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一博
“Z世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特征及应对策略
柴一博
[作者: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高新科技推动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Z世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已出现不同以往世代的“全天候在线”、“晒文化”等新特征。 “Z世代”大学生应理性对待新的生活方式,积极反思生活中的自我矛盾,从而更好地追寻生活的终极意义。
Z世代;大学生;生活方式;哲学思考
生活方式概念原用于日常生活讨论,后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中生活的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下和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1],包括生活活动主体、条件和形式三个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Z世代”大学生生活方式表现出新的典型特征,这对该群体的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选择多样化生活方式、如何实现生活的终极意义成为每一个“Z世代”大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Z世代”,也称为“网络世代”。作为欧美的流行用语,意指在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全球“Z世代”群体人数众多,数据显示,该年龄段全球出生人口大约19亿。这一世代由于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的巨大影响,因此也被称为“网络世代”或“互联网世代”。
在我国,“Z世代”作为“独生子女2.0”,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1.0”时代的群体,伴随他们成长的是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虽然第一批95后应届毕业生大多已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但数据显示,中国大陆“Z世代”人口数量约为2.6亿,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2831万。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Z世代”大学生的周围充满了科技元素,他们的生活内容与以往世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该群体生活方式的独特特征。
互联网科技先天伴随着“Z世代”,他们生活在数字化、科技化的世界中,能用科技解决的事情,绝不费心费力。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使Z世代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成为“全天候行为”。“网络世代”的大学生最爱聚合类APP,网易云音乐、哔哩哔哩和微博等受到热捧。他们喜欢电子竞技游戏,也喜欢看网红直播,受网络娱乐文化影响较大。但该群体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通过电子产品、网络课程,随时随地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自我素质的全方位提升。互联网和智能电子设备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形影不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图1可以看出Z世代大学生的网络生存图景。
图1: Mob研究院《Z世代大学生图鉴》Z世代娱乐Top50APP
追求特立独行的“Z世代”大学生为了彰显个性标签、表现自我价值多元化趋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愿意为自己的个性元素进行投资。“国潮”文化的兴起便印证了他们表达自我情怀和文化态度的新形式和新风尚。《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显示,“Z世代”月均可支配收入3501元。而2018年全国居民月均可支配收入2352元,“Z世代”月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值高出48.85%,其消费水平基本告别了“隐形贫困”,和前辈们相比已经“赢”在了起跑线,而未来的上升空间也相当可观。他们不仅表达出日益浓厚的消费意愿,而且消费基础也非常稳固。与此同时,新消费理念也在不断促进消费产业的更新换代。年轻的消费者对于商品“颜值”的追求成为一种趋势,消费产业逐渐聚焦于“颜值经济”。此类现象也证明人口结构永远是消费产业的核心驱动力。
“Z世代”大学生热衷于网络社交“晒文化”。他们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乐意将情感表达、生活细节转化成图片或短视频的形式发布在各大社交平台,期待在自己的社交圈中引起关注,在网友的点赞和评论中获取自我认同感。而“晒文化”的内容也逐渐表现出生活化、娱乐化和消费化倾向。在整个“晒文化”行为中,“Z世代”大学生总在尝试借助网络社交平台创造和展现自我个性,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自我精神满足,表现出一种自我认同的新范式。
1.线上热情,线下冷漠
作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土著人,“Z世代”大学生热衷于网络社交:聊QQ、刷微博、发微信、拍抖音,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在线上,他们表现热情、感情真挚、吐露真性情,沉浸在社交带来的自我满足感之中。但是作为独生子女比例最大的一代,离开网络后他们又喜欢孤独,有意逃避社交,对不感兴趣的人和事表现得较为冷漠,不希望被他人打扰。
2.崇尚科技,沉溺网络
科技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从小沉浸在网络世界中的“Z世代”,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驾驭科技产品,快速接受互联网新技术并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他们以“科技至上”为行动指南,支付靠扫码,购物在网上,吃饭订外卖。电子产品本应是为生活提供便捷,但其“副作用”也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开来。只要觉得无聊,他们就立刻拿出手机,让手机带走无聊,让娱乐填充空虚。数据显示,“‘95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高达8.33小时,其中社交APP用时最长,接近2小时”[2]。而且,手机碎片化信息的即时性也让该群体的平均注意力降至8秒,比起上一世代少了4秒。
3.喜欢理财,过度消费
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了首份《“90后”攒钱报告》,报告显示“90后”(含“95后”)92%的消费个体每个月都会有结余金额,其中80%会拿结余理财。但“95后”也以巨大的消费体量和惊人的消费能力不断推动着中国消费结构和消费市场的巨变。他们注重消费体验,愿意为自己的生活仪式感和兴趣爱好买单,甚至不惜投入重金。例如,某著名品牌发售限量球鞋时,部分追求“球鞋文化”潮流的大学生便想方设法将价格不菲的球鞋收入囊中。网络传闻“男孩一面(鞋)墙,堪比北京一套房”,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过度消费的疯狂。同时,作为“网络世代”,他们也是电子科技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多数大学生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唯有父母是他们坚强的后盾。目前,相比向父母伸手要钱,网络信贷则更为容易,但伴随而来的是潜在的高利贷风险。因此,违法催收等恶性事件频繁出现在部分大学校园里。
