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华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国家战略,这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本研究针对当前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学校专业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基于能力贫困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分别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提出改进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以期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教育;乡村振兴战略;问题;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實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2018年年初和2019年年初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重要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和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战略目标,人力资本是关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是途径。
一、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传统的高等专科教育因其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能满足需求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受到诟病,高等职业教育在此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成为一个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2001年)中提出,应当将技术和职业教育视为“有助于减轻贫困的一种方法”。我国进入扶贫攻坚阶段后,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被强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学生到城市优质职业学校就学;加强东部对口西部、城市支援农村的职业教育扶贫力度。
由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加之其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与产业经济的联系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高职教育更能发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势,在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也不断彰显。
(二)研究现状
近年,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尤其是关于“三农”领域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熊惠平提出,高职院校实施校地合作办学“二次下移”战略,构建“学校本部—县校合作基地—镇校合作基地”战略布局,深化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王子南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视角,提出高职教育助力精准扶贫应从消除偏见、扩大招生规模、多种方式并举、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和完善顶层设计五个方面入手。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湖州市农办、浙江大学联合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地市级农民学院,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职院校培养新型农民的路径。
这些研究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资金投入机制、农村人才需求、专业对口对接、继续教育等方面对高职教育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也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和措施。但是目前关于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职责和作为、结合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特性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的研究却很少。
二、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统筹高职教育各相关主体的协同治理力度不够
1.缺乏明晰的衔接政策导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高职教育相较于中职教育更具优势。一方面,有些高职院校开设有特色鲜明、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专业。有些高职院校建设有比较完善的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实训基地,并与当地的农业园区等有密切的合作关系。还有些高职院校积极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等的科研研发,为农业团体等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农民。针对二者之间的矛盾与需求,政府相关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或者“三农”主管部门等)应出台有效的衔接政策和相关建设项目,以便让高职院校参与其中并发挥优势。
2.高职教育领导与管理机制“多头主管”,影响服务乡村振兴的协调管理
我国高职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特殊。1980年,第一所高职院校——金陵职业大学是由南京市投资兴建起来的,归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高职教育”一词提出以来,其管理体制和协同机制就一直存在着“多头主管”和“分块管理”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绝大部分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如大部分省属高职院校归各省教育厅主管,地市属高职院校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但还有一些以行业作为办学主体举办的高职院校则归该行业的主管部门主管,如某警官职业学院的主管部门是该省公安厅。但其教育教学工作仍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其教育教学相关项目的立项审批也在教育行政部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由于主管部门的多头领导,各个部门的出发点和服务的方式各有特点,容易形成“政策撞车”或者“两不管”的局面,导致高职院校出现无所适从的尴尬状况。
3.缺少明确的主导部门协调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各相关方
2004年,在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等七部委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并没有完全突显出来。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部的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于2004年建立起来以后,各级政府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联席制度速度偏慢。二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参与方比较多,其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其在“权威”和“政绩观”的驱动下,将效率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目标,对各方力量的协调缺乏思考。而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体制机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农村职业学校存在较大差异,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分歧。行业企业基于收益等因素参与的动机和意愿也不强烈。因此,各相关方不易形成合力,即使参与了乡村振兴建设,效果也不太明显。
(二)高职教育的不均衡和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
1.高职教育资源配置和职业教育布局不均衡
职业教育布局是衡量区域职业教育要素供给效率、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的重要指标。当前,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的高等职业院校。这些职业院校在区位、市场、师资、生源、政策支持等方面享有优势,其办学层次较高、办学理念先进、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好。而农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最为贴近的教育类型,与城市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发展水平落后、学校数量少、办学基础弱、办学经费少等,这些因素都成了影响其发挥应有作用的桎梏。
2.高职教育供给侧与乡村振兴需求侧脱节
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实质就是高职教育供给侧和乡村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具体来说,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主体,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资源布局、人才培养模式、价值导向等方面还不能满足需求侧的要求,尤其是不能满足已经变化的需求侧的要求。近年,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中高职教育应担任的角色及参与需求未做深入研究,依然习惯于原有的思维模式,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等内涵要素依据自身的优势进行配置,忽视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侧的诉求,造成其不能与农村的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劳动力和市场等农村经济的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匹配,出现与乡村振兴需求的脱节现象,即“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脱节。还有些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较少,专业调整机制跟不上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也影響了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效果。
三、高职教育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策略
能力贫困理论的提出者阿马蒂亚·森首次认为,贫困虽然与收入低下紧密相关,但其实质不是收入低下,而是贫困者个人“可行能力的不足”。他进一步讲到,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是指能够满足其“基本”或“最低”——生活必需品的集合——这些基本需要的能力。那么,高职教育要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农民的“可行能力”,即让农民掌握走出贫困乃至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技术,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目标,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增加农民收入,营造乡村振兴的“活水”和“源头”。
(一)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战略之一,各级政府部门在该战略中起主导和协调作用。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1月20日,国务院在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下发了《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级联席会议制度》。可见,国家已然意识到职业教育的行政领导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各省、市、县等政府部门也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成立职业教育工作联系会议制度,以保障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当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协同治理理论作为协同学与治理理论的交叉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上,各主体之间遵循自愿、平等、协作原则,政府作为重要行为体,在集体行动的规则、目标的制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者,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摸清制约当地农村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另一方面要发动相关部门研究对策,并组织协调高职院校、企业、农村团体、农民之间进行合作,实现资源整合。目前,已有一些省份在探索以“政府主导、各方协作、项目扶持”的方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如河南省计划用3年时间,遴选约30个“河南省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约60个“河南省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点”,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
(二)加强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对接工作
1.统筹协调城乡职业教育资源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对农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在办学经费、师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性的倾斜。另一方面,农村层次高等职业学院等要加入“统筹城乡职业教育360°治理模式”,成立城乡职业教育共同体。在该模式中,高职院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将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输入农村高等职业教育中,为农村(或农业团体)与企业牵线搭桥,建立优质资源流向农村的引导机制。
2.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以贴合乡村振兴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当地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作用优势。高职教育中涉农类院校和专业应依托农业产业结构,顺应农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科学的专业体系,服务和引导农业发展,配置“农”课程,制定贴合当地农民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基础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农类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当地农业部门的沟通,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为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服务;非涉农类高职院校和专业,可针对当地农村、农业需求,设置一些经贸类、技术工程类、旅游类的专业和课程,如农产品营销(电商营销)、农机检修、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同时,也可借助项目带动,搭建“农”平台,让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和当地农民社团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熊惠平.高职院校校地合作办学“二次下移”战略[J].职教论坛,2018,(8).
[2]王子南.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的现实思考——以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为出发点[J].现代教育科学,2018,(9).
[3]林靖.地市高职院校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路径建构研究——基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个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9).
[4]刘奉越.乡村振兴下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耦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7).
[5]庄西真.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困境的时代表征[J].教育发展研究,2016,(9).
[6]李汉卿.协同治理理论探析[J].理论月刊,2014,(1).
[7]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遴选河南省乡村振兴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示范专业点的通知[A/OL].(2018-11-16).http://www.haedu.gov.cn/2018/11/16/1542347819360.html.
[8]朱德全,李鹏.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责编:若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