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广东 佛山 528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脊柱外科多见性病症,约有15%患者需要依靠手术恢复,其术后恢复状况与围术期护理干预息息相关。当前临床健康教育模式较为表浅,再加上护理人员工作量大,致使患者围术期护理流于形式,护理效果不佳。路径式多途径健康教育包含健康教育与临床路径两方面内容,对患者机能恢复有显著作用[1]。本院对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接受手术者行路径式多途径健康教育,现作如下汇报。
择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64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展开研究。以分别抽样法分别命名为对照组(n=32)和实验组(n=32),对照组男性人数17例,女性15例;年龄临界值43岁、69岁,均龄(55.3±3.1)岁;实验组男性人数18例,女性14例;年龄临界值42岁、65岁,均龄(54.9±2.6)岁。对两组临床一般资料进行独立样本检测比较,P>0.05,存在可比性。
对照组以常规健康教育实施护理,包括饮食护理、体位教育等。实验组行路径式多途径健康教育:①术前健康教育:告知患者腰椎间盘病发原理,同时宣讲疾病诱发因素,如剧烈咳嗽及腹压升高等;腰姿不合适,当腰部呈屈位状时,若有旋转式外力可加重髓核突出,从而引起腰椎间盘突出;因患者长时间受疾病折磨,加之对手术不理解,担心手术风险,易产生焦躁等心理,鉴于此,护理人员需向其明确手术方法及流程,介绍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同时邀请成功治疗患友进行现场说教,消除其不良心理,进行手术配合的提升。术前一周对床上大小便进行锻炼,防止因术后体位不当造成障碍,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锻炼和盆底肌功能及膀胱功能训练。②术后健康宣教。术后2~4h给予患者轴线翻身、侧卧时背部垫枕、麻醉过后指导患者早期主动运动,如多做深呼吸、多饮温开水、踝泵运动及双下肢直腿抬高运动;术后2天需戴腰椎外固定支具转移训练,协助床边坐或站立,指导正确起卧方法,留置尿管时,钳夹尿管定时开放,行盆底肌功能及膀胱功能训练;术后1d,以问卷形式了解患者进食爱好,以实施饮食教育。建议粗细搭配,待病情稳定后可适量给予谷类和鱼肉等食物;腰间盘突出症患者多有腰肌肌力降低等表现,其中最为明显的则是伸肌肌力降低,因此护理人员需在康复过程中加强腰背肌训练,增强腰椎平稳性,以降低复发性。一周后对腰肌功能展开训练,首先可采用飞燕式锻炼方式,具体操作,患者保持俯卧位,两手背后,紧缩双肩,抬高头部,保持2min后放下,反复50次,于3d后转换为五点式,以平卧位保持,使用头部与双肘及双足五点支持,屈伸髋关节,抬高臀部,坚持5s放下,反复进行50次,3~4次/d[2]。③出院健康宣教。嘱患者卧硬板床,并佩戴硬腰围,以此加强腰部力量,稳定脊柱;尽可能减少脊柱运动,若需要弯腰,可采取下蹲及弯膝等方式。术后半年内禁止腰部负重及开展剧烈运动,以免再次受损;腰背肌锻炼至少维持半年。针对留置导管者需加强排尿活动,建议多饮水,防止便秘;因患者长时间卧床休养,活动受限,容易发生痰液瘀滞进而诱发肺炎,因此需及时实施咳痰、排痰等。
①对比两组并发症。包括泌尿系统感染、肺炎及便秘等。
②对两组自护能力达标情况实施比较。自护能力主要有卧床、翻身、如厕模拟等。患者依据要求完成以上动作,经医生与理疗师进行评分,以85分为基准,85分以上为达标。
以SPSS22.0软件对数据采取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实施检验。宣教效果用率表示,以x2实施验证,组间对比能否在统计学范畴可参照P<0.05。
宣教后,实验组总并发症率3.13%(1/32),对照组21.88%(7/32),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总并发症率显著较少x2=5.1429,具统计学差异P<0.05.
实验组自护能力达标情况与对照组相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表1 两组自护能力达标情况分析(n;%)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正以逐年升高走向发展,部分患者需依靠手术进行脊柱功能的恢复,但也有少数患者因病情严重导致终生残疾。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护理在机体功能恢复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并发症3.13%相比于对照组21.88%显著下降,提示路径式多渠道健康教育拥有临床路径护理的时效性,坚持人性化护理原则,对并发症发生时机与时间采取防治性干预,如术前健康宣教,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影响,提升其疾病认知;术后2~4h协助患者翻身,尽早实施踝泵运动及双下肢直腿抬高运动,并且积极开展饮食教育、出院健康宣教及康复功能训练等,促进机体机能尽快恢复[3]。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自护能力达标情况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证实路径式多途径健康教育可提升患者的诊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护理应用路径式多途径健康教育效果较为理想,能够减少围术期并发症,促使患者自护能力提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