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虹伶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在多年的探索中已逐步科学化、系统化,演唱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声乐的演唱中正确科学的发声技术是声乐专业学习的基础,对学生演唱能力的提高、音乐表现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培养科学的发声技术是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任务的重点,应该在声乐集体课中树立正确的发声与嗓音保护意识,掌握正确发声的理论方法。
【关键词】声乐;科学发声;中职;集体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6-0142-02
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声乐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音乐是学龄前儿童最容易接收的一种沟通方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按照上课形式的不同分为个别课、集体课与舞台实践课。个别课老师可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课程进展往往顺利,但集体课由于个体嗓音条件的差异,音乐基础知识掌握得参差不齐,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形成统一有效的声音质量。想要声音在集体课中达到统一,就需要在嗓音保护、呼吸及声音共鸣上进行统一训练,这种训练是贯穿整个声乐学习的。
一、嗓音的保护
嗓音的保护是声乐学习的先觉要素,学前教育专业中声乐的演唱首先应将嗓音的保护方法与保护嗓音的重要性进行必要的学习。
对嗓音的保护主要是来自合理的、卫生的发声。嗓音很脆弱,声带很娇嫩,同时又不能直接被观测到,所以人们往往对自己看不到的器官疏于管理。最简洁方便同时正确的嗓音管理及其检测方法就是今天的声音跟昨天的声音是一样的,今天的音色与昨天的音色是一致的,经过开嗓以及声音的预热活动以后,你的声音是正常的,那就说明声带的使用是合理的,声带是得到保护的。如果声音跟昨天不一样,嗓音哑掉了,高音比起昨天更加费劲,同时身体又没有感冒发烧等身体不适的症状,那就说明前一天的练习过量了。嗓音就像一个身体的晴雨表,身体的问题会通过嗓音传达出来。
每个人的嗓音使用量是不同的,往往女中音跟男中音的嗓音使用量会超过女高音跟男高音,声带最容易出问题的是男高音,其次是女高音,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演唱儿歌的发声是以真声占大多数,假声的使用相对较少,用真声就意味着要用相应的气息的压力及身体的紧张度去完成一定的音量及音高,如果发声的技术不正确,那么气息的压力会给声带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声带水肿、声带充血,以及声带周边牵拉肌肉的发炎及疼痛等。这些问题在初期很难被发现,而且声带问题在后期很难以恢复。人容易恢复的肌肉是粗肌肉,比如大腿肌肉、肱二头肌等,但声音的嘶哑、喉咙的疼痛和声带的水肿,却比较难恢复。所以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关注一下自己的嗓音是否正常,前一天的使用是否过度,学会计算自己的嗓音使用量,尤其是观察自己极限音量与极限音高的使用量,在长期的观察后找到自己声音的承受限度,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要超出自己声音的承受度,从而使嗓音得到很好的保护。
二、演唱中的呼吸练习
演唱中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生活中只需用鼻腔呼吸就足够维持血液里面的氧气含量,但歌唱中的呼吸只用鼻子,平静的类似于生活中的呼吸,是远远不够的,歌唱的呼吸要大大夸张于普通的生活状态的呼吸,但是歌唱的呼吸又不等同于激烈运动后的呼吸,运动后的呼吸是不受控制的,而歌唱需要均匀地控制气息,这种控制需要相当的体能与肺活量来完成。同时声乐演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则,歌唱的呼吸要与发声的状态划等号,用怎样的状态呼吸就要同样用怎样的状态发声。
