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

2020-06-10 05:33尤银刚鲁志才
甘肃科技纵横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急诊

尤银刚 鲁志才

摘要:目的:分析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急诊抢救室转运的5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我院急诊抢救室转运的5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分级转运模式。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院内转运时间。结果:经比较观察组院内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数据优于对照组数据,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明显降低了在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缩短了转运时间;可有效提高危重症患者转运效率,保证患者的转运安全。

关键词:分级转运模式;院内转运;危重症患者;急诊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志码:A

在急诊科常常存在危重症患者需要进行院内转运的情况,因诊断或者需要进一步进行治疗,患者必须实施有效率的院内转运。院内运转是将患者置于移动、变化的环境中,对于病情复杂、严重的危重患者来说,很有可能导致病情再次发生重大变化。研究表明,危重症患者在进行院内转运的过程中,危重症患者受运转人员、药品、仪器设备、病情等因素影响,在运转过程中不良事件發生概率高达70%,是严重威胁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主要因素,所以如何保证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如何在转运过程中维持治疗与监测水平引起了医学界内的广泛关注。现阶段,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分级运转模式在临床急诊转运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为了探究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选取了2017年3月-2019年4月于我院急诊抢救室转运的共计10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研究发现,在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转运时分级转运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急诊抢救室转运的500例采用常规转运模式的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与2018年4月-2019年4月于我院急诊抢救室转运的500例采用分级转运模式的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62例,女138例,年龄分布22-69岁,平均年龄(45.62±8.73)岁;发病至入院1-5.5h,平均(3.34±0.56)h;其中颅脑外伤/急性脑梗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呼吸衰竭/心肌梗死/重症肺炎/重症胰腺炎,63/126,52,46/121/47,45。观察组男363例,女137例,年龄分布23-70岁,平均年龄(46.73±9.21)岁;发病至人院1.5-5.8h,平均(3.68±0.67)h;其中颅脑外伤/急性脑梗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呼吸衰竭/心肌梗死,重症肺炎,重症胰腺炎,62/127,53,45/123,46/44。所有患者或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运转模式,主治医师确诊转运后,由患者家属陪同,责任护士和主治医师携带呼吸支持、抢救用物、心电监护仪等设施进行转运。

观察组进行分级转运模式,其具体为:(1)开展运转培训:对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及医生进行分级运转知识和技能培训后,实施分级运转模式,对转运注意事项、转运预案、对患者风险分级评估要着重培训,为转运效率以及患者安全性的提示提供可行基础。(2)与家属进行沟通:医生应当向患者家属说明转运的目的以及明确告知患者家属在实施转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评估:以五个方面进行病情分级,分别为患者意识状态、临床症状、循环支持情况、呼吸支持情况、患者生命体征;并根据风险分级评估确定转运人员。(4)人员及设备配置:根据患者病情分级准备转运所需药品、设备和仪器。(5)检查并核实上述工作:再次对患者进行评估,确认患者是否适合转运,评估结束后通知目的地相关负责人员及电梯工作人员做好准备,明确详细到达时间后进行转运。若发现患者不适合转运,应继续进行救治,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转运。(6)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变化:转运过程中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应当全程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情变化,及时检查并记录期间的监测与护理,做好应急处理准备,为患者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持;为确保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应在全面评估病情、妥善固定管道后再搬动患者。

1.3效果评价

从药品、人员、仪器、病情四个方面,对比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院内转运时间,包括重症监护室事件、介入室时间、普通病房时间、手术室时间、检查时间,即转运医嘱下达开始到转运的整个过程。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数据录入到Excel内,采用新版SPSS23.0对收集的数据加以分析,计量资料以(x±s)的形式表达,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表达,检验工具为x2;当检验工具显示P<0.05时,提示数据间的对比存在意义。

2结果

2.1两组危重症患者转运时间比较

两组危重症患者转运到普通病室的所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转运到CT室、手术室、介入室、重症监护室的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列。

2.2两组危重症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所列。

3讨论

危重症患者转运是为了进行进一步的诊疗以及救治,是满足急诊危重症患者治疗需求的一项重要措施。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不可避免,然而危重症患者在转运的过程中受到病情、仪器设备、药品以及转运人员的影响,并且在变化、移动的过程中,患者病情容易再次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加重病情,存在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风险。如何提高转运危重症患者的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缜密的转运计划和过程、性能良好的转运设备、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是保证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的关键所在,可为患者争取到更多的治疗时间。通过患者转运风险评估的结果,分级转运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转运效率,有效缩短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时间并降低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合理优化急诊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患者存活率,是急诊医学的一次大胆创新。

与以往的转运模式不同,分级转运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应用“分级转运”建立院内急诊患者安全高效的院内转运体系;引进消化吸收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基础生命支持(BLs)与高级生命支持(AcLs)中患者病情评估体系,易简单判断,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将“导诊”变为“分诊”,由被动变为主动;分级诊疗与分级转运一体化模式。当患者进入医院那一刻,便进入院内分级诊疗,将其按照不同的模式转运入抢救室、急诊室、重症室、普通诊室等。院内住院患者更是如此,不同级别配备相应的转运模式,以达到医疗资源应用最大化与安全保障化。

在急诊中危重症患者在院内进行转运是无法避免的,而在转过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居高不下,存在着增加严重并发症与病死率的风险。通过对患者转运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分级,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准备,可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转运的安全性,从而使危重症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分级转运模式在临床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可以有效提高转运的安全性及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确保各级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均可得到有效维护。

猜你喜欢
危重症患者急诊
老年危重症患者心衰发病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ICU危重症患者为防止肠内营养制剂错位输入静脉的防范措施及护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腹内压监测对开放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影响
急诊ERCP治疗老年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