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危重症患者为防止肠内营养制剂错位输入静脉的防范措施及护理

2017-08-09 05:09武秀连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

武秀连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腸内营养;错位输注防范

【中图分类号】R73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7--01

肠内营养(EN)是通过口服或管饲等途径经患者胃肠道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物质的支持治疗方法。因肠内营养制剂可通过口服或鼻饲等多种途径使用,使用简单方便,利于肠道吸收,可维持肠粘膜的功能和患者肠道完整性,调节肠道菌群;肠内营养制剂符合生理状态,可避免患者肠道菌群发生易位,降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尤其对于ICU等危重症患者可缩短住ICU时间及住院时间[2]。但临床上使用肠内营养制剂补充营养物质的同时并发症也随之而来,临床常见并发症多见有:胃肠道反应,吸入性肺炎,咽部和食管粘膜损伤,代谢并发症和焦虑等[3]。但如过肠内营养制剂错位输注至血液循环系统,将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可至患者死亡。现将我科为防止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错位输注至静脉循环采取的措施报告如下:

1.预防肠内营养错位输注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1 肠内营养错位输注至静脉的危害

由于ICU危重症患者病情重,患者多伴有神智不清,昏迷等意识障碍,留置各种管路,补液量大,使用多种仪器支持治疗,并且因限制探视等规定导致缺少家属陪伴,多数患者无法表达身体不适等情况。此时就需要护理人员工作认真严谨,勤观察,认真核对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肠内营养制剂富含异种蛋白,脂肪微粒,纤维素等,分子量大,不易通过毛细血管,错位输入可出现高热,过敏反应,甚至休克,是违反操作规程出现的严重并发症[4]。少量错位输注即可引起患者心率失常,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依照操作流程规范使用肠内营养制剂,深刻认识错位输注可引起的严重后果,并且通过多方面防范防止错位输注的发生。

1.2 对象及方法

我科重症监护床位共5张,主要收治肝病危重症患者,所收治患者常见消化道大出血,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因病情危重患者多留置深静脉置管补液治疗及胃肠营养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用,需补充肠内营养制剂患者采用口服或经鼻胃肠管持续输入。住ICU期间限制患者家属探视。为防止肠内营养制剂错位输注,我科自2016年6月起采用有色标石标记肠内营养专用输液杆,以区分静脉补液。因患者病床床头所置输液杆多为银白,且经常随患者深静脉置管部位的不同而随意移动,输液杆没有醒目标石,无法区分作用,因此起不到警示作用。对此情况我科护理人员将床头常用银白色输液杆使用有色胶带自下而上全部缠绕固定,人为区分出不同颜色以作警示,有色胶带现采用紫色纸胶带,紫色输液杆制作完成后可明显区别其他输液用输液杆。因我科患者常用鼻胃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无需经常变换位置,因此规定紫色输液杆统一放置于患者床头右侧,不得随意移动位置,并且科内统一规定紫色输液杆只能安放肠内营养输注泵及悬挂床头听诊器用,不得挪作他用.

2.完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

通过营养管路输注肠内营养制剂的患者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输注,专人看护,输注过程患者床头抬高30-45°,防止误吸,每四小时回抽一次胃液观察胃潴留情况及胃肠营养管是否通畅,输注过程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排便情况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对于肠内营养制剂错位输注至血液循环系统应坚决避免,有色输液杆当班护士随时维护,发现色彩脱落应及时补色处理。科室内安排专人不定期检查专用输液杆使用状况。科内所有床位均应采用统一且醒目颜色作为标石,尽量做到不随意更改颜色,如必需更换颜色或增加其他颜色输液杆以作他用,应及时通知到每一位医务人员,防止差错发生。

3.结果反馈

自专用肠内营养杆应用至今,标石醒目,利于区分,使用过程操作规范,无肠内营养错位输注发生。

参考文献

[1]包亚红. 危重证病人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护理.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13,20(3):186-187

[2]秦永双,张传莲. 集数化护理降低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安全不良事件的研究.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8(3):179-181

[3]赵媛媛,张梅.肠内营养并发症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护理与康复,2012,11(3):222-224

[4]曹一波,马晶等.肠内营养错位输注静脉1例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15(1):96-97

猜你喜欢
危重症患者
综合干预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早期肠内营养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临床价值
危重症患者床旁胃镜置入鼻肠管的风险评估
老年危重症患者心衰发病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腹内压监测对开放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影响
盐酸右美托咪定在危重症患者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