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爱菊 安徽英蕾教育集团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选自《国学经典诵读》第2册 主题一 教育经
一个能前缀上“国”的东西,就它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不言而喻了,因此,此处不再赘述“国学”的好。英蕾教育集团一直紧跟时代步伐,多年来深耕国学这块沃土。从拜谒国学资深专家到引进自己的国学人才,终于走出了一条承载英蕾人汗水和情怀的国学躬耕之路,出版了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以主题教育为理念的幼儿读本《国学经典诵读》1-8册。本期开始,我们将紧密结合每个主题,延伸出与之相关的礼仪、家训及经典语录等,与大家共同分享。
首先要说明的是,迎春礼仪与“教育经”这个主题感觉风马牛不相及,为什么把迎春礼仪放在里面?主要是因为此时刚刚过完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同时,农村春耕春种也正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着,而迎春的原始意义正是为了顺应时节而进行生产的仪式。
众所周知,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尤其在古代,农业可以说是国之基石和根本。所谓“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因此,掌握四季天时的变化,适时安排农业生产,是民生重中之重,也是一个王朝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立春之日,东风解冻,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规劝农事、鼓励农耕、农桑之时。加上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气。因此,自古每年立春,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一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是希望平安兴旺,驱灾辟邪。其中核心项目是“打春牛”活动,以示对农事的重视。
随着时代发展,工业化日益削弱农业的地位,迎春礼渐渐消亡。但是迎春礼作为一种习俗、一种时代缩影和文化沉淀,其深厚的内涵和精神内核,值得我们挖掘和传承。
首先,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由皇帝亲自主持如此庄重仪式,可见古人对自然的敬畏感。正因为有了敬畏感,所以一切活动都以顺应自然规律为前提:天地运作,四时五行,万事万物应顺“时气”;“春乃阳气始生”,万物博发,是耕种的季节。举行迎春礼,以祈祷主宰农事的自然神灵庇佑五谷丰登,社会祥和。
其次,从迎春隆重的仪式:穿青衣戴青帽,或朝服、公服;礼器齐备,五谷杂粮设坛祭祀神灵;天子亲自扶犁“打春牛”耕地等,可见人们对自然的恭敬。
最令人感叹的是,以现今人看来,在那君权神授的社会,皇族权贵视百姓如草芥,百姓无人权可言。而在迎春礼这天,有几个细节让人唏嘘:皇帝大赦天下;出席迎春礼的只是皇帝和文官,武官不能参加;“春牛”用土牛或木牛等无生命特征的“牛”代替。这里面蕴含着特定的文化结构,那就是:遵从万物始生的规律,顺就天命,勿动杀伐,体恤下民。
的确,世间的生命原本是没有任何所谓的“高、低、贵、贱”之分的,都同源于一个“浑沌的球体”。一个生命,无论其多么卑微,都有着它所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万物同理,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知:你对世界温柔以待,世界也回你柔软;反之亦然。正在肆虐人类的“新型冠状病毒”,以及多年前的危及人类的“非典”,不正是人们滥杀滥捕的恶果吗?人类作为万物灵长,即使有支配管理其他动物的权力,但绝没有任意虐杀和捕食的权力。平时说什么“人定胜天”,说什么人类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可是时下就连一个光学显微镜都看不见,只有电子显微镜放大数万倍才能看见的“卑微”生物,却让十四亿多人口的大中国措手不及,甚至让全人类谈它色变。它夺人生命,夺人至亲和朋友,甚至夺人“乌纱帽”。因此,如佛家所说“众生平等”。在自然面前,没有谁有特权,即便是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在自然面前亦如其他生物一样卑微和渺小。
人生旅途,一定要随身携带“悲天怜人”的情怀。同时,关爱生命并不仅仅是去关怀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命,还要去关怀这世间一切具有生命的生物,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蚂蚁,一株还没有发芽的小草。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只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你才是作为人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