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婷
摘要:评弹作为中国曲艺之一,近年来面临着发展力不足的窘状。恰值互联网时期,越来越多的新媒介应运而生。评弹传承人及相关组织为防止听众体量继续减少,便纷纷利用其新媒介,为评弹的复兴作出了革命性的创新。本文便介绍了评弹在新媒介下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新媒介;评弹;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传统艺术“评弹”的发展并不乐观——传统书场经营惨淡;书目老化,演出的质量不高;缺乏懂行、年轻的听众。将传统艺术与新媒介融合起来是解决这一窘状最为快速便捷的手段,因此苏州评弹的传承人以及媒体平台均使用了多种方式将评弹与新媒介相融合,以促使其流传下去。
一、电视书场
电视书场是评弹从传统书场走入千家万户的第一步,1994年7月《苏州电视书场》开播。《苏州电视书场》以播放长篇书目和传统书目为主,将评弹的本来面目和艺术价值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因此受到老听客的广泛欢迎。同时,该节目又不仅仅是单纯的长篇评弹书目连播,为增加节目可看性,节目组开办评弹“花色餐”“丰盛餐”“精品餐”等多档栏目,同时创新制作《每周嘉宾》《名家名篇》《姑苏历史文化名人》等一系列评弹节目。革命性的开创了传统与现代为相融合的电视评弹艺术大赏。
受《苏州电视书场》启发,江、浙、沪等各大地方电视台均推出多档评弹电视书场类节目。浙江电视台推出了评弹节目《百花戏苑》、《电视书场》;上海有线电视台首创戏剧频道《电视书苑》;无锡电视台创办《电视书场》,无数用户实现了在家听评弹的需求,也使评弹走进千家万户。
二、评弹MTV、评弹综艺剧等创新
各个评弹表演艺术家为了达到复兴评弹的目的,纷纷尝试起评弹新模式。21世纪初,正是音乐MTV盛行的时期,徐惠新、倪迎春等评弹表演艺术家们便在此时开创了评弹新形式——评弹MTV。评弹MTV与音乐MTV相似,是将评弹中的唱段与不断变化的画面结合成一体的艺术形式,也是艺术家们为了复兴评弹的一次探索和革新。徐惠新、倪迎春的《小巷情思》和袁小良、盛小云的《莺莺操琴》等曲目在评弹发展史上都可称是划时代的创意作品。除此之外,《枫桥夜泊》《姑苏水巷》等课可以称为是成功的评弹MTV。
同时评弹艺术家们为使评弹艺术继续发展,勇于进行剧目创新。例如将歌曲改编为评弹形式。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昆曲热,盛小云受到启发,把曹禺名著《雷雨》改编成评弹以及评弹综艺剧。
三、融入电影、电视剧
将评弹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必须借助更为大众的途径及媒介。一些影视剧创作者受到各种戏曲艺术的启发,将评弹等戏曲曲艺融入电影或电视剧作品,不仅延展了评弹与当代生活的接触空间,缩短了评弹艺术与大众的距离,还丰富了影视作品的内容。电影《金陵十三钗》便用一曲《秦淮景》不仅深化了人物性格,同时提升了人物内涵,上升了影视作品的高度。同样将评弹完美融合的影视作品还有电视剧《都挺好》,将评弹书场场景延伸至作品之中,极具地域特色,同时为背景交代、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新媒体平台传播
想要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便是使其广泛的传播。近20年来,苏州评弹的发展均不理想,而如今步入互联网社会,评弹更需要抓住时机,获取更大的发展机会。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融媒体产品“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智能手机客户端,逐渐成为用户最为青睐的平台,这一发展也使评弹面临新机遇。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开发移动APP“看苏州”,该客户端上虽然已经有专属频道“姑苏雅韵”用来介绍评弹、昆曲、苏剧,但由于其评弹融媒体产品仍处于初创时期,内容還不丰富,栏目单一,可看性不足,所以急需进一步的丰富。
在融合传播的背景下,评弹想要激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使其发展和传承的话,首要是要借助新的传播手段。将优质内容和先进技术相融合,同时利用新媒介环境下的融媒体产品,高效广泛的将内容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评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