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洁琴
摘 要 “双创”“双一流”均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提升大学生创业活力和能力。信息素养需要以创新能力为导向进行顶层设计。文章提出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匹配对接模式和路径,从基础模式(保障对接、辐射对接) 和深层模式(升级对接、转型对接) 两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阅读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及学科创造力。论文基于南京工业大学展开实证研究,从新生入馆教育、阅读推广、信息检索课程、定制培训、基于设计思维的课程重设、联合创客空间等方面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转型,助力培养创业型大学生。
关键词 信息素养 设计思维 创新能力 路径分析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nd “double first-class” both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alent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which need to enhance the entrepreneurial vitality and a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matching and docking mode and path docking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enh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from the basic promotion mode (guarantee docking and radiation docking) to the deep promotion mode (upgrade docking and transformation docking), so as to enhance students reading literacy, humanistic literacy,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disciplinary creativit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conducted by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this paper aims to help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a series of paths, including freshman admission education, reading promoti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s, customized training, curriculum design based on design thinking, and joint maker space to realize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nsformation, and help to cultivate entrepreneurial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Design thinking. Innovation ability. Path analysis.
“雙创”和“双一流”对高校学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个性化培养,激发和增强大学生创业活力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即创新精神,因此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独创能力[1],尤其是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综合信息素养能力。关于创新能力与信息素养的探讨,初景利(2019年)[2]提出图书馆传统能力应向创新素养教育新型能力提升,信息素养教育要以资源导向、技能导向等教学内容为主[3]。另外,还有基于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提出大学生信息素养模式[3],以创新素养为主线提出高校图书馆渐进式读者培训模式[4],引入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5-7],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8]和基于“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导向的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等[9]。
主动学习、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时的联想性、求异性等是创新能力的特点,人文素养和阅读素养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如何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系统地培养人文素养、阅读素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批判性与创新思维,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 创新能力导向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体系构建
信息素养贯穿于整个学习人生,着眼于人的学习和转化技能的提升,不仅强调学习(获取和吸收),还应注重转化(分析和利用),从而创造新的知识、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能力[10]。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系需要建立在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需要从新生入馆教育逐渐升级为数据素养教育,形成一整套路径体系。本文主要借鉴Kolinsky和Readman[11]等学者于2002年提出的“低端道路”模式和“高端道路”模式,分析高校图书馆对于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需求,嵌入学科情境,培养学生学科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其模式如图1所示。
1.1 保障对接
保障对接主要面向低年级大学生,提升大学生图书馆认知素养、阅读素养、文化素养等,主要包括新生入馆教育和阅读推广等活动。开展面向大一新生的入馆教育,主要讲解图书馆功能、馆舍布局、文献分类、借阅流通、规章制度,以及如何使用公共检索系统及分类数据库资源等,对新生了解并使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提高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信息素养有重要作用。目前,新生入馆教育主要采用带队参观讲解模式、在线视频音频学习模式,以及微信公众号推送模式,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专门设置了“迎新专区”,包含了新生专栏和“图书馆的初遇”。
阅读推广可以提高大学生阅读文献数量和质量,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现在很多大学针对大学生群体阅读行为方式,制定了有效提升大学生阅读兴趣的阅读推广计划,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大学生回归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年度阅读报告,基于读者数据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创新[13];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馆以经济学人空间阅读环境为依托,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推出了“书斋生存10小时”的阅读推广实践创新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完成具有适当挑战性的阅读任务,建立和培养经典阅读习惯,通过学生团体参与、相互激励的方式,强化阅读效果[14]。
