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琦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1]。体形环境就是“有体有形的环境”,其研究对象“细至一灯一砚,一杯一碟,大至整个的城市,以至一个地区内的若干城市间的联系,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建立文化,政治,工商业……等各方面合理适当的‘舞台’”[1]。
1946年10月,在梅贻琦校长的支持下梁思成主持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同年年底他接受耶鲁大学的邀请赴美讲学并考察战后美国建筑教育。次年夏回国后,他先是将国外建筑界的前沿动态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介绍给系所师生,之后又明确提出了“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思想,并据此调整教学方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确立了造就适用、坚固、美观的体形环境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访美期间,梁思成依托自撰的《中国建筑史》与《中国雕塑史》两部书稿以及在1930~1945年的战事期间不顾自身安危辗转全国15个省、200多个市县调研拍摄测绘所得的大量照片和图纸,向国际学术界如数家珍一般介绍了中华民族在建筑与艺术方面的成就,内容丰富、解析精湛,博得了国外同行的认可和钦佩。授课之余,梁思成还参加了由普林斯顿大学主办的“远东文化与社会”国际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并结交拜访诸多新旧好友,这其中就包括两位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克拉伦斯·史坦因(Clarence Stein)和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936年4月史坦因夫妇在华期间曾受到过梁林夫妇的热情接待,在史坦因的影响下,梁思成开始阅读和思考城市规划问题。1944年6月好友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借助美国副总统华莱士(Henry Agard Wallace)访华转赠给梁思成一本沙里宁新近出版的著作《城市:它的生长、衰 退 和 未 来》(The City-Its Growth,Its Decay,Its Future),使他得以接触和了解沙里宁为缓解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有关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有机疏散”理论。此次与史坦因的重逢和对沙里宁的专程拜访都可以被看作是梁思成有意识地将城市规划(City Planning)引入国内建筑教学体系的前奏。
梁思成此次访美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为自己创办不久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寻求可资借鉴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1928年筹建东北大学建筑系时,他“基于国内高等建筑教育几乎空白一片的现状和对美国高等建筑教育模式和理念的认同,梁思成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做法,从教学设备的选择,到学制、教学法及课程设置,基本上完全沿袭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验和模式,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了东北大学建筑系的教学体系,有效地缩短了各项工作的磨合期,高效率地完成建筑系创建任务”[2]。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建筑教育以法国“布扎模式”(Style Beaux-Arts)为主,注重艺术教学,推崇历史主义和古典折中主义的设计风格。之后由于受到欧洲包豪斯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的教育模式向实用与功能主义倾斜,将城市和景观两个专业与建筑相整合,注重培养建筑师为处于转型变革阶段的现代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古典形式被一定程度地淡化或摒弃[3]。二战之后,包豪斯主义过分关注功能,人文关怀欠缺的弊端逐渐显露,对此美国的建筑教育再次做出调整,历史和文化因素被重新吸纳至培养体系中,重新定义建筑的本质,强调职业实践要满足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战后的中国面临着重建的现实需要,“倍蓰英苏,所需人才,当以万计”[3],然而实际情况是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当时仅有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且招生与毕业人数都远无法满足建设的需求。梁思成对于国内形势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估之后致信梅贻琦,建议母校尽快设立建筑系,为祖国培养建设人才。为实现办学与国际同步,他抓住访美的有利机会,在美期间自觉、主动地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内容,通过对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及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等高校建筑教学的调研;拜访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等建筑大师;作为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的中国代表参与大厦的设计工作与众多国际知名建筑学者共事,他得以较为深入地了解了欧美最新的建筑教育思潮、经验和城市规划发展理论,为其之后对清华大学建筑系教学体系和培养目标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1948~1951年间梁思成对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诸项改革皆是围绕他访美回国后不久即提出的体形环境设计思想。“体形环境设计”是比以往的“建筑设计”更加广阔的概念,它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单体房屋的设计建造,而是包含了建筑、城市规划以及景观多个领域多个层次的结合,以此期望能够为居住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们营造出身心两方面皆适宜的整体环境[4]。这一理念既体现了梁思成对于欧美现代主义建筑教育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同和理解,又反映出他对于城市规划的倡导。
