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颖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病科,湖北 武汉)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机制与炎症水平异常、环境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及免疫功能异常有着密切关系[1]。因该病病因复杂,且易反复发作,西医治疗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疗效局限,长期用药副作用较大,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随着中医、中药的发展,我们发现,中医中药对于改善UC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复方苦参汤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搜集2016 年7 月至2018 年12 月本院综合科和消化内科UC住院患者87 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 例,其中男28 例,女17例,年龄18-69 岁,病程2 周到8 年。对照组42 例,男29 例,女13 例,年龄17-65 岁,病程3 周到10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纳入标准
参照2018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3]为诊断标准,以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7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专家意见》[4],本研究所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证型均为大肠湿热型,以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主症,以肛门灼热、腹胀、小便短赤、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为次症。符合主症2 项、次症2 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1.2.2 排除标准
排除细菌性痢疾、肠结核、真菌性肠炎、感染性结肠炎、肠道血吸虫病、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包括假膜性肠炎)、缺血结肠炎、嗜酸粒细胞性肠炎、结肠憩室炎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结肠病变、妊娠及哺乳期女性。
1.3.1 对照组
实施营养支持、纠正酸碱失衡等常规疗法。应用美沙拉嗪治疗,即每次指导患者口服1g 美沙拉嗪(国药准字H19980148,规格0.25g),3 次/日,连续治疗14 天。
1.3.2 观察组
应用复方苦参汤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美沙拉嗪的服药方法同对照组,同时给予患者复方苦参汤灌肠治疗,药物组成:复方苦参汤方由苦参、白头翁、白芍、青黛、秦皮、白芨、甘草等组成。因本研究所选患者中医辨证为大肠湿热证,主症包括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舌质红、苔黄腻。次症:肛门灼热、里急后重,身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口臭,脉滑数。常见治疗法为调气行血、清热化湿,临床上可根据相关症状辨证加减治疗;如腹痛较重,可加用玄胡理气止痛,白芍柔肝止痛,如腹泻较重,加乌梅,赤石脂,诃子涩肠止泻;如大量脓血便,加茜草炭、侧柏叶、血余炭、三七粉止血;如口干口苦,湿热较重,加用黄芩,黄柏清泄湿热,如伴腹胀,加用枳壳,厚朴,香附,木香行气之品等等;日1 剂,水煎浓缩取汁150mL,待药液温度降至37℃左右,睡前将灌肠管置入肛门10-15cm,将药液缓慢滴入直肠,给予灌肠治疗,患者通常以胸膝位或侧卧位姿势,以利于药物深入肠道并被充分吸收,每次保留30min 以上,1 次/日,连续治疗14 天。
1.4.1 症状观察
观察UC 患者腹泻、里急后重、腹痛及黏液血便等主要症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记分为0、2、4、6 分,分别代表症状的正常、轻、中、重度。
1.4.2 临床疗效
根据2018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3],将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为:①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见黏膜大致正常或无活动性炎症。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见黏膜轻度炎症。③无效:临床症状、结肠镜复查均无改善。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腹痛 腹泻 脓血 便里急后重 肛门灼热治疗组 45 治疗前 5.02±1.25 5.06±1.38 5.20±1.16 5.24±1.15 4.89±1.51治疗后 1.82±1.11* 1.78±0.97* 1.69±0.85* 1.73±0.69* 1.64±0.77*对照组 42 治疗前 4.90±1.34 4.71±1.38 4.90±1.34 4.76±1.25 5.05±1.27治疗后 2.57±1.35*▲ 2.57±1.42*▲ 2.76±1.32*▲ 2.67±1.22*▲ 2.90±1.27*▲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下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腹胀积分明显降低( P<0.05)。见表1。
对 照 组 缓 解22 例(52.38%),有 效17 例(40.48%),无 效5例(11.90%);治疗组缓解38 例(84.44%),有效6 例(13.33%),无效1 例(2.22%);治疗组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且病因不明,近年来研究认为其发病多与感染、免疫、饮食、精神等因素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而治疗UC 的目标也逐渐从临床缓解转向黏膜愈合,降低住院率、手术率,提高生活质量,防治并发症[5]。目前现代医学治疗UC 常用的药物有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可有效抑制炎性介质的分泌,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减少并发症和疾病复发。但西医治疗本病存在价格高,周期长,不良反应多等弊端。
多年来,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UC 属于中医“痢疾”“肠痈”等范畴,《金贵要略》称之为“肠痈”,《内经》记载中谓之“肠澼”,大量医学古籍指出UC 的发病乃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体内湿热酿生,湿热壅滞肠道,与气血搏结,肠络失和,痢下赤白而发为本病。如《类证治裁》云“症由胃腑湿蒸热壅,致气血凝结,挟糟粕积滞,进入大小腑,倾刮脂液,化脓血下注,或痢白,痢红,痢瘀紫,痢五色,腹痛呕吐,口干溺涩,里急后重……故亦名滞下也”。本病急性期以实证多见,多表现为腹泻、便下黏液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等一派湿热之像。湿热之邪贯穿本病始终,故治疗上多以清热化湿,调气和血,凉血止痢为原则。本研究所用复方苦参汤组方严谨,方中苦参、秦皮、青黛清热燥湿,地榆凉血止血,白芨收敛生肌,白芍柔肝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调气和血,凉血止痢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也显示苦参的主要成分氧化苦参碱具有抗炎抗菌等作用,可以调节细胞免疫,青黛可以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具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6-8],秦皮乙素对肠粘膜微血管具有调控作用[9],白头翁有消炎、增强免疫和抗肿瘤的作用[10]。前期实验也证明复方苦参汤可以促进T 淋巴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6-8]。
大肠肠壁是一种具有选择性吸收与排泄的半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中药保留灌肠可提高直肠局部黏膜的药物浓度,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使药物直达病所,同时也能防止胃肠消化液对药物的破坏,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促进溃疡愈合[11]。已有实验表明,中药灌肠能够改善临床症状,还能降低UC 的复发率,同时临床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好。本研究中,治疗组治疗后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评分及临床疗效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应用复方苦参汤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与单用美沙拉嗪比较,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缓解较快,可能在缓解患者症状、促进肠黏膜愈合方面用时更短。
综上所述,复方苦参汤保留灌肠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可以显著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治疗,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