4.社会认同,个人主义
追求价值认同是每一代青年都孜孜不倦的追求,“Z世代”大学生由于先天网络优势则表现的更为突出。市场经济以其利益刺激、效率意识等功能,强化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他们不再盲目崇拜权威,不再循规蹈矩,注重自我认同、自我实现,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和生活信念。“他们时常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向他人与社会呈现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努力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同一”[3],这无疑凸显了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开放而又自信的年轻心态。但个人主义的现象频繁发生。接受高等教育的“Z世代”大学生接受合理利己主义原则,承认西方伦理学派认同的“以普遍主义为特征的个人主义”在当今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以追求功利性为目的的现象。
5.意识超前,行为偏离
在移动互联背景下长大的“Z世代”大学生,可以更快捷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他们具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科教等方面的认同感,但欠缺行动上的践行能力。置身网络世界中,他们运用自媒体手段为弱势群体伸张正义,但也存在着“键盘侠”,占据网络道德制高点。在奋斗目标上,有强烈的成才欲望,但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在道德修为上,认同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的重要作用,但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时常发生“恶小而为之”的事件;在价值关系中,抽象地将国家和社会放在第一位,但涉及个人价值目标时,又倾向于个人本位和利己主义;在婚姻观上,憧憬甜蜜的爱情、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又经常因为虚荣、无聊、好奇或经济目的而随意恋爱。
“Z世代”大学生身上有众多标签:独立个性、颜值正义、游戏电竞、二次元、偶像文化等等,这些都体现在他们生活方式的新特征之中。生活方式本质上是人学问题。作为主体的个人,对生活方式具有选择性。在改革浪潮翻涌和时代腾飞的巨变中,“Z世代”大学生的生活内容和形式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生活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选择,由此也衍生了一系列新问题。生活方式的选择表现出人的价值选择,只有深刻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理性反思,才能有助于更好地做出价值判断。
“理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研究命题,马克斯·韦伯曾提出:“目的合乎理性的,即通过外界事物的情况和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价值合乎理性的,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4]根据其定义,前者为工具理性,后者为价值理性。现代西方的理性主义更多体现了对工具理性的追求。受全球化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也偏爱工具理性,将人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外部世界的控制上。在工具理性的作用下,以工具、科技手段为媒介的人类驾驭自然界的能力空前发展,制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价值理性的作用,未能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社会现实从积极方面促进了“Z世代”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成才意识,但过分追求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便会沦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One-Dimensional)”,即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的能力的人,被技术进步所异化的人。同时,物役现象也时常发生。智能手机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大变革和大便捷,但低头族随处可见,手机似乎成为了身体的“新器官”。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过载的碎片化信息将以更多途径、更快速度传播,对大学生群体的自我判断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产生了极大挑战。
我国正处于向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导致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以技术革新为标志的工业文明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文明共处一炉,各种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在社会中发生激烈碰撞,在高校中显得尤为剧烈。社会价值的动荡主要表现为传统与现代、自生与舶来、价值评价的相对主义盛行、价值悖论现象发生等。“Z世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变革的生力军,在价值多元化的情境下难免有些无所适从。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是高等教育,站在精英文化的角度上对社会和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另一方面,工业文明高度发达带来的物欲满足又使其日益功利化。随着无线网络覆盖面扩大和流量资费的下调,互联网运用越加广泛,价值多元化的输入也变得越来越便捷,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评判。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学生相比,“Z世代”大学生更具有理性精神,他们在对社会政治的态度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能够有前瞻性思考,合理应对。但由于价值评判的相对主义,他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确定性,普遍带有理想化色彩,容易与客观实际想脱离,一旦事与愿违,便可能自暴自弃,导致人格结构的松动和内在冲突。
现代化的进程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最理想的现代化进程是二者同步进行、共同发展。人的现代化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若与社会现代化失衡,必然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属于外源性现代化,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其现代化成果取决于国家和人民的综合素质,必须依靠国家和人民的力量进行积极的变革。现代化发展初期,我国人民受教育程度、国民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出现了人的现代化发展滞后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现象。进入新时代以来,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差距大幅度缩小,但我国人民并未完全成为现代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尚处于不断向现代化人格转变之中。
