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
(广州市胸科医院 综合内科儿科,广东 广州)
结核病是一种传染较强且致死率较高的疾病,统计学调查显示我国肺结核患者每年新发约89 万,其危害性强且给公共卫生保健系统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耗损[1,2]。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结核病可以通过抗生素治愈,但长期的治疗致使患者的依从性差,不规范的治疗进而加剧了疾病的传播率、死亡率及对药物的获得性耐药,降低临床的治疗效果,彼此间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3]。因此,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促使患者提高遵医行为对增加肺结核的防治效果意义重大。知信行理论主要用于释义个体知识和信念如何引发行为改变的一种理论模式,此模式认为个体行为转变由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构成[4]。若期望肺结核患者提高长期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必须具备足够的关于肺结核治疗护理的相关知识、同时从心理上产生战胜肺结核的信念,从而达到既定遵医行为。因此,本研究将知信行理论整合至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结果中取得了可视化改变,现报道如下。
纳入标准:(1)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确诊肺结核的患者;(2)年龄>18 岁;(3)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伴有其它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2)伴有其它恶性疾病者。于2019 年3 月至2019 年6 月广东省某医院收治的96 例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48例和常规护理组48 例,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性别:男28(58.33%)例,女20 例(41.67%);年龄25~64 岁,平均年龄(43.52±7.46)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9(18.75%)例,初中13(27.08%)例,高中17(35.42%)例,大学及以上9 例(18.75%);诊断类型:初诊肺结核32 例(66.67%),复发性肺结核16 例(33.33%)。常 规 护 理 组:性 别:男25 例(52.08%),女23 例(47.92%);年 龄23~69 岁,平均年龄(46.55±8.21)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1例(22.92%),初中14 例(29.17%),高中15 例(31.25%),大学及以上8 例(16.66%);诊断类型:初诊肺结核35 例(72.92%),复发性肺结核13 例(27.08%)。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诊断类型之间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在干预1 个月时失访2 人、干预6 月时失访5 人;常规护理组在干预1 个月时失访1 人、干预6 月时失访3 人。
1.2.1 常规护理组
常规护理组实施肺结核一般的临床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常规的知识宣教(饮食、运动、用药等)、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方法以及日常常用的消毒隔离方法。
1.2.2 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
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主要将知信行理论整合至护理干预中,主要包含知识宣教、信念培养及行为强化三个过程。
1.2.2.1 建立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团队
团队包含2 名医生、4 名护士及1 名营养师。在干预措施实施前由研究者解释干预计划及实施方法并对干预团队的所有人进行培训。
1.2.2.2 知识宣教
(1)患者入院后由责任医生一对一的详细讲述治疗方案(包含用药种类、用药方法、用药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入院及出院时各1 次。(2)由责任护士以5-7 人为团体,使用多种形式向肺结核患者进行授课。①第1 次于入院当天,以动画形式向患者展示,内容包括肺结核的疾病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方法;②第2 次于院的第一周,以工作坊形式,由责任护士和营养师为主导,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内容主要为肺结核患者正确的饮食和运动方法;③第3次于住院的第2 周,以PPT 形式向患者展示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理;④第4 次于住院第3 周,以示教法向患者展示肺结核患者日常使用工具及痰液的消毒处理方法。
1.2.2.3 信念培养
由责任护士主持,肺结核治疗成功的患者及复发肺结核患者为主导,进行同伴教育方式,让患者产生积极应对疾病的方式,从成功的案例上获得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责任护士鼓励患者表达出自己的负性情绪,并引导患者从认知上改变应对疾病的态度,并在每个治疗阶段后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4 行为强化
患者出院后向患者发放科室自制的肺结核防治知识手册,并于出院后每个月电话随访患者,在电话随访过程中再次强调遵医用药的重要性,并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正确/不合理行为予以鼓励和纠正强化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1 个月及干预6 个月时对患者肺结核相关知识问卷及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干预1 个月、干预6 个月时测量患者治疗依从性及干预6 个月时测量痰液转阴率。(1)肺结核相关知识问卷:由胡徐娟编制[5],用于评价肺结核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共有7 个条目。计分方式为:知晓率=回答正确的条目数/(调查人数×7)×100%。(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由王才康编制[6],用于评价个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共有10 个条目,采用Likert4 级评分法,从完全不正确(1 分)到完全正确(4 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8。(3)治疗依从性:包括两个指标分别为服药依从性、复查依从性。服药依从性分为未断药、断药<10 次、断药≥10 次;复查依从性:按医嘱复查、推迟复查、未复查。(4)痰菌转阴率:痰标本检查结核杆菌呈阴性。
采用EpiData3.0 进行数据录入,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的使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正态数据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在干预后1 个月、干预后6 个月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常规护理组,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随着时间推移,两组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率也逐渐上升,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率比较
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在干预后1 个月、干预后6个月一般自我效能感均高于常规护理组,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在干预后1 个月和常规护理组对比无差异,干预后6 个月服药依从性及复查依从性均高于常规护理组,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表3 服药依从性比较
表4 复查依从性比较
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在干预后1 个月痰液转阴率与常规护理组无差异,干预后6 个月痰液转阴率高于常规护理组,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痰液转阴率比较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肺结核患者的知识知晓率都在增加。知信行模式是一种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模式,通过专业卫生人员多形式、开放性、整体化的授课(包含疾病知识、治疗方法、预防方法、护理方法及健康保健等),促使肺结核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和护理知识都有了全面详细的了解,从而提高患者的知识知晓率[7]。与此同时专业卫生人员与肺结核患者进行短期接触可促进了结核病知识信息和治疗服务体系的传播,且随着当下大众媒体的使用(互联网、电视、手机),促使大众对结核病的认识和敏感性升高,尤其是患病患者更加会利用多媒体工具获得疾病相关知识[8]。因此,肺结核患者疾病知识知晓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然而专业人员的指导会大幅度缩短疾病知识知晓率花费的时间并增加疾病知识学习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肺结核患者自我效能感。研究发现通过同伴教育可以培养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尤其是成功案例教学法和失败案例教学法相结合[9]。成功的案例会让肺结核患者从认知上改变对肺结核的看法,相信该疾病是可治愈的,从而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念。失败的案例会给肺结核患者从心理上带来冲击,诱发患者对不良后果的思考,形成反刍思维,并且随着疾病的治疗,医务人员不断鼓励患者,并在每个治疗阶段后鼓励患者,总而言之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模式从多方式、多阶段的促使患者形成战胜疾病的信念。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一方面知信行模式使得患者从认知上相信该疾病是可治愈的,并影响患者对该疾病的治疗采取积极的健康寻求行为;另一方面疾病知识的获取改善患者疾病管理的方式,促进健康管理行为[10];与此同时自我效能的提高更加诱使患者积极参与疾病的管理,积极参与疾病又正向促使疾病的恢复,疾病的康复增加肺结核患者战胜疾病的决心和毅力,形成正性循环,提高治疗效果。
以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相关防治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改善救治效果,未来临床中医务人员可将知信行理论为主导的护理干预融合至肺结核患者的健康教育中,通过知识传授、信念灌输及行为督促以辅助医生对肺结核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