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承担餐厅保洁劳务探索——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2020-06-12 01:11邢海洋胡登峰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资助餐厅公益

邢海洋 李 屹 胡登峰

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承担餐厅保洁劳务探索——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为例

邢海洋 李 屹 胡登峰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承担餐厅保洁劳务有效整合了高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和双创育人等工作,具有公益性、勤工助学、创新创业、团队合作、育人、餐厅保洁等综合属性,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新举措和有益尝试。通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餐厅面貌发生积极变化,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其设计初衷、制度体系建设、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进行梳理,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加大资助力度,可以惠及更多学生,精准助学,实现育人目的。

学生公益;创业团队;餐厅保洁;制度体系;困难克服

勤工助学是普通高校资助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指出,2018年普通高校学生参加勤工助学396.8万人次。同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2018年修订)》(教财〔2018〕12号),将勤工助学最低工资标准由原有的8元/小时提至12元/小时[1]。表明,还有大量的学生需要资助,也督促各高校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强化工作力度。

从2015年11月起,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以下简称“该校”)开始试行由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承担餐厅保洁劳务——5个餐厅设定11个团队岗位,分别独立承担其大厅保洁或餐具洗消劳务,学校每半月发放一次团队经费,团队财务独立,经费结余自行掌握。至今,先后有42支学生团队参与选拔,29支团队承担过保洁劳务,2500余人次加入团队,共发放经费310余万元,在学校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餐厅面貌发生可喜变化:环境卫生持续改善,服务形象得到提升,师生自行回收餐具成为习惯,餐具洗消流程标准化,投诉逐年减少,就餐人次以年10%的速度递增。良好社会效益的取得不是偶然的,有必要对其设计初衷、制度体系构建、困难应对进行梳理,以展望未来,更好的“精准助学”进行育人,同时为兄弟院校提供参考。

一、设计初衷及制度体系构建

(一)设计初衷及考量

2013年底该校收回了5个餐厅的经营权,开始自行管理,数年的“外包”遗留很多问题,环境卫生和餐具洗消问题最为严重,成为阻碍餐厅发展的重要因素,原有保洁人员的陋习和认识难以一时改善和提升,传统的思想教育收效甚微,原承包商的嘲讽和大量的投诉让学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倒逼学校转变观念,创新管理。

餐厅的勤工助学岗一直作为协助保洁的存在,大学生在参与餐厅保洁工作中发现了诸多问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办法和方案,与原有保洁的做法格格不入,听“上帝”的还是听“老员工”的面临选择。此时有人大胆提出“可否由勤工助学学生彻底代替保洁员”,可“如此庞大松散的学生群体谁来管理”的问题随之而来。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国家战略进入校园,解放了人们固化的认识:既然学生有可能替代保洁员,学生也完全有可能进行自我管理。不破不立,当创新成为共识,由学生团队承担保洁劳务的想法应运而生。此举不但可以填平管理鸿沟,还可为学生提供基础的创业平台,利于学生脚踏实地避免好高骛远。

此举不仅可解决餐厅保洁和学生管理问题,还有多重考量。

将学生资助公益性放大的考量。餐厅的勤工助学岗是该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一部分,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勤工助学机会,解决了其基本的温饱问题,引入学生团队后可为贫困生群体提供几何倍数的岗位,将惠及更多的学生。

可进行服务育人。学生如果长期作为被服务的对象,对服务的属性感知度很低,对高校服务育人功能认识就会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2]。成为服务主体后,大学生就能直接感受到服务的艰辛和意义,完善其对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同样的,大学生的服务能力和创新意识亦能反哺后勤服务,实现服务育人的“教学相长”。

可进行实践育人。实践育人不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它是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但其重要性和学生的认识之间还存在张力,难以得到学生的实质认可[3]。学生自主管理可拉近与劳动实践的距离,克服旧观念惯性和消极心态。餐厅直接担任“实践教育者”的角色,能抵消课堂思政的不亲近感,适当的劳动所得加速了实践育人的进程。

