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 ,马依林 ,张虹
1.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长沙 410208;2.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河南洛阳 471002
膏药是我国传统中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大传统中药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1]。黑膏药系指饮片、食用植物油与红丹(铅丹)炼制成膏料,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制剂[2]。清代名医徐灵胎谓:“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体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黑膏药作为中国传统中药膏贴疗法的主要剂型之一[3],药物贴服于特殊经穴,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黑膏药穴位贴敷能达到祛风痰、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使用时无疼痛,方便安全,大部分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4-5],其疗效显著,临床使用量非常高。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是在具有200余年历史的平乐郭氏正骨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家骨伤专科医院,正骨手法独特,专业技术极强。黑膏药通用名称为活血接骨止痛膏,是极具平乐郭氏正骨特色的传统药物,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祛风除湿的疗效,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疗效显著,受欢迎度极高。其每年销售30余万张,总价值1 300余万元,每年需熬炼黑膏药基质近10吨,因此,熬炼基质是黑膏药生产工艺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基质熬炼的好坏直接决定成品质量的高低。
基质熬炼的太软,使用时易从裱背布四周渗出,炼的太硬,使用时又不易贴于皮肤,因此,软硬程度是控制黑膏药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同时,季节不同温度不同,对基质的软硬程度要求也不一样,但目前黑膏药的生产工序中,生产人员多根据经验进行判断,这样易因生产所用原料的不同及生产人员的变动,导致每批基质的质量不一,最终致使每批成品的软硬程度差别很大,因此,为保证成品质量的稳定性,需要依据科学的实验手段来确定黑膏药的生产工艺参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中关于黑膏药的检查项规定了两个,分别为重量差异和软化点,重量差异是对药品规格的要求,而软化点是对药品质量的要求,因此,软化点测定法是控制黑膏药老嫩程度的一种方法。膏药软化点测定法[6]系用于测定膏药在规定条件下受热软化时的温度情况,即指按照方法测定,膏药因受热下坠达25 mm时的温度,用于检测膏药的老嫩程度,并可间接反映膏药的黏性,所以软化点是生产中控制黑膏药软硬程度和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此,该实验就通过软化点测定法来研究黑膏药生产工艺参数与软化点的相关性。
天津市天大天发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型号为GYC-3的膏药软化点测定仪。
取供试品,置烘箱中微热软化后,取出,刮下膏料,称取2份,各1.8 g,分别填充于两个试样环中,并将试样环上口朝下平放在表面涂有少量甘油并平铺于玻璃板上的铝箔纸上,置 (75±2)℃的恒温箱中加热熔化至表面平整时,取出,室温放置1 h,将试样环移至膏药软化点测定仪的上支撑板圆环内,装上钢球定位器,读取钢球刚触及下支撑板表面时的温度,取平均值作为供试品的软化点。两个测定温度的差值不得过1.0℃[6]。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该实验的非考察因素生产人员和熬制设备保持不变,熬炼所用的油、中药饮片及铅丹为同一商家、同一批号,每锅所加入的油量都为100㎏,基质去火毒时以10㎏/锅的标准共出成10锅。
炼油指将油于270~320℃继续加热熬炼,使油脂在高温下氧化聚合、增稠,炼至滴水成珠[7]。炼油为制备膏药的关键步骤,炼油过嫩则膏药质软,贴于皮肤容易移动,炼油过老则膏药质脆,黏着力小,易脱落。
目前生产工艺中炼油程度的判断主要靠经验的总结,刘代炳[2]在黑膏药的生产工艺研究中指出,炼油时,油烟开始为淡青色,渐转浓黑,进为白色,以看到白色浓烟为准;相关研究[9]在黑膏药新制作方法探讨的研究中指出,炼油至将去药渣的药油在炉上继续熬炼,直至“滴水成珠”,且锅内油烟也由青色转为白色,油花则由锅壁周边向锅中集聚。但是,这种方法完全依赖个人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差异很大。
