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2018-03-29 10:30戴茜王元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28期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综合干预急诊

戴茜 王元功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综合干预措施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464例需要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前五月232例为对照组,后五月232例为干预组,对比两组转运工作漏项例数、意外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1)对照组的漏项发生率为13.7%,干预组的漏项发生率为3.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接收科室满意度、患者满意度比较均优于对照组;(3)干预组中,发生意外事件2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8%,对照组中发生意外事件11件,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7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转运采用护理干预,可以减少转运过程中发生漏项,规范转运标准流程;也可以保证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还可以提高接收科室及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干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应用效果

【中圖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8..02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患者经抢救后需送往手术室、监护室等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但很多患者病因、伤情较复杂,在诊断不明、在床边无法完成检查项目的情况下,必须经过院内转运来完成诊断性的治疗。而转运不仅仅只是运送的简单过程,是对危重患者抢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涵盖护理、监护、、急救、治疗等多方位的综合处置过程,且存在较大风险,该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文献研究显示院内转运可能将重症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增加,相比较转未转运患者,运患者病死率大约高9.6%[2]。本研究分析了2016年01月~05月急危重患者转运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2016年06月至10月期间将“综合干预”应用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可显著降低转运意外事件以及转运工作漏项情况发生率,显著提升接收科室及患者的满意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急诊科2016年1月~2016年10月的464例需要院内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病情为Ⅰ级、Ⅱ级的患者。将心肺骤停需要予以心肺复苏术患者、沟通障碍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血管活性药物大量使用之后还是存在不稳定血压患者排除。对照组选为2016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232例患者男127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58.9岁;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0月的232例患者为干预组,男性119例,女性113例;平均年龄57.1岁,两组患者SPSS 16.0统计学软件统计疾病严重程度、性别以及年龄等基础信息P>0.05,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1.2 方法

(1)对照组患者予以一般转运常规转运处理,医护携带必须物品,利用轮椅、平车将患者送入到科室之后完成转运工作。

(2)综合干预措施

1)转运前的准备

A.修订并完善危重患者转运流程、交接制度等,务必使转运环节的有关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并加强相关核心制度的学习、强化业务培训及急救技能培训,增强护士临床观察、应急处理以及沟通方面的能力。

B.急诊医生,从患者病情(包括生命体征、意识、呼吸支持、循环支持、主要临床问题五项) 和预计转运时间进行评估,确定转运分级。分级标准按照转运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级,告知患者家属转运风险的评估结果,让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获取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与配合,并在转运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C.应用急诊科自行设计的急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交接单,填写表单上转运前患者的病情及完成的工作。转运护理人员为患者的责任护士(能级对应),具有丰富的急诊专业知识,专科操作技能熟练,并参加过急诊急救相关知识的培训,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由护士与工人或由护士、工人及医师陪同进行转运,以保障患者的生命。

D.转运前科室之间协调。根据患者的转运前的具体情况,确定转运的最佳路线。在转运前,责任护士要提前通知相关科室的办公室护士(将其姓名记录在转运交接单上),并介绍患者的基本病情,让接收科室了解患者的情况,以便提前做好接待患者的准备工作。患者的检查单、住院通知单等盖有“绿色通道”的印章,在患者的腕带上夹着“绿色通道”标识卡,以方便各部门人员快速识别,畅通转运路径。此外,建设急诊患者转运专用电梯,促使能够最短时间内将患者送入科室。

E.完善转运工具:①转运箱的准备,科室根据患者的病情配备了三种规格的转运箱,转运箱的管理同抢救车;②根据2017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共识,配备氧气瓶,转运过程中的供氧应能保证整个转运过程及额外 30min的供应的要求;③器械准备:配备转运监护仪,监护仪报警值按照患者的病情及医生的医嘱设置,必要时备除颤仪、转运呼吸机等。所携带的仪器和用物均处于功能状态。

2)转运过程中的护理

在转运过程中,将床栏拉起,对于有约束指征的患者经家属同意签署同意书后给予保护性约束,使患者保持舒适、安全体位,做好患者保暖工作,责任护士始终在患者床头配合医生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包括患者的意识、瞳孔有无变化,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管道有无折叠,引流是否通畅,用药是否持续等[3]。并关心患者的心理,了解患者的主诉。发生异常的时候依据合理措施进行抢救,且可以与医生配合进行就地抢救,必要的时候暂停患者的转运,在稳定病情之后实施转运,并将患者的病情、抢救经过、生命体征及时记录于转运交接单上。

3)转运后的交接

患者到达相应科室,完成身份识别后,与管床护士共同将患者妥善转移至病床,转运护士将患者的病历资料等交与病房责任护士,详细交接患者的病情,主要阳性结果,特殊检查、治疗与用药,各种管道,专科护理等。待床边、书面交接完成后双方在转运交接单上签字完成交接,转运人员整理好相应物品后返回。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急诊危重症患者心率改变、输液管及各种引流管堵塞或者脱落、导管脱落、窒息、人工气道移位等意外事件发生率,病情评估、病历资料、用药、仪器物资、床位联系等转运前工作漏项例数以及接收科室与患者的临床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漏项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急诊危重症患者漏项发生率13.7%显著高于干预组患者漏项发生率3.4%,P<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见表1。

2.2 两组急诊危重症患者满意度、接收科室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急诊危重症患者满意度、接收科室满意度等指标对比对照组各项数据显著更高,P<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见表2。

2.3 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事件的比较

干预组中,发生意外事件2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0.8%,,对照组中发生意外事件11件,意外事件发生率为4.74%,见表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院内转运是急诊患者获得连续性救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转运患者中转运风险比较高,包括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职业责任心、硬件医疗设施、专业技术等方面的风险。对照组患者在院内转运时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医护人员依据自身经验将物品准备好,物资的临时性准备没有足够的规范化管理,促使转运的风险性增加,而综合干预对急危重症患者在院内转运流程流程中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加强了危重患者转运前的评估,规范了危重症患者转运流程[4],提升了临床护理人员专业能力,减少转运时漏项的发生;转运交接流程的制定,提高了护理人员主动交接意识,使患者得到无缝隙救护,保证了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还能够将患者满意度以及接收科室满意度显著提升,缓解患者不良心理,促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

综合以上结论,将综合干预应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张 波,桂 莉.急危重癥护理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4-16.

[2]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8-292.

[3] 邓小明,李文志.危重病医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42-344.

[4] 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专家组.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共识——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6): 481-485.

本文编辑:李 豆

猜你喜欢
危重症患者综合干预急诊
ICU危重症患者为防止肠内营养制剂错位输入静脉的防范措施及护理
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观察
腹内压监测对开放危重症患者胃肠内营养的影响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综合护理干预对产后新生儿血糖水平影响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综合干预对青年人高血压病的治疗作用及预后影响
急诊输液护理中的风险成因与护理对策分析
危重症患者低钙血症发生率与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