1.2 辐射对接
辐射对接主要面向大学生开展各类信息素养服务,主要基于资源、技能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开设信息检索课程、各类数字资源讲座培训、在线培训、针对院系的个性化培训讲座,较大范围地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辐射对接所开展的信息素养服务面较广,但学科情境涉及相对较少。
在图书馆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方面,清华大学图书馆面向本科生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利用” “图书馆概论”等公选课,面向研究生开设了“信息资源获取与专题应用”公选课及“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必修课,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面向本科生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信息检索课”公选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电子信息检索”公选课,面向研究生还增设了“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公选课。各类资源与服务培训是辐射对接的主要方式,大部分图书馆都开展了相关培训服务,形式多样,如南京师范大学“读书节”资源与服务系列讲座,内容涉及搜索、办公软件使用等,另外开设了敬文讲坛,致力于提升人文素养。
在线培训是当前图书馆开设资源检索与培训的一个重要手段,形式包括微课堂、数据库商开设的在线培训课堂、网络视频课等。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公众号开设了“小图微课”,内容涉及检索、论文写作等;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设了“微课堂”栏目,内容涉及掌上新东方、微视频、超星期刊等。一些院校推出针对院系的个性化定制培训,已经接近学科情境的范畴,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提供定制服务,以班级或课题组为单位预约专门培训,提前拟好专题,交给学科馆员。
1.3 升级对接
升级对接的信息素养服务,能更有效地融入学科情境,助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比如,开展嵌入和反嵌入的信息素养教学,开展信息素养新趋势如数据素养、数字人文素养的教学,或借鉴其他领域开展信息素养新模式探索,助力创新能力提升。
嵌入信息素养教学,主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嵌入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如:复旦大学图书馆为授课教师提供课程中插入相关资源讲座的嵌课服务;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专题信息素养培训课程。反嵌入信息素养教学,可以在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中,邀请学科专业老师加入,如对部分专业性强的数据资源(如Scifinder)進行讲解、对信息检索大作业的点评等。
数据驱动的“第四范式”学术研究,数据密集型科研兴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使得数据素养教育正在成为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一块重要内容[10]。国外部分高校图书馆已经开设相关服务,如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的“研究数据管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数据管理服务”等。数字人文是传统人文与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学科,是高度写作的跨学科领域,在促使学生参与知识演绎过程中,增强批判性、推测性、创意性思维和设计能力[15]。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的Ispace建设,将数字人文和创业精神融合,帮助数字人文学者使用技术来解决超越传统的研究问题[16-17]。
1.4 转型对接
信息素养教育应向创新素养教育新型能力提升,信息素养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2]。除了信息的搜索、获取、收集、整理、分析与利用,同时需要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科创造力。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以创客空间为支撑,以学校创新创业课题和图书馆自拟课题为依托,开展面向大学生的课题申报与研究,这种由“馆员专业引导+创新创业课题驱动+创客空间支持”的创新能力培养,能有效帮助读者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知识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4]。
2 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体系实施路径规划
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工大)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2018年学校重新定位和规划,明确提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著名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教授认为,创业型大学是21世纪大学转型、进取与变革的必然趋势。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例,该校作为国外地方创业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坚持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兼顾的双元价值取向,最终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草坪大学”发展为国际一流创业型大学。因此,为助力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信息素养内容设置更需强调创新素养教育。
南工大图书馆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上,设计了一系列的对接服务,包括保障对接(新生入馆教育、阅读推广活动)、辐射对接(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信息检索课程、面向院系的定制资源培训)、升级对接(基于设计思维的信息素养模式探索、嵌入与反嵌入学科的信息素养教学)等,并努力实现转型对接(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创客空间,联合学校相关部门和老师,开展科普活动等)。
2.1 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及丰富的阅读推广服务,提升阅读素养
图书馆每年将新生入馆教育纳入学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中,采用图书馆馆员带队实地参观+现场讲解模式,从馆舍空间、馆藏资源、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规章等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同时在图书馆主页设置新生教育专栏,供学生实时了解。
图书馆于2017年获得全民阅读示范基地称号,目前形成了可持续的阅读推广模式:一本刊物(《劝业乐学》,是图书馆创办的公益性内部交流刊物,每年编发两期,主要宗旨是以图书馆为阵地,鼓励、引导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个活动场所:南书房,被南京市江北新区授牌为“未来书房”之一;两季读书活动(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秋季与学校其他社团组织系列活动);三大基本活动(图书漂流、真人图书馆、“阅读名人传记,汲取正能量”)。此外,创新性地提出“阅读+”的概念,加强校内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学生组织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合作,共建学生阅读推广基地。
2.2 面向全校的信息检索公选课和定制培训,提升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