“95后”大学生群体是当前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他们在社会现代化发展最激烈的时代,接受着高等教育,享受着最美好的学生时代,成为最接近现代人标准的群体。他们以自己独特的、先进的方式不断实现着自我的发展,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但由于社会现代化发展快于人的现代化发展,出现了重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建设而忽视对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现象,故而出现现代意识与行为的偏离。而大学生个体化差异较大,综合素质和价值评判标准各有不同,导致部分素质较低的学生曲解或误解现代化、现代化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生活方式偏差和失序现象。
“生活方式是具有价值属性的意义系统,在现实中以回答‘怎样生活才是好的’问题为指向。”[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Z世代”大学生应该构建更加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追寻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什么是美好生活?好的生活应该分为两个方面:满意的生活和正当的生活。满意的生活探讨人生的世俗意义,也就是幸福问题;正当的生活,则探讨人生的精神意义,也就是道德问题。“Z世代”大学生在选择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应将幸福与道德兼顾,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哲学,不断寻求生命的真正意义。同时还应该明确自己的生活各阶段目标和人生的价值选择,不仅要活在当下,更应该活在未来。应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自我矛盾现象,只有从自身入手,才能有根本上的突破。其一,正确对待主体意识的强化,避免利己主义。主体意识的强化是当代青年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自主性,但不可固执己见。对于个人利益与物质财富的追求,应合理正当,切勿急于求成。同时应保持不占有的心态,戒除对物质的占有欲,做物的主人。其二,应追求快乐生活的原则。伊壁鸠鲁指出,所谓快乐便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所以在选择生活方式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理性原则,不应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痛苦;二是道德原则,不应给别人带来痛苦。消费时选择适合自己购买力的产品,切勿让冲动消费、攀比消费带来的严重后果影响正常的学生生活。真正的自由是存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应做一个身心自由、精神优秀、灵魂高贵的人。第三,培养理性素养,提高践行能力。“Z世代”大学生的开放性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表现在对新事物、新观念接纳的超前速度上。他们敢于大胆进行经验、知识和能力的交流,由于缺乏社会阅历,理性可能收到娱乐文化的部分消解。作为“互联网世代”,大学生更应该具备专业素质和网络理性素养。清华学子“PX词条保卫战”所展示的网络理性素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正确认识自我、理性反思自我后,应确立人生目标或生活各阶段目标,并付诸于实践,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Z世代”大学生作为学生群体,其发展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高等教育对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选择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大学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协调意识的培养。高校应加强学生自身的协调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其次应加强对学生对社会、政治参与意识的培养,了解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对社会政治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针对“网络世代”的特殊性,应加强大学生网络参与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的教育。第三,应关注大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高校教育应该树立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并且加强对大学生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大学生在面对真理和利益时,做出更好的抉择。
社会、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引导。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Z世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欲望,对市场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应敏感,希望通过自我奋斗取得相应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但其成就动机与国家振兴发展联系不多。社会、家庭应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鼓励正能量的成就动机。“Z世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需要其开启更执着、更精彩的奋斗模式。不做“愤青”,更不能做“废青”,应立鸿鹄志,争做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好青年。
[1]王雅林.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
[2]王垒课题组.“95后”手机实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显示[EB/OL] http://www.psy.pku.edu.cn /xwzx/xyxw/317324.htm
[3]李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亚文化现象的批判性分析—基于社会心态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7(9):108.
[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6.
[5]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40年:学术历程、学科价值与学科化发展[J].西北师大学报,2019(5):66-67.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本文系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90后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研究”(项目编号:zsy2018B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卢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