那如何做到呼吸与发生的状态一致,在课堂上可以提供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叫“一松一紧”,肩颈胸松弛,上腹紧张。下巴与喉部(眼到胸位)要保持相对的松弛,而上腹部(肋骨下侧皮带上侧)要保持相对紧张,越到高音这个位置的紧张度越强烈,这就是歌唱中腹式呼吸的运用,腹式呼吸是充分运用了膈肌的扩张性,所以在歌唱呼吸时努力将气息吸至腹部,这样可以很好地运用膈肌的扩张性,在发声的过程中要保持上腹部的紧张,这种紧张度类似于装手抱头做仰卧起坐时的力量,又类似于端重物时腹部使用的力量,腹部肌肉发力看到的形态是向外扩张的而不是向里塌陷的,当歌唱的时候你如果用拳头来顶住胃部位置或两肋位置,如果腹部肌肉跟拳头形成一个对抗力,那么吸气的位置就准确了。同时,在上腹部保持相应的紧张度的同时,我们要让自己的胸部、肩部以及颈部保持放松,把上腹部的状态与肩胸颈部的状态分开,这样喉部发音是放松的,不会因为腹部的紧张牵动整个歌唱状态紧张从而给发声器官施加压力,从而在发出松弛、通透、温暖、优美的音色的同时,可以让胳膊、手臂在演唱时自由地发挥。
第二个呼吸方法叫“两急一缓”,两急是吸气与发声的状态急促,一缓是发音的过程保持缓慢。首先是吸气与发声的快速状态,吸气要有惊讶状态,仿佛看到了惊奇的画面,快速吸气的状态,然后快速地发声,这样吸气与发声有一个快速的状态会保持呼吸的支点维持在上腹部,同时会保持喉结的下降,如果是缓慢地吸气,往往喉结会随着气息而上升,所以快速吸气与快速发声的使用频率是大大多于缓慢吸气的,通常,缓慢吸气只用于乐曲的开始状态或者长休止状态。一缓是指发音的过程保持平缓,发声时的气息要保持均匀,肩颈胸部的放松使我们的气息平缓、均匀地帮助声带振动,如果在发声的过程中出现挺胸、端肩、抬头的姿态,那么这种紧张的状态就不能保持气息平缓均匀来帮助歌唱,这种平缓的呼吸需要在我们在今后声乐集体课中以练声曲的方式来逐步掌握。
三、歌唱中的共鸣
在一个较大的教室里,能否让演唱的声音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在每个教室的角落都可以听到,这就是演唱的共鸣,共鸣不是音量的大小,而是声音的穿透力。高位置的有共鸣的声音,伸缩自如,弹性十足,响亮而不刺耳,声音丰满圆润。共鸣与呼吸是紧密相连的,共鸣的获得需要在呼吸状态正确的情况下,喉结下位,舌根放松,获得头腔的共鸣,有良好的头腔共鸣,声音就可以产生良好的共鸣。在我们寻找歌唱共鸣的时候有两个小器官也很关键,一个是会厌,一个是悬雍垂。会厌是我们声带上的勺状软骨,在我们呼吸与说话的时候会略微抬起,在吞咽食物的时候,会自动地把我们的气管盖住。会厌对我们的共鸣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我们声音的共鸣需要头腔的共鸣,只有头腔共鸣一起我们的声音才会丰满,而会厌的使用不当会对声音传导至头腔产生一定的阻碍。我们演唱时要利用舌根肌肉将会厌部抬起,平时可以通过吞咽的姿势练习扯动会厌,这样气息通往头腔的第一道门就打开了,如果舌根太过紧张导致会厌部没有抬起,有相当一部分共鸣被堵在口腔中,气息不能充分传达到头腔就不会得到充分的共鸣。气息通往头腔的第二道门是悬雍垂,如果我们演唱仅仅有口腔的共鸣,就意味着我们的悬雍垂处于一个不正确的状态,如果悬雍垂不能合理地利用,我们声音通往头腔的第二道门就关闭了,悬雍垂的练习需要我们下巴放松,微笑带动面部肌肉的牵扯让我们的悬雍垂不要堵塞咽壁。如果我们发声的时候将这两个器官很好地控制,运用得体,声音的振动可以传达到头腔,头腔产生共鸣即可使声音有很好的共鸣效果。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堂来说,嗓音的保护、演唱中的呼吸及声音共鸣是必须掌握的三项技能,这三项技能理论概念与实践应用的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声意识,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科学地进行声乐的学习与演唱,可以丰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将所学所会更好地运用和实践于学前教育专业。
参考文献:
[1]李南箫.高校声乐教学与西南地域民歌的融入研究[J].戏剧之家,2019(12):162.
[2]刘炎昌.宏观学术背景的观照与音乐学理论的学科建设[J].北方音乐,2019(03):24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