南工大所有本科生和研究生都需要选修信息检索课程,主要由图书馆开设。在研究生信息检索教学中,邀请部分学科专业老师参与教学,实现反嵌入教学,融入更多的学科情境。在MOOC等推动下,有小部分教师探索MOOC下南工信息素养课程模式,微课视频制作等。课程多采用小班教学,教学内容涉及信息素养概论、不同类型数据源的检索、信息分析及综述写作等。结合4·23活动季,积极面向各院系组织定制化资源培训,现已由原来图书馆组织为主转变为图书馆组织和学院定制需求并重的培训模式,助力提升全校师生信息檢索与分析能力。
2.3 开展基于设计思维信息素养模式探索,提升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
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以下简称DT),源于设计界,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把它归纳成一套科学方法论:DT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通过Empathize(同理心)、Define(需求定义)、Ideate(创意动脑)、Prototype(制作原型)、Test(实际测试)五个环节,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创造多元的可能性。这与传统信息素养的信息需求、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利用等环节不谋而合,同时更具学习能动性及创意性。
笔者参照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归纳的五个环节,结合信息素养课程自身特点,重新设计信息素养体系,包含同理心、需求设计、创意实现、测试分享四个环节。
(1) 同理心(Empathy)。这主要指设身处地理解、心理换位、倾听能力等,是一种技术与能力。创新背景下的信息素养课程急需同理心,对授课对象(学生)进行多维了解和理解,包括学生年龄、年级、兴趣、学习能力等自身属性,以及学生的学科情境。
(2) 需求定义。“创意实现、测试交流”均是以需求定义为基础。需求定义是信息检索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进行需求定义。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授课对象,根据同理心环节,定义信息素养课程的需求,包括授课的形式、授课内容、考核内容等。学生的需求定义可以结合学院、专业培养方案,以及自身的兴趣发展,挖掘信息需求,同时与他人进行组队,通过课程能综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3) 创意实现。该环节体现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根据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才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分组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团队讨论、检索分析、思维创新、头脑风暴,结合信息素养课程授课内容(将需求设计分解为具体的信息需求、信息源的确定与检索、信息的管理与分析及可视化检索分析报告),形成比较系统的团队合作项目,并在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不断迭代、不断循环。
(4) 测试交流。该环节包含了测试优化和交流汇报、多维点评,一般设在信息素养教学最后阶段。其实,测试优化的过程在信息素养课程体系中不断出现,同时检索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在整个信息素养体系中,测试课程也是衡量每位学生是否提升自身信息素养能力效果的方式之一。
同理心贯穿整个课程体系,需求定义、创新实现、测试交流各个环节迭代、循环,开展基于新媒体及课堂的线上线下讨论,每次课都有交流与反馈,从需求提出与确定、需求分析、上机实习、检索反馈、分析反馈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对基于DT的信息素养课程,从课程开课初期就让学生成为课程主体,同理心了解学生,调动学生进行自我需求设计、组成团队;信息素养教师在每次课程中结合案例和学生进展汇报,穿插讲授信息素养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检索分析等指导;学生与教师线上线下讨论、头脑风暴、点评等,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创新完成检索分析报告及设计方案。
2.4 利用创客空间与信息素养结合,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南工大逸夫图书馆建设有“南京工业大学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包含了设计空间、展示空间、制作空间、创意空间,如图2所示。目前已经与相关教师、职能部门等开展合作,比如进行科普知识宣传等。图书馆拟将信息素养课程与创客交流中心进行融合,开展面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课题申报、研究,确保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学和服务能更有效地指导或引导大学生去创造新的知识体系,努力实现信息素养转型升级。
3 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信息素养提升体系实施效果评估
南工大信息素养提升的路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新生入馆教育、阅读推广,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阅读素养;开展各类培训讲座及系统化信息素养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以DT为理念重构信息素养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助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南工大图书馆阅读推广小组曾在2017年对在校生进行了“是否参加过图书馆举办过的阅读推广活动(如征文、知识竞赛、创意作品征集等)”的问卷调研,被调研群体中有67%没有参加过,只有3%左右的读者经常参加。时隔两年之后再次调研,学生经常参加的比例有了一定的提升(达到11%),这与阅读推广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如晒刊活动、图书漂流)及与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推动有很大关系。
南工大图书馆每年开展春季、秋季数字资源培训讲座,助力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以2019年秋季数字资源培训讲座为例,系列讲座共五场,时间从10月持续到12月,参与人数达到1000多人次,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在现场踊跃发言,积极探讨和交流。不同的讲座带来了不同的体验感,如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的现场实战演习,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了如何有效管理大量的学术文献[18]的经验知识。
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文献检索教学,旨在全面提升南工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同的授课模式也带来不同的效果。笔者以DT为理念设计的信息素养课程,目前主要面向 “艺术设计学院的艺术与科技大三学生”开设。学生的评语是切实感受到信息检索课程的实用,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从感觉不太需要学术信息检索到认为信息检索对于艺术设计提升很重要的转变,不仅助力提升了自身创作能力,而且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新媒体运用更是提升了合作效率,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课程是自己作为个体真正参与的课程,在与教师、同伴讨论过程中激发了新的灵感。
4 结语
在高校“双创和双一流”建设的双重背景下,信息素养课程体系需要以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才能改变目前的信息素养与实践能力不匹配问题。图书馆要在提升创新素养培育中,改变传统的纯资源导向、技能导向培养体系,从基础的阅读素养、信息认知素养开始,逐渐培养学生的检索、分析技能素养,才能进一步提升创新素养培育水平,最大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