现设计炼油时间与软化点的相关性研究实验,研究两者的关系,更好地控制黑膏药基质熬炼的炼油时间,从而取代传统的经验判断,为以后大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
该研究实验的前提条件为油量为每锅100 kg,炼油程度至“滴水成珠”,下丹量为37 kg,基质去火毒顺序为第5锅。
炼油时间长短与基质的软化点成正相关,炼油时间越长,基质的软化点越高。但炼油时间过短影响化学反应,黏度不够会影响制膏的要求;时间过长药油耗损太大,且着火的风险系数大,因此,为保证黑膏药质量的稳定性,应根据季节要求和用药要求合理调整炼油时间,见表1。
表1 软化点与炼油时间的相关性考察Table1 Correlationbetweensofteningpointandrefiningtime
下丹成膏指在炼成的油中加入红丹反应生成脂肪酸铅盐,脂肪酸铅盐促进油脂进一步氧化、聚合、增稠而成膏状[7]。
关于下丹量,现可查阅到的研究资料显示的都是一个区间范围,实际生产中,因处方、设备、人员等因素不同,生产人员多按经验控制下丹的量,导致每批基质的软硬程度差别大。刘代炳[2]在黑膏药的生产工艺研究中指出,下丹时冬天应下少,夏天应下多;基质熬炼的程度以“冬天挂丝,夏天挂旗”为准;张兆旺[7]主编的《中药药剂学》对下丹量的规定为每500克油用红丹150~210 g;相关的研究[10]指出油丹比例为2:1;相关的研究[11]指出一般 1000 g油 320~420 g 丹,一般冬季 100:40,夏季 100:50,春秋季100:45。
现设计下单量与软化点的相关性研究实验,研究下丹量与软化点的关系,从而取代传统的经验判断,更好地控制黑膏药的软硬程度,为黑膏药大生产中的下丹量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意见。
该研究实验的前提条件为油量为每锅100 kg,炼油时间为5.5 h,基质去火毒顺序为第5锅。
下丹量与基质的软化点成正相关,下丹量越大,基质软化点越高。但是下丹量过少基质太软,非常容易从裱背布四周渗出,影响药效;下丹量过大,黏着力降低,不易贴于皮肤,因此,为保证黑膏药质量的稳定性,应根据季节要求和用药要求合理确定下丹量,见表2。
表2 软化点与下丹量的相关性考察Table 2 Correlation between softening point and the amount of lower dosage
去火毒是指将炼成的膏药以细流倒入冷水中,不断强烈搅拌至冷却凝结的过程。
实际生产中每锅油量很大,炼成的膏需要分多次按顺序出锅。因为锅内温度高,出锅顺序不同,丹和油的反应时间就不同,最终导致不同顺序出锅的基质软硬程度不同,但是目前因为每个生产厂家的设备型号和处方量不同,该因素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现为更好地控制黑膏药的软硬程度,保证成品质量的稳定性,特研究去火毒顺序与软化点的关系,为摊涂过程中基质的合理配比使用提供参考。
该考察实验的前提保证油量为每锅100 kg,炼油时间为5.5 h,下丹量为37 kg。
表3 软化点与基质去火毒顺序的相关性考察Table 3 Correlation between softening point and matrix detoxification order
基质的软化点与去火毒顺序有关,第一锅去火毒的基质软化点较中间锅略低,最后一锅去火毒的基质较中间锅略高,故不同去火毒顺序的基质制成的成品软硬程度差别很大。因此,保证黑膏药质量的稳定性,应合理制定每批基质的熬制量,缩短每批前后去火毒工序的时间差,合理调整基质的配比,见表3。
清代外治大医吴师机在《理论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法即内治之法,所异者法而”,指出了膏方论治思路。黑膏药的使用效果以对皮肤无刺激性,基质老嫩适宜,贴于皮肤有适宜的黏性,不脱落且不移动为最佳。根据该院临床使用反馈数据得出,该院黑膏药基质软化点夏季(从立夏到立秋的3个月)控制在50~53℃、冬季(从立冬到立春的3个月)控制在46~48℃、春秋季(从立春到立夏的3个月为春季,从立秋到立冬的3个月为秋季)控制在48~50℃的所生产的成品黏着力正好,使用效果最佳。
根据该文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可得出该院的黑膏药生产中夏季炼油时间控制在6~6.5 h、下单量控制在每100千克油下40~42千克;冬季炼油时间控制在5~5.5 h、下单量控制在每100 kg油下34~36千克;春秋季炼油时间控制在5.5~6 h、下单量控制在每100 kg油下37~40 kg;基质去火毒的顺序,中间锅的最合适,先出锅的会略软,后出锅的会略硬,因此,先出锅和后出锅的应按50%配比使用,才可保证成品软硬程度与中间锅相近。
以该院黑膏药的软化点试验数据和结果推断,软化点是控制黑膏药软硬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黑膏药生产中可根据基质软化点来确定生产工艺参数。因此,在黑膏药的生产中,可根据处方、季节和黏着力要求,以软化点为黑膏药的检验指标,科学地确定黑膏药的炼油时间、下丹量和不同去火毒顺序基质的合理配比,有效保证黑膏药的质量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