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旋 杨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阅读量小、书读得少的问题,统编语文教材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编写理念:“三位一体”,单篇教读、多篇略读和读整本书的一体化;课内阅读要向课外阅读延伸。这就是我们要进行组文阅读的重要意义。“语文主题学习”系列丛书恰恰弥补了学生阅读量不足的短板,而组文阅读是“语文主题学习”的重要课型,是实现大量阅读、反三归一、质从量出发的重要的学习组织形式。
组文阅读课型,是根据精读课例所体悟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能力,选取与精读课文内容相近、主题相关的一组文本,遵照课程目标要求,组织学生自主阅读的一种课型。组文阅读中,教师要有全局意识,整体观照,找出主线,指导学生厘清文本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获得新的认识。
组文阅读是由多篇具有某种关联的文本,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在一起而进行的整体性阅读,这些文本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互相结合,构成一个立体、多元、复杂的阅读整体。它们之间一定会有某种关联,要么是人文主题一致,要么是文章体裁相同,要么是语用训练相关联。当然不仅仅是这几种关联。如何有效利用“语文主题学习”系列丛书提供的文章,遵照学生认知规律合理组文,需要语文教师认真思考。
组文阅读的策略大致分为以下四种:求同、整合、比异、思辨。
当主题或文体相同时,我们可以采用求同、整合这两种策略。
求同所延伸的技能是找类似文章阅读,可以是同一主题,但内容和写法不同的文章,这是组文阅读课最常用的策略。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抽陀螺》《回忆小时候拜月》《淘气的年龄》三篇文章写的是同一主题:忆童年,可以将它们列为一组。《抽陀螺》中,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游戏中长大的快乐;《回忆小时候拜月》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叙述了自己童年的困惑;《淘气的年龄》中,作者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讲述自己在理解中长大的故事。这三篇文章内容与写作方法不相同,组文阅读不仅仅让学生体会到可以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写童年,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在整合时,所延伸的技能是,发现不足提出问题寻找新的资料。也可以是同一主题,但表述角度不同可以互相补充的文章。如读五年级下册主题丛书中《三顾茅庐》一文时,因文章语言半白话,与学生的生活、认知相距较远,为了有利于理解文中人物形象,课前,可以让学生先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课上,教师可以采取补充背景资料的方式,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前面提到的事情起因这一片段,与《三顾茅庐》这篇文章一起组文阅读。这样更能帮助学生深度阅读。
在主题或文体不同时,我们可以采用比异和思辨这两种阅读策略。
比异就是寻找差异产生的原因,可以选择同一题材,但观点、情感、表达方法不同的文章,如“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与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配套的文章中有《一面》《长衫老者》《张大力》三篇文章,都着重人物描写,但运用凸显人物的形象写作方法却不相同。《一面》一文中多处通过人物外貌描寫,突出了鲁迅先生的典型特点:瘦。《长衫老者》通过对比描写,一群人与一个人的对比,同样事物、人物前后对比,刻画了一位智慧、善良的老者形象。《张大力》中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把张大力举得轻松、没费力气的大力形象生动展现,让人感觉张大力这个名字真是名副其实。三篇文章对比学习,以此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根据人物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写作方法进行描写。
主题或文体不同时,我们还可以采用思辨阅读策略。思辨,即思考与分辨,在我们进行阅读教学时,引发学生思考,教师们一直在做,但如何引导学生质疑分辨,也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如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我们可以借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统筹方法》和《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两篇文章进行组文阅读。《统筹方法》中,请同学们思考辨别哪种统筹方法好?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并说明自己的理由。《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中,我们可以把举例说明的方法引用到学习中来,让学生说说“学习到底有没有用”,举例发表自己的观点,说说学习的真正意义。
无论采用哪种策略进行组文阅读,都需要我们有这样的共识:学生是主体,教师不可以将自己的阅读理解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自己的读书理解与同伴交流分享,从而悟出本组课文的链接点,教师适时总结提升。语用是关键,依托教材紧扣语用训练点,让孩子在阅读中习得表达方法,也可以适时进行读写实践。整合有必要,整合需要教师智慧的融入,活动设计要直指目标,功夫在课前,着力点在课上,长此以往,学生的学科素养会在不断地语言实践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