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特点 以文化人

2020-06-11 03:47侯桂玉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立德人文文本

侯桂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总书记这样强调:“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学科特点,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引导学生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踏踏实实学好知识,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教研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守住师者之责,敢于“传道”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立德树人”主要是培养“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现行小学语文统编新教材把“立德树人”作为编写的根本理念,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编排方式,每个单元突显一个人文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自然之美”“家国情怀”等,内涵丰富,课文有情、有趣、有理。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时时提醒自己,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成怎样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但由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它与其他课的本质区别,于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大多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重敲细磨,一切教学行为都聚焦在学习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上,对于人文因素的渗透常常是贴标签式地说教几句,或是蜻蜓点水般若有若无,生怕被扣上“思想品德课”的帽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的《师说》将“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业”即“道之文”,“解惑”也是为了“明道”,可见,教师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教师都明白,“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立德是“聚沙成塔”的过程,通过一节课的微言大义就能让学生形成某一美好品质是不现实的,教师应该精心播种,润物无声,通过语言文字的浸润,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中感受文化的熏陶,感受智者、仁者的思想,获得审美享受,修为自己的品性。

二、开启师者之智,善于“明道”

(一)了然于心,于整体把握中“明道”

要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当对整个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单元结构,特别是人文主题的安排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对每册、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了然于心。统编新教材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很多经典的文章又恢复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有较大的比重。整体规划,有机渗透核心价值观,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海洋与国家主权教育、法制教育。这些,教师在备课时都要有整体把握。

以“自然”这一人文主题为例,从一年级的“自然·四季”“夏天”,到二年级“自然的秘密”“春天”“自然”,从三年级的“金秋时节”“我与自然”“动物植物”“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奥秘”,到四年级“自然之美”“留心观察”“田园生活”“动物朋友”,从五年级的“万物有灵”“四季之美”,到六年级“触摸自然”“保护环境”,一以贯之,且螺旋上升。从最初的感受自然、四季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会发现,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博大,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情谊,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只有对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人文主题有了总体把握,在课堂落实过程中才能够细致精准,既不拔高夸大,也不虚晃回避,真正做到扎扎实实,深刻走心。

(二)有机渗透,于语文浸润中“悟理”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说:立德树人,不只是完成政治的要求,而是教学目标,要为培养正常的人而奋斗。不一定每一课的教案都要写上“立德树人”的字条,它应该是处处渗透的,不一定专门去讲,它已经在起作用。也就是说,语文学科中的“立德树人”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语文的浸润、自然的熏陶来实现的。

把准渗透点,让语言和精神同生共长。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教学中要把准人文教育的渗透点,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同时,自然融入“立德树人”教育,让语言和精神同生共長。

《触摸春天》一文的选编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生命的美好;二是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文本中含义较深的词句,增加学生语言积累。该如何突破“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教学难点,让生涩的句子鲜活起来,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水到渠成地让学生触摸主人公的脉搏,与其一起感受生命之美好呢?请看一位教师的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优美的弧线。”

师:读着这个句子,哪一个词让你产生了疑问?

生:“张望”。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还会张望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提示:我们把这个词圈出来。)你善于抓关键词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请问其他同学,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呢?

生:我想安静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她的内心世界却看得见。

师:你的回答不由让我想起海伦·凯勒的一句话:世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这种内心视觉就是老师常对你们说的——慧眼(板书)。

师: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这样一双神奇的眼睛,它会看到我们眼睛看不到的东西。现在你就是安静,请用你的“慧眼”向着蝴蝶飞去的方向看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

生2:我看到了蝴蝶停在一朵花上。

生3:我看到了蝴蝶正停在月季花上采花粉。

师:再往远一些看,再往深一些看,顺着蝴蝶飞翔的轨迹,你还能看到什么?

生4:我看到万紫千红的春天。

生5:我看到蝴蝶的快乐。

生6:我看到了春姑娘坐在柳树上。

师小结:看来,这“张望”一词不是作者笔误,而是匠心独运,它传递着盲童安静对春天的向往、对生命的渴望。此刻,安静的心也随着蝴蝶一起飞翔,飞向春天的深处。谁来把这动人的一幕读出来。(指名美读)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采用“抓关键词提出疑问,角色体验展开想象”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巧妙引导学生透过“张望”一词,和安静一起分享用“慧眼看世界”的美妙。这样的设计正是精准把握人文渗透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桥梁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在对关键词句的品味涵泳中将珍爱生活、珍视生命的人文内涵悄然植入学生的心田。

再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德国街头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请细心地读一读,找一找。

(生自读后分享,答案在二三两段种花的方式上。)

师:原来答案如此简单,但又是如此奇特,其实这个奇特的做法归纳起来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这简单的八个字,今天我们称之为“文明”。回到这两段话,你们多读几遍就会发现,作者一直重复说着一个字,是哪个字?

生:“都。”

师:前面提到,作者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国学大师,用词非常讲究,为什么这里一个普通的字眼“都”一再被重复使用,是随意而为,还是有什么特别用意?

(生又一次默读静思。)

生1:是作者想强调那里的人每一个都是这样做的。

生2:他想告诉我们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

生3:我感觉作者的心里很羡慕他们。

师:羡慕不准确,可以换个词——欣赏!看来,词语是有温度的,一个“都”,诉说的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情感!请大家再读读这两段话,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

(学生深情朗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其实在作者的情感里还表达着一种渴望,他想唤醒我们,让每一个人都加入这样的行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因为文化的滋养和文明的成长,是一个民族成长的脊梁,而这脊梁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来共同支撑!