可进行双创教育。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大学生影响显著。[4]承担保洁劳务的学生家庭环境通常无法支撑其创业梦想,学生公益创业的“零资本投入和运行”设计使之成为可能。同时,有报告[5]指出,“2014届创业人群中毕业半年后依然进行自主创业的仅有46.9%,连续三年内有超过一半的创业人群退出创业市场,创业失败风险不容忽视。”从简单做起,在学校多层面的协助下,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承担餐厅保洁劳务更利于延长创业经历和培育创业思维。

图1 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承担餐厅保洁劳务与高校各项工作的关系

由此可见,“学生公益创业团队承担餐厅保洁劳务”具有“公益性、勤工助学、创业、团队合作、育人、餐厅保洁”的综合特征,整合了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双创育人和学生资助等多项工作,理顺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见图1)。它是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靠前管理、高效服务、劳动实践和创新创业实现了育人目的。

(二)制度设计与体系构建

仅仅依靠设计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为此构建可行的制度体系(见表1),支撑其想法变成可能。当然,这些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表1 学生创业团队承担餐厅保洁劳务的职责分工及制度体系

注:制度中省略了学校名称

从表1中可以窥见制度体系的逻辑思路:学校层面提出指导意见,明确其育人目的和公益性质,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要求通力合作,明确奖励导向;后勤集团牵头相关部门和学生代表统一思想认识,讨论原有保洁员的去向,研究制定《学生公益创业团队选拔及运行管理细则》,明确各单位的职责分工,明确团队选拔的流程、管理运行办法和团队经费发放流程,制定奖励细则(如“自强学子”评选及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优先);各二级学院制定各单位《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组建选拔方案》,发布信息,接受报名,指导学生团队组建,进行初选;餐厅制定《餐厅保洁工作内容及标准》,明确工作内容、时间安排及标准要求,制定《学生公益创业团队经费发放标准》,量化工作质量,餐厅和团队的管理层签订协议,监督团队保洁工作,依据工作质量核定团队单位时间的经费总量;学生创业团队在餐厅的协助下,制定相关制度,确保团队正常运转和高水平的保洁及餐具洗消质量。

二、运行中的困难及克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实际运行中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主要是餐厅认识不足,队员数量不够,人员流动过大,保洁质量不高,创业属性不足等。面对困难,应以问题为导向加以克服。

首先是来自餐厅的认识误区和原有保洁员的抵触心理。尤其是原有保洁员,他们大都文化素质偏低,认识水平有限,思想观念易搁浅在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中。采用的主要办法是:第一,讲清道理,偏颇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式是餐厅提高服务质量进行全方位变革的主要阻碍力量,学校此举旨在以保洁工作为切入点,促进餐厅整体改革创新发展;第二,统一认识,“此举是为落实国家层面对学生资助的战略要求,不容置疑,餐厅的任务是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想方设法的开展工作,而不是指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提出这样那样的条件”(校领导语);第三,用事实说话,服务形象改善和保洁质量提高的事实胜于雄辩。

其次是团队存在较大的人员缺口。改革之初,尽管有所预料且做了不少预案和铺垫,但不少时段无人可用的情况还是时常出现,让团队负责人和餐厅管理者一时手足无措。走访调研发现,学生有限的社会资源限制了团队招揽队员的手段,而不知道餐厅招聘信息的学生还大有人在。了解这一情况后,餐厅和各二级学院、易班平台取得联系,加强宣传和引导,主动出击,求助大学生资助中心掌握贫困学生数据,从而有效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压力。

再次是队员流动速度有点大。不少学生到餐厅参与保洁工作几次后就离开了,而且此种情况不在少数,超出了预期。究其原因,一是现实层面对想象的颠覆,二是来自学生自身尊严和价值的考量。面对这一问题,第一,餐厅管理者亲自上阵对羞涩的学生进行最朴素的引导;第二,改善工作环境,解决学生关切,进行人文关怀;第三,在“团队日常管理制度”中加入“工作时间不达一周者减发部分工资”条款进行约束;第四,在“团队津贴发放办法”中设计“‘工龄工资概念’,凡在本团队工作满一个学期者每小时工资上浮1元,满两个学期者上浮2元”,导向长期坚持;第五,加大团队奖励力度,留住优秀队员。

