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燕 李 瑾 杨 彤 张元祺 姚 强 韩建东 谢红艳 宫志远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废弃物基质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是我国栽培的主要食用菌之一,也是工厂化栽培数量较大的菇种。目前工厂化栽培金针菇主要为白色金针菇。为了选育适宜工厂化栽培的黄色金针菇品种,笔者对收集到的黄色金针菇菌株进行了比较,以期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优良黄色金针菇菌株,也为今后优良菌株选育提供参考。
(1)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来源见表1。(2)供试培养基:参照文献[2]。
1.2.1 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拮抗试验
参照文献[1]的方法。
1.2.2 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PDA平板培养观察
参照文献[2]的方法。
1.2.3 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液体菌种培养
参照文献[2]的方法。
1.2.4 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栽培料培养试验
按配方配制好栽培料,装入30 mm×200 mm的试管中,每支试管装湿料30 g,硅胶塞封口后高压灭菌2.5 h。接入摇瓶培养的供试金针菇液体菌种1 mL,每个菌株接种10支试管,22℃恒温培养。当菌丝封面并长入料内1~2 cm时,沿着菌丝前端画一条起始生长线后,继续培养,当菌丝前端距培养料底部约1 cm时,再划一条终止线。测量起始线与终止线之间的距离。计算菌丝日均生长速度。
1.2.5 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出菇试验
采用工厂化瓶栽金针菇方式,且接液体菌种,接种后置于温度17℃、空气相对湿度60%~65%条件下避光培养菌丝。栽培瓶容量1 200 mL,口径80 mm,每瓶干料重330 g,每个菌株接种16瓶。菌丝满瓶后用搔菌机搔菌,再注水移入出菇房,出菇管理同常规工厂化栽培金针菇。当子实体长至高14~15 cm,且菌盖将要开伞时采收称重。计算生物转化率。
生物转化率=子实体鲜重/培养料干重×100%
根据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的拮抗反应,将供试菌株分为18组,见表2。组内各菌株相互之间无拮抗反应,不同组间菌株相互出现拮抗。其中第1组包括12个菌株,均为生产上常用菌株,可能为同物异名。黄色金针菇菌株大多野生驯化而成,其遗传多样性明显比白色金针菇丰富[2]。
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平板培养特性见图2(部分)及表3。由表3可见,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菌丝在PDA平板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均差别较大,Y3菌丝生长速度最慢仅为2.36 mm/d,Y9最快为5.98 mm/d。根据菌落形态及菌丝生长平均速度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菌丝生长极缓慢,菌落致密,边缘整齐,呈绒毡状,代表菌株为Y3菌株;(2)菌丝生长较慢,菌落浓密,呈绒毡状,边缘整齐,后期菌落中心发黄,代表菌株有Y18、Y23;(3)菌丝生长较慢,菌落中心浓密,呈绒毡状,边缘气生菌丝稀疏,代表菌株有 Y16、Y17;(4)菌丝生长较快,菌落稀疏,呈绒毛状,代表菌株有Y9、Y26;(5)菌丝生长较快,菌落较稀疏,呈短绒状,代表菌株有Y25、Y28、Y36;(6)菌丝生长较快,菌落较密,后期中央塌陷,呈短绒状,代表菌株有Y4、Y15、Y19、Y34;(7)菌丝生长较快,气生菌丝旺盛,菌落较密,呈短绒状,代表菌株有Y1、Y11、Y12、Y24、Y31、Y33、Y35、W38;(8)菌丝生长较快,气生菌丝旺盛,较密,菌落呈短绒状,后期菌落中心发黄,代表菌株有Y6、Y21、Y30、Y32、Y37;(9)菌丝生长较快,菌落中心密集呈短绒状,边缘稀疏,后期菌落中心发黄,代表菌株有
Y8、Y13、Y22、Y27;(10)菌丝生长较快,较密,菌落呈短绒状,后期菌落中心菌丝发黄塌陷,代表菌株有Y2、Y7、Y10、Y14、Y20、Y29。
表1 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及来源
图1 部分黄色金针菇菌株拮抗试验(数字为菌株号)
表2 拮抗试验后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的分组结果
图2 部分黄色金针菇菌株平板培养菌丝形态
表3 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菌丝培养特性
由表3可以看出,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液体培养特性有较大差异:多数菌株液体培养菌球中等大小,密集呈星芒状;少数菌株菌球较大,成球状或块状;另有少数菌株菌丝呈絮状。供试黄色金针菇液体培养菌丝体湿重,最高是Y20菌株菌丝生物量为20.40 g/100 mL,最低 Y3仅为 3.21 g/100 mL,差异较大。
