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露莹
关键词:社区读者;阅读推广;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摘 要:文章分析了城市社区读者阅读方式多样化、目的功利化与资源多元化的特点,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依据,结合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管理模式,明确了面向城市社区阅读推广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即服务社区读者、服务内容丰富与服务功能创新,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常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转变服务理念、加强制度建设、优化网络资源、建立阅读资源共享机制、共建社区书屋及营造良好社区阅读氛围的设想。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0)04-0046-03
閱读是人类通往知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钥匙。社会信息化时代的需求赋予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全民化的使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城市社区的阅读推广服务是必然趋势。服务模式是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体,以城市社区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阅读需求为服务目标,高校图书馆主动开展的资源推广和知识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提高自身的主动服务意识,打破传统的馆内服务模式,突破“高校”的束缚,调整自身的定位,积极走进城市社区,向社会开放资源。高校图书馆还应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更好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城市社区读者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促进资源流动,优化资源配置。
1 城市社区读者阅读特点分析
高校图书馆通过分析城市社区居民的阅读特点,能够提高社会化服务的精准度,更好地满足社区读者的阅读需求。
1.1 阅读方式多样化
社区读者的阅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字化信息资源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对象,数字化阅读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虽然纸质阅读并未被完全取代,但数字化阅读的比例却大幅上升。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更加青睐便捷、快速的数字化阅读。
1.2 阅读目的功利化
社区读者的阅读目的呈现出功利化的特点。所谓阅读目的功利化是指读者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一项工作进行的资源搜索和阅读。在互联网环境下,民众找不到感兴趣的阅读文献,缺乏专业的阅读指导,进行专门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民众的阅读目的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1.3 阅读资源多元化
城市社区读者既需要阅读普适性读物,又需要阅读专业性读物,其阅读资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一般来说,社区图书馆由于服务范围有限,在资源建设方面更加关注文献的全面性和利用率,即是否拥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类文献,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普适性阅读需求。由于社区图书馆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弱,拥有的专业性读物较少,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社区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2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依据
针对城市社区读者的阅读特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能有效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依据包括规程导向、信息需求和资源优势等。
2.1 规程导向
高校图书馆既是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情报中心,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应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各种资源共建共享,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这些规定说明我国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重视,从规程层面规范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向,强调了高校图书馆有责任联合公共图书馆共同促进我国的社会文明建设。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将社会化服务纳入其战略规划范围。
2.2 信息需求
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重要性非常显著,信息情报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谁掌握更多准确的信息情报,谁在竞争中就更具有优势。为了满足社区读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发挥专业服务优势,为他们提供获取信息资源的场所,为他们查找阅读资料提供便利,提升他们的资源获取能力,增强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知识储备。
2.3 资源优势
丰富的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读者提供服务的优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有3,153个,平均每43万人拥有一座图书馆。显然,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不能满足庞大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但利用率却低于40%。不均衡的资源配置造成高校图书馆部分资源无人问津、社区读者无文献可读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对社区读者开放,进而达到提升资源利用率、满足社区读者阅读需求的目的。
3 面向城市社区阅读推广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HJ2.15mm〗
笔者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管理模式,从图1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可为社区读者提供固定时间段的开放服务、开放式阅读环境、丰富的资源和信息化设备等。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相比,面向城市社区阅读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更加注重社会延伸,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3.1 服务社区读者
社会化服务拓宽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范围。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如专题讲座、展览、新书推荐等,吸引社区读者积极参与活动,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由于社区读者的阅读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区读者过程中只有根据他们的阅读需求,采取个性化的阅读推广方式,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3.2 服务内容丰富
高校图书馆要根据社区读者的实际情况,如信息接受能力、阅读习惯、信息意识、阅读爱好等,为其推送精准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还可通过线上调查或客户端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社区读者的个人数据及阅读偏好,有针对性地充实馆藏资源,开设社会化服务版块,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3.3 服务模式创新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要创新服务模式,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开展面向社区用户的服务活动,营造动静结合的阅读环境,如为社区读者提供阅读区域和交流区域,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阅读需求。针对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社区读者,高校图书馆构建了数字化服务平台,为其提供阅读服务,读者可通过关注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账号或登錄图书馆主页的方式,进行身份验证,获取阅读资源。
4 面向城市社区阅读推广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整合
目前,常见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有三种,即馆藏模式、服务模式与商业模式(见表1),三种服务模式在服务理念、服务目标、资源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结合上述对社区读者阅读特点与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的分析,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对这三种模式进行整合,完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制度,制定有效策略,提高服务效率,满足社区读者的阅读需求。
4.1 转变服务理念,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师生,其文献资源具有专业性强等特点,可缓解社区群体中高层次研究型读者“无书可读”的困境。为了保障社会化服务的高效有序,高校图书馆应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加强制度建设。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要转变被动服务的意识,主动走进社区,挖掘社区读者的阅读喜好,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送阅读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逐步向社区读者开放阅读权限,如社区读者可凭借阅证免费查阅资源及购买一部分知识产权读物,将有偿与无偿服务结合起来,规范社区读者的阅读行为,保障信息安全。
4.2 优化网络资源,建立阅读资源共享机制
目前,社区读者的阅读方式已从传统的纸质阅读逐步向网络化、数字化阅读过渡,因此高校图书馆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数字资源良莠不齐,低质量阅读、快餐阅读造成了一系列阅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引导社区读者健康阅读,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联合公共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机构,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优化,提高数字资源的质量,建立面向社区读者的资源共享机制。高校图书馆可牵头构建数字化阅读平台,开设知识导航版块,重点开发有价值、符合社区读者需求的信息资源,并对这些网络资源进行去繁就简、去粗存精,营造绿色的数字阅读环境。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向社区读者推送馆内的讲座信息,为他们提供交流互动平台,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他们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4.3 共建社区书屋,营造良好的社区阅读氛围
由于公共图书馆的社区覆盖率不高,导致资源配置存在两极化趋势,社区读者的阅读资源较匮乏,体验的服务形式也较单一。因此,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服务优势,建设社区书屋,为社区读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高校图书馆还可面向社区读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将馆藏文献服务与网上服务结合起来,开展面对面的阅读交流、文化活动,使阅读成为社区读者生活的一部分,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阅读观念,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5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面向城市社区阅读推广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能优化资源配置,又能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拓宽其服务范围。高校图书馆面向社区读者开放后,其服务对象、方式、功能都发生了变化,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强化“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杜绝流于形式的社会化服务,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提升社区读者的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为他们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宗张建,殷勤业.基于阅读推广的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6(11):33-36.
[2] 黄雅洁.高校图书馆开展社区阅读推广的可行性研究[J].南方论刊,2015(12):95-97.
[3] 吕振任.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及社会化服务[J].科技视界,2015(7):34.
[4] 谭荣玲.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社会化阅读推广服务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11):11-12.
[5] 刘玉婷,姚慧君,孙小波.高校图书馆参与城市社区阅读推广活动的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174-175.
(编校:孙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