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科研效率实证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分析

2020-06-12 01:11于姗姗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东北三省双一流一流

于姗姗

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科研效率实证研究——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分析

于姗姗

[作者:沈阳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对我国高校科研投入和相应产出效率提升的研究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文章通过运用DEAP2.1软件对东北三省的“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效率进行年度以及对高校整体进行分析发现,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效率整体是呈现上升趋势,但技术效率有待进一步加强。为了促进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效率,高校未来要更加注重优化科研效率结构,增强对科研的创新能力以及优化各个高校科研管理模式,进而拉动东北三省整体的科研效率。

“双一流”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Malmquist指数

一、引言

科研效率评价指的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一定时间段高校对科研投人、产出效率的综合、客观评判。科研效率对于高校来讲具有双重的积极作用。首先是支持高校科研活动以及促进高校科研氛围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科研效率的提高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科研和发展起到了助力作用,从而提高我国的整体的科研能力。因此,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对各个高校的科研效率做出综合、客观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双一流”高校已经承担起了提升我国高校科研效率的部分责任。以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三省11所“双一流”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一流大学A类4所,一流学科建设大学7所。[1]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科研投入与科研产出效率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激励相关高校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效率。

二、评估指标与方法

(一)评估指标

基于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具有科学和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的特点,再结合对于科研投入产出效率的以往研究成果,分析和评价各个高校的科研投入以及科研产出指标,进而构建了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效率的指标体系。本文指标类型一共分为了两种:科研的投入指标以及科研的产出指标。具体指标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评估指标的分类方法

(二)评估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称为DEA方法,在1978年由Charnes等人首次提出。[2]DEA方法可以对多投入、多产出的研究对象进行效率的静态或动态分析,而且不需要人为设置权重。[3]本文选取DEA中的malmquist指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DEAP2.1计算完成数据包络分析,可直接得出每个单元的全要素生产率,能够看到高校的科研效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则表示为科研效率在逐年上升,小于1则相反,需继续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

三、动态分析

依据“malmquist指数的dea测度模型”的原则,[4]再加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用DEAP2.1软件进行效率分析,分析对象为黑吉辽三省的11所“双一流”高校,时间为各个高校2013-2016年以来的科研投入与产出,以便对东北三省的“双一流”高校科研效率的具体情况及变化有全面的认识。本文数据均来源于《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一)年度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2013–2016年东北三省的“双一流”高校的整体科研效率是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总体上,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也就是科研投入产出的整体效率变化平均值为1.003,表示从2013到2016年以来平均每一年增长百分之三。

从表中技术效率来讲,呈总体上升状态,均值是1.032,表示平均每年增长0.32%,说明技术效率是随着高校的科研效率的增长而增长。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呈现均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其中纯技术效率的均值是1.011,表示每年增长0.1%;规模效率的均值为1.021,每年增长0.2%.这就表示出纯技术效率增长能够带动技术效率的增长,规模效率亦是如此。对于技术进步,其均值为0.972,整体出现下降状态。这表明只有继续促进各个高校的技术进步,加强各个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科研效率的上升。

表2 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2013-2016年各年度科研效率分析

从图1折线图可清楚地看出,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2013-2016年总体趋势相似,均呈现增长状态,而其它指数均没有太大变化。2016年相对于2015年的规模效率来讲是有所升高的,但最终效率值并未呈现增长状态,而且2014-2015年整体效率水平为1.078,比2013-2014年的整体效率水平0.966增长了11%,呈上升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基本为趋同的状态,几乎是同时上升和下降,而且其他数值均小于1或接近于1,没有大幅度的增长,说明技术进步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有重要影响,技术进步在“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效率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其他三个效率指数均对于整体效率的影响来讲较小,因此提升高校的技术效率,推进高校的技术进步,能够逐步提升高校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增强各个高校的科研效率。

图1 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2013-2016年度科研效率折线图

(二)高校分析

将2013-2016年东北三省的“双一流”高校的数据,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法对每个高校进行分析。在东北三省地区“双一流”高校中,其中四所为“世界一流建设高校”,也就是表格中的前四所高校。在这四所高校在中,大部分效率数值均大于1,达到最佳状态,其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只有一所高校的技术进步变化数值小于1,提示该高校应特别注意技术创新,从而保证科研效率的加强。

