覆盖1层带血的粘液。

2.5.3 亚急性型 此种类型的症状类似于急性型,但是整体症状较后者轻,发病的时间可持续21d左右,体温时高时低没有规律,一般均高于40.5℃。

2.5.4 慢性型 猪发生慢性非洲猪瘟后,身体逐渐消瘦,偶尔出现温度升高的情况,身体上多个位置见到局部红斑,耳、大腿内侧、腹部等部位易产生坏死或者凸起,皮肤出现溃烂,可导致肺炎、关节炎等继发性感染[3]。

2.6 病理变化 猪发病后,浆膜表面出血、充血,肺部、肾脏等器官表面有明显的出血点,心内膜及外膜上出血点很多,肠道、胃部黏膜上出血,呈弥漫状,膀胱、胆囊内出血[2]。脾脏变软,呈黑色的肿大状,表面可见出血点,边缘形状呈钝圆或梗死状[1]。喉部、会厌处可见到出血、充血状,症状比普通猪瘟更明显,气管前部1/3左右的位置有瘀状瘢痕;肺脏形状肿大,切面可见到一些液体(呈泡沫状),气管内侧可见粘液(呈血性泡沫状)[3]。颚下的淋巴结、腹腔内的淋巴结呈肿大状,出血症状严重[1]。

3 防控措施

3.1 提高猪群自身的免疫抵抗能力 猪群的发病率与发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与猪群的自身免疫能力有关。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猪群自身的抵抗能力。首先,保证安全卫生、搭配合理的饲料供应,为猪群的健康生长提供足够的养分。其次,加强对饲养场的清洁工作,维持一个干净整洁的饲养环境,确保猪群的健康。再次,加强对饲养场地的消毒,严格按照要求将猪场内的各种病原菌消除干净,保证饲养环境的安全卫生[1]。

3.2 加强对猪群的免疫接种管理 结合各地猪群免疫的实际需求,按照要求定期做好猪群的免疫接种,以提高猪群抵抗细菌、病毒侵染的抵抗力。接种疫苗一定要求符合规范,及时观察接种后的猪群反应,若发现有未成功接种的,要及时补接种[2]。

3.3 加强对猪群的监控,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非洲猪瘟的传染能力强、死亡率高,一旦发病,要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避免疫情扩散蔓延。对于疑似病猪,要立即将其与健康猪群隔离开,及时采样上报,通过检验确定是否为非洲猪瘟,一旦确诊,立即对发病猪进行处死、消毒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并按照要求对养猪场内进行严格的消毒,每日至少消毒3次。对整个猪场开展全面的排查、检测,并按照要求在相应的区域内进行采样送检[4]。

参考文献

[1]华利忠,冯志新,张永强,等.浅谈中国非洲猪瘟的防控与净化[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9,27(2):96-104.

[2]扈荣良,于婉琪,陈腾.非洲猪瘟及防控技术研究现状[J].中国兽医学报,2019,39(2):357-369.

[3]马文涛,孟伟,于辉,等.河南省非洲猪瘟防控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动物检疫,2019,36(9):48-51.

[4]王勃森,张芬芳.当前非洲猪瘟在我国的流行特点与综合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5):12-13.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流行病学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猪科宿主对非洲猪瘟传播的作用比较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四川省非洲猪瘟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