好文章如品茗,只有用心去品味,才能从墨香中感受其独有的魅力。淡妆素裹也好,浓墨重彩也罢,一个字、一个词都可能是作者独特情感的寄托。只有善于捕捉,舍得在这些语言文字前驻足,品咂感悟,方能让冷冰冰的词语鲜活温润,方能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心灵麦田”里生根发芽。

着眼细节处,让能力与品质全面提升。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除了文本中直接编排的人文主题这条主渠道外,还应着眼于细节,在日常的语文实践中处处渗透。例如,在语言文字的品赏中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低年级教师指导学生写字时常有精彩渗透:“横平竖直,撇捺舒展,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孩子们请看,木字作偏旁时最后一笔捺要变点,小小汉字就像咱中国人,也懂得合作谦让呢。”在感受汉字形体美的同时,唤起学生对母语的热爱。

再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带刺的刺猬》课后思考题:从作者对刺猬的不同称呼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那个东西”是作者初见一个事物时的客观描述,“那个家伙”是作者看到“那个东西”用力摇晃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劈里啪啦落了一地时情不自禁地为它的小聪明叫好,到后来看到小刺猬将满地红枣归拢、打滚扎枣、驮着满背红枣急火火地跑了时的惊叹与逗乐,就像平日里称呼淘气又机灵的邻家男孩“小东西”似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品读中不仅要让学生在称呼的变化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更要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平平常常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竟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情感。随着作者生动的情感变化顺势而导,拓展阅读宗介华散文《带刺的朋友》原文,在丰满小刺猬形象、充分感受生动语言的同时,激起学生热爱动物、探究自然的热情。

又如四年级上册关于“提问”的策略单元,教材或通过阅讀提示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利用“泡泡”提示分类整理的角度,暗示提问的不同切入点,或在文本旁边和文本后面呈现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面对这样的编排,教师在教学时,就不能单纯地把目标定位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上,仅仅停留在提问方法的指导、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运用提问策略进行阅读理解上,更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借鉴,借助旁批学习伙伴的思维过程,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阅读行为,享受思考的乐趣,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于细微处用心,于节点上着力,日积月累,学生在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严谨求实、独立思考、乐于分享等良好学习品质与个性品质必将逐步形成,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抓手。

(三)尊重个性,于客观思辨中“求真”

语文是文化之根,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解读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尊重个性体验,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于客观思辨中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不断迈进。请看《坐井观天》教学片段:

师:你认为小鸟和青蛙谁的说法正确?

生:(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齐声喊道)小鸟说得对。

生1:(嘟哝道)我觉得青蛙说的也是对的!

生2、3:对!对!(竟然还有两三个孩子随声应和)

师:(转向这个孩子,微笑着)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1:小鸟每天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它飞过了很多地方,看到的天就是无边无际的。可这只青蛙每天都待在井里,从来没有看过井口以外的天空,它就认为天只和井口一样大,青蛙也是实话实说,所以我觉得它说的是对的。

师:有想法!孩子,那我问问你,天到底是无边无际的,还是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生1:(不假思索)当然是无边无际的喽!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认为青蛙说的也对,是因为它把自己所看到的真实地说出来了,这是对青蛙实话实说的肯定。它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的说法还是不正确的,对吗?

生1:(信服地点点头)嗯!

师:小朋友们,读书就该这样,得学会换位思考。青蛙和小鸟的说法完全不同,这跟它们的见识不一样有关系。

课件出示:有一天,青蛙终于跳出了井口,看到天。它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展开合理联想,各抒己见,寓言故事所蕴含的寓意“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水到渠成地得以揭示。

黑格尔告诉我们:想象要止于理性。这里所谓的理性,是对文本内涵及其价值取向的正确把握。“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肯定是错误的,但学生站在青蛙看天的角度去理解,认为它实话实说了,因此觉得青蛙说的话也是对的。此时,教师不“打太极”,而是要敏锐地捕捉住学生思维的出发点给予引导,拨云见日,既保护了孩子的积极思考,又回归了文本主旨,无招胜有招,可谓精彩!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为了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面对偏离教学内容真正价值取向的、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思维方式,不少教师一味地包容、赞美、激励,如童话《狐狸分奶酪》的教学中,有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凭借自己的智慧赚到了吃的,教师不置可否;《去年的树》一文学习时,撇开树与鸟儿之间深厚的情义,撇开信守承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对一种信念的执着笃定的人文主题大谈环保教育;《麻雀》中的老麻雀太孤注一掷了,这样不顾后果的做法不值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凡此种种,学生的思维是活了,求新求异,天马行空,但却是以牺牲“求真”为代价,失去了富有理性的思考,失去了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正确理解,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总之,师者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在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中影响学生、陶冶学生、塑造学生,真正达成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教育家教育思想录

徐特立: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纪律教育,必须坚持说服教育的原则,反对体罚,教师要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是教学问的;一种是人师,是教行为的。

蔡元培: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文科和理科相通。

苏格拉底:提倡用问答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后世启发式教学法的先导。

布鲁纳:强调理解每门学科基本的知识结构;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早期教育;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教学中使用发现法。

昆体良:主张儿童应提早入学,但学习负担不能过重,教学中应多渗入游戏的成分,通过游戏增强儿童智慧,培养儿童的道德品格,不过不能让儿童游戏过度。

亚里士多德:论证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提出教育適应自然,发展儿童天性;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划分年龄阶段。

杜威:提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应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应该连接起来;强调“儿童中心”的思想;提出“从做中学”和“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的教学论。

猜你喜欢
立德人文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人文绍兴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人文社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严以修身”先立德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