东北三省以一流学科入选“双一流”高校行列的有7所高校,即表格中的后7所高校。整体科研效率的指数大于1的只有三所,分别为辽宁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表明三所高校的科研效率在逐步提升。通过对比,发现和其他高校的差异之处表现在这三所院校的技术效率数值以及纯技术效率数值均大于1,而其他高校在这两项的数值表现为小于1。说明这两项指数对最终科研投入产出的效率至关重要,也会产生极大影响。高校技术效率有不同的形成原因,可能受到不同高校甚至是省份之间的相关教师考核标准体系的影响,各高校的教师考核体系都有各自的特点与指标构成,可能导致了高校之间的技术效率的不同。

表3 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从单项指标来看,其中高校科研效率处于提高状态的有8所,占比为72.7%.增长最大的为吉林大学,全要素生产效率为1.223,增长了22.3%。从具体数值来看,除了个别三所高校的整体科研效率的数值小于1之外,其余高校的整体科研效率值均为增长状态。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的科研效率整体上呈现出逐步提升状态。

从技术效率分析可以看出,多数高校的均值大于1,说明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对科研组织以及管理水平总体上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技术效率为0.982,指数小于1,则表明该校对于科研的组织管理相对不足。各个高校有必要不断提升自身对于科研管理的认知,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并增强科研管理的方法及水平。

从规模效率来看,有10所高校的规模效率良好,其均值大于1,占研究对象总数的90.90%,说明大部分高校的规模一直保持着最佳状态,而且对科研效率的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规模效率有所欠缺的高校,需要继续优化高校规模,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促进产出增加,实现科研投入产出效率的提升目标。

从技术进步来看,技术进步变化为0.972,其平均值小于1,有6所高校的指数大于1,剩余的5所高校的均值均小于1。其中东北大学的指数显示为1.094,表示学校进步了9.4%,技术的进步提升最大;东北林业大学技术效率指数为0.730,表示退步了27%;东北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明显的提升,东北林业大学的技术进步下降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双一流”高校只有不断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不断促进科研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的各项指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科研效率整体提升

在所涉及的各个高校中,73%的高校科研效率都有所提升,超过整体的三分之二,说明东北三省“双一流”高校整体科研效率是在提升的,并且也达到了较好状态。从中可以看到国家对科研的高度重视以及各省政府的大力投入,各个高校也都反应出了对学术能力以及科研效率的特别注重。但应看到,仍有部分高校存在科研效率不足问题,需要继续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逐步提升高校的整体科研效率。

(二)技术进步有待加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技术进步的增长能够带动高校科研效率的提升。11所高校中只有辽宁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延边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其余高校均呈现技术水平下降状态。这些高校则需不断提升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达到最佳状态,提高科研效率。

(三)对策与建议

第一,优化科研效率结构。首先是人力投入,高校要吸收人才,扩大科学研究的总体规模。在注重人才数目扩张的同时,要注重质量提高。要不断扩充科研人员,拓宽招纳人才渠道,促进科研产出效率的提升。在人才质量方面,要优先招纳具有一定科研成果或具有科研潜力的人才,加强政府以及高校对人才的政策支持,以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在资源投入上,政府以及高校还需要进一步合理地配置科研资源,有针对性地扩张或缩减,使高校的资源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增进高校的成果产出动力,使科学研究产出成功不断增多,进而科研效率得到再次提升。

第二,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高校需要集中精力注重科研产出的质量,重视加大高校中的创新投入,使科研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只有不断引进新技术,加强科研成果的创新,确保技术投入的利用和效率,才能促进高校技术效率提高。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科研效率的监督,以便高校能够在科研效率方面取得突破,促进有效利用科研效率。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引导和开发教师及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高等院校的科学技术的创新,以获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第三,优化高校科研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高校对科研投入以及科研产出的把控。实证分析表明,导致投入产出比失衡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各个高校的教师考核体系的偏差。因此,高校有必要完善科学的教师评估机制,加强科研的管理水平,提高规模效率。高校要灵活运用奖励机制,重视科研人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激发科研人员对科研的最大热情。必须建立规范的科研人才培训机制,注重科研人才的能力提升,加强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活动,为教研人员营造有利的科研工作环境,创造更大的学术发展空间。

[1]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EB/OL].(2017-9-20)[2020-03-08].http://www.moe.gov.cn.

[2]Charnes,W.W.Cooper.Prefacetotopics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AnnalsofOperationsResearch.1984,2(1):59-94.

[3]姜彤彤.基于DEA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绩效评估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4(05):42-45.

[4]李清贤,曲绍卫,齐书宇.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科技创新效率研究——基于2007-2011年Malmquist指数法的动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3):167-171.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东北三省双一流一流
初中地理《东北三省》教学案例与反思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农业农村部派出工作组深入东北三省 全力推进科学抗内涝保秋粮丰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东北三省滑雪产业的空间拓展路径
东北三省中小学音乐教育观摩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