为了适应理念与目标的改变,梁思成将先前国民政府教育部所定的“建筑工程学系”更名为“营建学系”,他认为“建筑工程”只能解决广义体形环境中“坚固”这一个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的“适用”和“美观”两个方面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没有得以体现,这是与“体形环境设计”的教育理念相悖的。他对于系所更名的解释为“‘营’是适用与美观两方面的设计,‘建’是用工程去解决坚固的问题使其实现,是与课程内容和训练目标相符的名称”,故而更为恰当。营建学系初设建筑组和市镇体形计划组分别组织教学,建筑组“着重建筑物本身之设计与建造”,市镇体形计划组则“着重在整个城市乃至多组城市间相互的关系,在文化、政治、经济、交通,整个社会关系极密切的工作”[1]。这一划分标志着城市设计被首次引入中国高校建筑教育体系,亦是我国城乡规划专业的最早雏形,还是环境设计观念被第一次介绍给中国建筑界。
梁思成把建筑系本科四年的课程分为五个类别:文化及社会背景、科学及工程、表现技术、设计理论及基础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另配以选修课程供学生拓展知识结构所用,各个类别所对应的具体课程见表1所示。
表1 1949年清华大学营建学系课程分类表[1]
课程方案所反映出的是梁思成独特的育人理念,他将属于理工科的建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结合起来,在课程中增设通史与专史、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考古学、人口问题和社会调查等,目的就是希望改革之后的营建学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再是知识结构单一的“匠人”或“承包商”,而是具备综合素质的“通才”。他认为:“建筑师的知识领域要很广,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4]因此,较之旧式模式更加全面、综合的课程体系能够为学生架构起社会、工程和艺术三个方面兼而有之的知识体系和储备,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有效扩展他们的研究领域,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增强他们的现实敏感度,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未来的规划设计实践活动中履行现代建筑师的社会职责。
另外,新的课程方案也体现出梁思成对于美国建筑教育传统与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特征的结合。他20世纪20年代就读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是传统学院派建筑教育阵营的代表之一,强调绘画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辅以艺术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历史教育,开设有建筑史、美术史、雕塑史等课程,而建筑设计技术类课程数量相对较少,也未将规划、景观等领域纳入教学体系[5]。1946~1947年梁思成访美之时东海岸建筑教育模式的代表则是哈佛大学,基于对20世纪30年代被引入美国的德国包豪斯现代建筑教育理念的反思,针对其过分强调功能主义,忽视人对产品的心理需求以及对于各民族和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的排斥从而导致的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风格,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首任院长约瑟夫·哈德纳特(Joseph Hudnut)为首的一批理论家、教育家提出了“后现代”的观念,呼吁建筑向历史、社会与环境回归,建筑的品质要体现在地域、技术及不断演变的文化之上,使其具备多样化和不断更新的特性以适应现实生活的需求。在这一理念的驱使下“美国模式”逐渐形成,这一模式是“一方面对巴黎美术学院的经典学术思想及其教学传统的继承”[5],“另一方面迎合美国职业需求,并与美国现代大学体制相结合,‘学院’和‘画室’一体化运作,形成严谨的学风和科学化的管理,增设了工程技术类、人文类课程,新增多门绘画课程,架构了合理的知识结构”[5]。从梁思成制定的课程方案可以看出他对于“美国模式”的赞同,而且基于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使命感以及为了使方案更加适合于中国学生,他还增设了中国建筑史、中国绘塑史、中国通史等史论课程,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史学知识的传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洞察力,从而使其日后设计的作品能够植根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递出本民族的独有特质。
早在赴美考察的前一年,梁思成撰写发表了《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他在同年致梅贻琦的信中亦表达了自己对于欧美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理解。在他看来,西方抑或中国的近代都市都应该是一个由万千建筑物组合而成的经过有意规划和设计之后形成的有机性组织,各因素之间的合理设计与协调运作可以使生活于其中的市民得到身心上最大程度的愉悦和安适,而战后中国的重建为这一理念的实践提供了机遇。建筑与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是梁思成考虑的首要问题,从筹建清华大学建筑系到赴美考察国外最新建筑与规划教育,再到回国不久即提出的体形环境设计理论体系并围绕其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无不体现出他作为学者的敏锐、实践者的勇敢以及教育者的人文情怀。
梁思成体形环境设计体系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建筑教育将建筑、城市规划、景观三者融合形成的多层次多元化模式,这种模式使建筑设计扩展至物质环境,关注社会与人的时代需要,以培养能够为人类构建合理的、有序的、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全面人才为目标。体形环境设计理念的提出虽然缺乏一定的原创性,但是保证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国际同步性与前沿性。他根据实际国情所架构的课程体系融工程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注重学生表现能力、鉴赏能力、艺术修养的全面提升。为了配合体形环境的广义内涵,梁思成又陆续成立园林组、工艺美术组和清华文物馆并从长远考虑计划将营建系扩展为营建学院,下设建筑系、市镇规划系、造园系和工业技术系等,虽然在其有生之年未能实现,却为日后相关学科的建立与专业的实施提供了可以参照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