由表3可知,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在栽培料中菌丝平均生长速度最快为Y20(2.8 mm/d),最慢的为Y3,仅为1.18 mm/d。同一黄色金针菇菌株在PDA平板培养基及栽培料上的菌丝生长速度表现较为一致;而液体培养菌丝产量高的菌株,接种至栽培料中后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并不快。由此可见,液体培养菌丝产量高,接种固体培养料后,萌发点多,封面早,但继续培养吃料速度不一定快。
图3 Y30、Y37、Y28(黄色金针菇)菌株子实体形态
表4 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子实体农艺性状
编号栽培周期/d开伞早晚菌盖直径/mm菌盖厚度/mm菌柄长度/cm菌柄直径/mm子实体数(根/瓶) 子实体颜色 生物转化率/%Y20 Y21 Y22 Y23 Y24 Y25 Y26 Y27 Y28 Y29 Y30 Y31 Y32 Y33 Y34 Y35 Y36 Y37 Y38 48 47 49 49 53 52 52 51 51 52 52 52 52 52 52 52 52 52 59晚晚晚晚晚早早早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晚7.61 8.98 6.59 9.45 7.28 6.56 7.12 7.31 5.89 5.78 6.01 6.23 5.98 5.76 5.16 5.65 5.26 5.46 4.59 3.52 3.48 3.12 3.44 3.58 2.15 2.26 2.31 2.28 2.12 2.32 2.15 2.32 2.16 2.24 2.35 2.19 2.43 1.72 12.88 13.25 13.45 12.28 13.71 12.95 12.85 13.12 12.86 13.45 13.65 13.85 13.26 13.68 13.31 13.87 13.97 13.76 11.51 2.86 3.15 2.43 3.03 2.99 2.65 2.74 2.89 3.15 2.86 2.98 3.45 2.98 3.51 3.31 3.24 3.12 2.95 2.82 675.35 593.42 478.88 422.40 527.60 450.56 489.84 506.00 842.56 788.96 692.32 740.24 740.48 690.16 788.48 716.16 730.72 600.08 379.28菌盖淡黄色,菌柄米白色,基部无褐变菌盖淡黄色,菌柄白色,基部浅褐色菌盖淡黄色,菌柄白色,基部浅褐色菌盖淡黄色,菌柄白色,基部浅褐色菌盖淡黄色,菌柄白色,基部浅黄色菌盖黄色,菌柄浅黄色,基部褐色菌盖黄色,菌柄浅黄色,基部褐色菌盖黄色,菌柄浅黄色,基部褐色菌盖褐色,菌柄浅褐色,基部浅褐色菌盖淡黄色,菌柄白色,基部浅褐色菌盖淡黄色,菌柄白色,基部浅褐色菌盖淡黄色,菌柄白色,基部浅褐色菌盖淡黄色,菌柄白色,基部浅褐色菌盖淡黄色,菌柄白色,基部浅褐色菌盖淡黄色,菌柄白色,基部浅褐色菌盖米白色,菌柄白色,基部淡褐色菌盖米白色,菌柄白色,基部淡褐色菌盖黄色,菌柄浅黄色,基部褐色菌盖淡黄色,菌柄淡黄色,基部浅褐色82.11 69.23 59.86 52.8 65.95 56.32 61.23 63.25 105.32 98.62 86.54 92.53 92.56 86.27 98.56 89.52 91.34 82.51 47.41
从表4可以看出,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间的栽培周期以及生物转化率差异较大。目前,传统方法栽培黄色金针菇周期长,可采收3~4潮,生物转化率为100%~150%。本试验采用工厂化方法栽培黄色金针菇,只采收头潮菇产量,生物转化率均较低,最高的是Y28菌株,生物转化率为105.32%,其次是Y19菌株,为100.22%。黄色金针菇子实体颜色随光照、温度变化而变化,在试验栽培条件下,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子实体颜色表现为三类:(1)菌盖金黄色,菌柄中上部浅黄色,菌柄根部褐色,多为传统农法栽培菌株和野生分离菌株;(2)菌盖浅黄色,菌柄中上部白色,菌柄根部浅黄色或浅褐色,包含目前生产中大多数栽培菌株,产量较高;(3)菌盖深褐色,菌柄浅褐色,为来自日本的一个菌株,该菌株出菇整齐度高,适宜工厂化栽培。
试验表明,供试黄色金针菇菌株在PDA平板与栽培料上菌丝生长速度表现较为一致;固体培养基上菌丝长速快的菌株的液体培养菌丝生物量并不一定高。一般来说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发菌周期短,但整个生产周期不一定短,其子实体性状也不一定佳,产量也不一定高。
目前农户袋栽黄色金针菇一般采收3~4潮菇。试验采用工厂化瓶栽,只采收一潮菇,产量普遍低于白色金针菇,产量较高的菌株Y28(来自日本的菌株)的菌盖为茶褐色,是试验较为适宜工厂化栽培菌株。黄色金针菇子实体颜色受光照、温度影响较大,今后还需要探索工厂化栽培适宜黄色金针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3]。
(韩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