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雯 迪丽努尔·买买提伊明 宋媛
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成功率可达80%以上,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1-2],但对于持续性房颤患者,RFCA 的成功率仅为50%[3],大多数患者需要二次消融,而且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复发率高[4]。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与房颤的发生相关,心电图P 波可反映病变程度[5-6]。P波参数与房颤的转归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评估心房的电生理特性方面具有优势[7-8]。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电图P波参数与RFCA 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因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且首次接受RFCA 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阵发房颤诊断标准参考欧洲心脏病学会2010年房颤管理指南[9];(2)首次接受RFCA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2)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3)起搏器植入治疗且心电图为起搏心律。共纳入100 例,其中男55 例,女45 例,年龄42~65岁,平均(58.79±3.46)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评审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
采用FX-7402 CardiMax心电图仪于RFCA 的前一天和术后第二天行心电图检查。在患者静息状态下记录8~10个心动周期,使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进行同步记录。走纸速度设为50 mm/s,增益为1 mV/mm。手动测量P 波时限(PWD)、最大P波时限(Pmax)和最小P波时限(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10-12]。
随访1年,根据患者是否复发房颤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P 波参数(PWD、Pmax、P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FCA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复发的定义为心电图记录到房颤或房扑,或者动态心电图记录到持续超过30 s的房颤或房扑[13]。设定术后前3 个月内为空白期,此期间内出现的快速心律失常或进行二次消融治疗者不计入复发组。
数据采用Excel录入后,采用SPSS 11.5软件分析。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例和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00例接受RFCA 的患者中,复发28例,复发率为28%。
RFCA术后患者的PWD、Pmax、Pd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RFCA术前后患者P波参数的比较/ms
手术未复发组患者术前的PWD、Pmax、Pd均低于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年龄较大、术前PWD ≥150 ms、Pmax≥120 ms、Pd≥50 ms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性别、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和左房直径对RFCA 术后房颤复发无明显影响,见表3。
表2 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术前P波参数的比较/ms
以RFCA术后患者是否复发房颤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WD≥150 ms、Pmax≥120 ms、Pd≥50 ms是影响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见表4。
表3 影响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表4 影响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首次接受RFCA 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术后患者的PWD、Pmax、Pd均低于术前,与复发房颤组相比,未复发组患者术前的PWD、Pmax、Pd更低。左房增大的患者心电图往往表现为PWD延长,有时P波上有切迹,称为二尖瓣P波。左房增大通常是心房延迟的重要基础,术前PWD越长,RFCA术后复发率越高。房颤患者心房肌间质纤维化使心房传导时间延长。当心房结构和电活动异常时,使传导速度降低,传导方向呈各向异性[14]。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较大、术前PWD≥150 ms、Pmax≥120 ms、Pd≥50 ms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分析原因可能是肺静脉电隔离使肺静脉间的电活动以及左房-肺静脉电活动阻断,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同时可能会损伤部分左房心肌,使其失去传导能力,造成左房相对“缩小”,从而增加复发风险。P波振幅较低,容易被其他信号干扰,房颤发作时更难检测,人工测量误差很大。本研究对所有12导联心电图都进行了测量比较,以减少人工测量误差。
综上所述,术前P波参数PWD、Pmax、Pd较长是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