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探索

2020-06-11 08:48王秋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王秋

摘 要: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蕴含很大的思政价值。开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自觉和专业自信,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本研究结合该课程的特点,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对价值引领和道德教化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新闻传播类专业

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是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2018年10月,教育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印发《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文件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笔者以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对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初步探析。

一、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教育一方面要回应时代命题,另一方面还要经历时代变革带来的思维冲击。对于当下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面临的最大的时代冲击,一是技术变革引发新闻传播业发生整体性的业态重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在时代巨变面前变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二是信息传播环境发生改变,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大部分都是网络原住民。

新闻媒体格局和新闻生产模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部分新闻学子的专业认同危机,从而削弱了课程的学习意义,尤其是消减了部分学生对史论类课程的价值认可度。以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为例,该课程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在强调技术应用、技能培养的需求面前,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的意义何在。

此外,出生于新世纪前后的大学生的成长与网络普及同步。面对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中蕴含的专业价值、职业理念、家国情怀等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让价值传授与知识技能传授相互促进;二是如何让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比学生在网络上获取的知识信息更有价值,以及如何教会学生辨析评判网络内容的真伪。

在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专业伦理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德才兼备的新闻传播人才。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作为一门阐述中国新闻事业起源的课程,承担着向学生讲述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进程的重要任务,对于学生了解我国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要着力突显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斗争、职业道德建设、家国情怀等内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政教育与课程学习巧妙结合起来,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领会我国历代新闻工作者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二、明确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对于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达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角度看,该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讲授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讲授不同阶段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特征以及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媒介和新闻事件,让学生对新闻行业的发展脉络有整体的把握。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爱党爱国的高尚情操和坚定的信念。

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力挖掘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价值,重点阐述新闻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激发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爱国情感、专业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定正确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信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维度上划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知识目标表现为: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框架和脉络,掌握中共党报理论的来源和内涵,加强学生对新聞传播类专业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能力目标表现为:通过知识学习,学生能够深刻了解新闻宣传舆论形势、明辨是非,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新闻传播现象的能力,指导新闻传播实践活动,提高政治传播理性和政治参与、社会参与的能力。价值目标表现为:通过学习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学生能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传承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通过学习新闻事业发展中意识形态斗争的历史,学生能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更加认同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共党报理论,学生能够将其内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以获得坚定的专业主义信念,形成崇高的操守和品行。

三、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和整理

立足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科内涵和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定位,来思考该课程的价值范式和意识形态内涵,可从该课程中提炼出培养爱国情怀、坚持党的领导、热爱人民群众的职业精神、坚守新闻真实性的职业信念等要素,这些要素是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

(一)培养爱国情怀

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心中有祖国,笔下有乾坤”,要有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只有拥有爱国之情、强国之心,才能写出振聋发聩的报道,回应时代的呼声。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到新闻工作者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付出一切的感人事迹,他们用手中的笔发出时代最强音,他们用报刊舆论为国家争取利益。在民族存亡之际,《大公报》在1939年写道:“但愿本报能与国家同休戚,威利不足以动本报的精神,艰险穷困亦不足扰同人之心志。”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还有很多像《大公报》一样的报刊,他们始终把报刊事业同民族发展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报人、报纸和国家发展形势,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了解新闻事业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坚持党的领导

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是“主心骨”和“导航仪”。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与党和国家保持一致,才能在时代风云变幻中保持定力、实现价值。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要引导学生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如在讲述《解放日报》改版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中共党报理论的核心内涵,也可以邀请党报新闻工作者结合自身的采写经验给学生分享党报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学生只有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体会党报新闻工作者的政治职责,才能把自己放在正确的思想坐标上,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职业追求的根本方向。

(三)热爱人民群众

新闻工作者只有怀抱着对人民的赤诚之心,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的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推动者,也是新闻事业服务的对象。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深入扎根田野,提高“脚力、脑力、眼力、笔力”,反映民生疾苦,展示百姓生活。学生通过阅读诸如范长江、邹韬奋、穆青等著名新闻工作者的代表作品,更能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入一线、深入基层,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锤炼“四力”,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成长为被群众认可、被社会认可、被国家认可的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四)坚守职业信念

职业信念是蕴含在职业操守、职业理想中的一股力量,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信念包含坚持新闻真实性、坚持客观报道、坚持用事实说话等。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有很多的新闻工作者不畏强权,抵制诱惑,坚持揭露真相,报道事实。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学习新闻工作者的卓越事迹,帮助学生加深对新闻职业精神的理解。如1942年,河南大闹灾荒,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迫于国民党当局的压力,很多媒体对此事噤若寒蝉,但《大公报》记者张高峰却赴河南,采访报道了河南灾荒的真相,写下了《豫灾实录》。

四、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只有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与人才培養目标的有效匹配,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教学才算有效完成。这种成果导向教学理念(OBE教学理念)能够从学习的内外需求出发,科学合理设计教学体系,使学生真正做到将课程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因为时间原因产生隔阂感和陌生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过去”与“当下”“未来”结合起来,让学生产生代入感。因此,教师要用爱国情怀、党的舆论观、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等思政资源,把“沉闷”的历史唤醒,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专题化、微观化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教学内容非常多,并且时间跨度长、涉及的媒体和人物较多。现有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革命史的顺序编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学生将新闻事业发展史与不同时期的革命史相对照,节约背景阐释时间,但是这种方式使很多媒介、人物的发展历程不能得到充分描述,整体脉络不够清晰,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可以用专题整理的方式,清晰展示教学内容。比如,梁启超的报刊活动跨越了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几个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梁启超的报刊活动出发,梳理不同阶段的媒体特征。专题化和微观化的好处是方便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梳理文献,以便给其他课堂教学活动腾出时间。

(三)在教学活动开展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让学生对课程思政“入脑入心”“真学真信”,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可以利用“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教师提前准备好文献资料,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开展讨论活动。比如,教师提前把黄远生的作品发给学生,让学生事先查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新闻工作者“四力”的讲话,并让学生阅读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和“走基层”系列作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黄远生的‘四能说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有什么联系”“网络媒体时代,记者是否需要‘四力”“新闻专业学生应当如何增强‘四力”等话题。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是一门史论性课程,实践操作性不像实务类课程那么强,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文献阅读、课堂汇报分享、阅读心得、专题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上,要强调多元化考核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的考核评价采取了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由出勤、课堂讨论、阅读心得构成。其中,课堂讨论主要考查学生在专题讨论中的思考程度,对课程思政育人的理解程度;阅读心得一是考查学生的资料阅读情况,二是考查学生对思政育人的理解效果。目标考核采取期末闭卷的形式,从多个方面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该专业学生来说,有着“溯本清源”的作用,蕴含很大的课程思政价值。开展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重塑该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学科价值,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学生的政治自觉和专业自信,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在挖掘该课程的思政资源时,教师还可以把课程内容与本地红色资源结合起来,从而增强课程的“本地化”。

参考文献:

[1]王天定.大规模业余化时代,专业新闻何为?[J].新闻记者,2015,(10).

[2]赵云泽.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翻转式课堂的应用[J].新闻大学,2016,(2).

[3]马亮,顾晓英,李伟.协同育人视角下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

[4]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

[5]王偲.新媒体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责编:若 水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