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问题探析

2020-06-11 08:48李从国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李从国

摘 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经历了从学习借鉴到坚持本土化、从政府引导到高校内生、从自发认识到自觉行动的过程。高校作为承担创新创业教育任务的组织,不同类型的高校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的形式也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创新创业学院的设立和运行情况能够发现,进一步明确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功能和定位、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学院的运行机制和优化育人模式,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创新创业学院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制;人才培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体制改革也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内涵建设的内容。近年,不同类型的高校纷纷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以助力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笔者对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学院在实际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几点合理化的改进建议。

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一)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1940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强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他还说:“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先生指出了“知识教育”与“创造教育”之间的矛盾,这也让他成为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位深刻反思传统教育模式,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教育家。有学者认为,从国家决策层面来看,我国以创业为核心的教育发端于1980年1月16日,标志性事件是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在全社会进行“艰苦创业”教育的重大任务。“艰苦创业”的提出直面社会矛盾,符合当时的国情,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性格。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被提升至关乎国家发展进步以及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1998年8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胡晓风先生在《创业教育的由来》一文中说道:“创业教育是近十年来吸收全国各地研究陶行知的成果并结合四川的实际于1988年3月16日提出来的。”1989—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第三张教育通行证”的概念引至中国,隨后中国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课题成员国的身份,由原国家教委组织五省一市参加亚太地区“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改革合作项目”。该合作项目扩大了创业教育在科研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原国家教委就充当了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的角色。

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史上,教育家、政治家的论断以前瞻性的叙述方式,呼唤着创新创业教育及其教育组织的出现。因为只有当先进的教育理念由有形的教育组织加以推广时,这样的教育理念才有机会根植于被教育者的内心,并不断被转化为科学实践。在此基础上去回溯反思其脉络节点,对坚定革除传统教育弊端、深化新时代“双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沿革和发展

1994年10月26—27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召开的中国发明家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筹备会议曾提出,“高校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基地,开好这次会,为今后高校开展创造学研究和创造教育,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级技术人才将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会议将与创造有关的“研究和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措施,并萌发了由高校承担“双创”教育任务的构想。1998年的第一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和1999年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开启了高校“双创”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新征程。2002年,教育部把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列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加速形成了我国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新格局。此外,由于高等教育一直比大多数领域更具国际开放性,在国际创业教育大背景下,创业教育在联合国的推动下以一种普适化的姿态进入中国。自2005年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以三方合作的方式,在我国推广了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时至今日,很多高校仍在使用相关教材,并利用KAB课程开展教学。

可见,与“双创”高等教育相应的学院制建设,经历了从政府引导到高校内生的过程,其在践行自身使命的同时,也与世界潮流和中国特色发展相适应、相匹配。

二、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设立的不同形式

在高等教育组织不断分化的当代,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设立创新创业学院的过程中,对课程设计、协同育人、培养目标、管理职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大多属于独立设置、挂靠职能学院或部门、虚拟设置三种类型。在此论断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实际情况,从设立形式上将创新创业学院分为四种类型。

(一)二级学院型

这种类型的学院设置是参照专业学院设立模式而来的。该类型侧重于参考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模式与初期商业领域的活动与行为的研究,在充实师资力量的同时,尽可能开设数量较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其“课程+”能力训练平台已逐步形成了全面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合作办学型

由于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点,采取合作办学的模式,依托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在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形式上进行新的尝试。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环境、培养模式等方面与传统学院有较大不同,其注重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课程设置大多与国外课程紧密衔接,有利于学生同时接受中西方“双创”文化的熏陶。例如,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该学院最大限度地利用清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两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微软公司也将通过选拔企业优秀员工担任实战导师、提供实训项目等方式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合作办学在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学校内教育教学与企业内实践等方面实现了优势互补。

(三)独立学院型

创新创业学院以独立学院的形式出现,在凸显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更为强调其独立性。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专业背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独立学院可以培养与塑造数量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例如,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该学院是内蒙古大学与社会投资方合作建立的,是于2005年开始筹建,2008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并在当年开始招生的一所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

(四)管理机构型

还有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属于管理机构型。不同于专业学院,其在管理机制上由微观管理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监督,这样更有利于统筹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教学管理工作。尤其表现在学院领导的任用上,该类型有别于专业学院,通常由校领导兼任院长。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该学院院长由校党委副书记兼任,另设常务副院长1人。再如,同济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该学院是校级平台型实体学院,挂靠在校团委,校长兼任院长,常务副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兼任副院长。

三、创新创业学院运行现状分析

2014年以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高校“双创”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有学者指出,“教育界内部往往谈成绩的多、说问题的少,深层次分析问题的更少,从全社会到教育界普遍缺乏应有的教育危机意识”。笔者在认真分析高校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和运行情况后,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思路不清晰

一些创新创业学院在设立和运行方面存在“跟风走”或“应付上级要求”的现象。高等教育的使命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导向,其建设思路应持续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是否能够适应各阶段国内外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二是在推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是否为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做出过引领性的贡献。三是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是否提供了足够数量的高质量人才支持等。

(二)功能定位不准确

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创新创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笔者认为,目前大部分创新创业学院功能定位不准确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如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如何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创造创业能力的提升工作。二是创造和创业更偏重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功能。因此在处理传授知识功能与实践功能的关系时,也应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际运行不顺畅

创新创业学院要在教育资源调度与成果产出上发挥引领作用。观察当前各创新创业学院的运行机制,存在有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学院顶层制度建设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合理,对应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不健全。二是部分新建学院的制度与机构设置存在复制照搬的问题,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办学定位优化和落实相关机制体制。三是部分学院课程设置存在缺陷与短板,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虽然各大高校都较为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但仍有部分学院在“双创”教育上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忽视了对相关课程科研的投入。

四、加强和改进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学院的功能和定位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目标和方向。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要立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与高校自身学科建设的定位,进一步强化其育人为本、先行先试、开放创新等功能。

(二)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学院的运行机制

在学院制的运行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应紧紧抓住管理优化与重心下移的核心,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一方面,效仿并推广合作办学型学院的成功经验,尝试推行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遴选理事会或董事会成员,优化管理团队,完善运营章程。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运行制度,明确重大决策与实施、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竞赛实践活动组织与指导服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与运营、创新创业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对外交流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责与功能。

(三)优化创新创业学院的育人模式

以尊重学生个体特质、多样需求为前提,提升并转变教师的育人思维方式,探索全新的师生关系、教学范式。教师要贴合学生需求,提高小班教学的覆盖面,在教学、指导、实践等各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要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借助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灵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独立创新思考能力;要借助专业教师的力量,将创新创业要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创融合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要及时将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理论融入教学、指导、实践等各个环节,锻造学生解决问题的“硬核”实力。

综上所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经历了从学习借鉴到坚持本土化,从政府引导到高校内生,从自发认识到自觉行动的过程。高校作为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在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的形式和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在其发展思路、功能定位、运行情况和育人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持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真正把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新高地”,各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在办学定位、机制体制、育人模式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李亚员,李健,冯鑫.中国创业教育的发端、演进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7,(3).

[2]王占仁.中国创业教育的演进历程与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

[3]李静,刘直,赵大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现状研究——以上海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40).

[4]朱家德.高校创业学院的组织特征分析——基于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实证数据[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

[5]陈煜,汤智.创新人才培养:美国比照下的反思与变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