还有就是如何提高保洁质量的问题,大学生聪明才智过人,吃苦精神相对欠佳,如何扬长避短,要依靠制度进行引导:第一,进行集中培训,明确保洁要求和标准;第二,召开经验交流会,交流心得,优秀团队分享经验和技巧,实行“拿来主义”;第三,餐厅和团队签订目标量化协议,将压力传导给团队,促其加强管理;第四,设计“团队检查制度”,将检查常规化,并与队员工资挂钩;第五,各团队每半月评选3-5名“服务之星”,进行公开表扬和物质奖励。

最后是创业属性体现不足。因其是公益性组织,该校给团队提供启动经费和运行经费,团队进入餐厅的零投入,运行不善可全身而退的零风险无法对其形成实际压力,学生管理者无法意识到其行为的创业属性,导致创业意识缺乏,而“创业意识对创业者能否完成创业行为实现创业理想起着决定作用,是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因素,对于创业者的自我意识具有导向作用,直接影响创业者对创业行为的选择”[6]。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施加适度压力,促其认识“创业”属性设定:第一,将保洁工具和洗涤用品的费用纳入团队经费,适当增加创业风险,促其具备经营意识;第二,对团队负责人进行必要的双创教育,提高认识;第三,提供专门办公室,营造学习研讨氛围,激发团队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第四,引入淘汰机制,促其强化管理;第五,进行团队合并实验,扩大团队规模,适当提高管理难度;第六,加入该校的“双创大赛”赛道,以赛促创,第七,尝试将其纳入学籍管理,与学分挂钩,完善驱动机制。

三、启示和努力方向

经过餐厅试点,从2016年起该模式开始在该校的教学楼进行推广,表明其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四年多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同时也应看到,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努力。

首先,此模式未必在所有高校都能施行,须考量具体的校情和学情。笔者工作所在是民办高校,决定了其体制的灵活性:决策面临的阻碍较小,经费无需繁杂的手续,压力传导较为顺畅,各部门执行力很强且相向而行。同时提醒,应提前进行多方调研,加强思想动员和认知引导,防止出现操之过急、程序缺位或一厢情愿等问题。还要明确,餐厅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对团队进行监督、指导和管理,是育人活动的主体,是该项工作主要的推动力量,是成败的关键。

其次,应进一步加强信息建设。研究表明,大学生“首选网络,次之数据库,仅有少量学生会通过咨询老师、同学、朋友等获取信息”[7],现实中很难做到信息畅通和对称,未能及时获取需求信息的学生不在少数,很多学生要跑到餐厅进行咨询,因此,应充分利用易班、后勤服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发布需求信息,“让信息多跑路,让学生少跑路”。同时,团队应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利用家庭情况、在校受助信息、校园消费信息、勤工助学信息以及学生成绩等获取家庭困难学生信息”[8],真正实现精准助学,基本解决“两不愁”[9]。

再次,团队建设还是短板。“团队凝聚力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将一个团队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10],相关部门须加强学习和研究,勿将“应加强团队建设”,“要提高团队凝聚力”之类的口号变成钥匙,应对团队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援助,借鉴成熟的成果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创建。

最后,尽管该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不是尽善尽美,还存在认识不够深入、制度不甚完善、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应以发展的眼光,以问题为导向,通力合作,加强研究,整合各项工作,充分建设使用好这个平台,加大资助力度,惠及更多学生,精准助学,达到育人目的。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9-03-11,(6).

[2]姜德学,姜力力.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学生感知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6.

[3]赵五一.从高校学生“自主保洁”遇冷看当前实践育人工作现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7-8.

[4]高静,贺昌政,刘娇.基于SEM模型的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来之重庆的实证数据[J].教育发展研究,2014(1):57-62.

[5]麦克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2018-06-28]. http:// chassc.ssap.com.cn.

[6]颜建波,王晓飞.“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S2):262-265.

[7]翟延祥,金明华,杨琳.90后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行为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180-183.

[8]施丹辉,谢丽,田润,邢树营.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餐饮预警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4(4):106-109.

[9]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9-08-15]. http:// www.xinhuanet.com.

[10]霍明奎,查娇娇,竺佳琪.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信息获取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9(3):46-51.

(责任编辑:张宝岭)

猜你喜欢
资助餐厅公益
TARENTUM萄木餐厅
LUNAR餐厅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城里的怪餐厅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公益
公益
公益
“秀色可餐”的虚拟餐厅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