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雅丹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介入室,广西 桂林 541002)
滤器置入术是当前临床上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式,但疾病治疗会给患者造成较多的痛苦,术后复发率高。程序化护理干预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等特点,能促进患者疾病好转,提高临床护理质量[1]。本文分析程序化护理干预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滤器置入术治疗护理中所取得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现总结如下。
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深静脉血栓形成行滤器置入术治疗的患者32例作为护理对象,均经过《下肢深静脉血栓诊疗指南》确诊,选择滤器置入术治疗,患者病例资料完整,知晓本次研究并同意。排除患有其他系统疾病、不配合护理等与本次研究无关的情况。按照双色球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中男9例,女7例,年龄为(63.4±0.6)岁,病程为(13.2±0.6)d;对照组中男9例,女7例,年龄为(64.1±0.5)岁,病程为(14.3±0.2)岁,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数据可比。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协助患者完成术前检查,进行简单健康教育,生命体征观察、饮食护理和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之上应用程序化护理方案,组建医疗护理小组进行护理干预。(1)评估护理需求。全面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状况、生命体征,血型,心肺功能状态等,针对性了解患者的护理需要[2]。(2)术前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告知其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将患肢提高30度,准备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药物,术前备皮,建立留置静脉通路。(2)术中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降低感染风险。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同时观察意识和瞳孔大小。(3)术后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当患者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要警惕肺栓塞。溶栓导管拔除前需进行抗凝药物和溶栓剂治疗,拔管后局部消毒,穿刺点加压包扎。(4)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交流,在沟通中舒缓患者的焦虑等不良情绪,主动帮助患者正视自身疾病,重新建立康复信心[3]。
观察两组患者恢复情况,分为显著,有效和无效三个评价等级。显著:患者护理后无疼痛症状,睡眠和生活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减轻,能够进行良好的睡眠和正常生活;无效:患者护理后与护理前相比症状无变化。采用Fugl-Meyer运功功能评分量表来评定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功功能,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运功功能恢复越好[4]。
本次护理研究选择软件包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对两种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差异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率),x2检验差异,计量资料表示为(),t检验差异,只有检验结果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62.5%,数据对比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运功功能评分相近,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运功功能评分显著提升,数据对比P<0.05,详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数据对比(n,%)
表2 患者护理前后运功功能数据对比(分,)
表2 患者护理前后运功功能数据对比(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16 27.15±1.28 68.32±1.23对照组 16 27.48±1.51 50.86±1.71 t值 - 1.25 62.14 P值 - P>0.05 P<0.05
深静脉血栓的发病与术后并发症、长期卧床、晚期癌症和外伤等有关,对于行滤器置入术治疗的患者需提升防范意识,降低复发风险。程序化护理干预遵循患者的康复过程,从心理、生理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干预,规避康复过程中的不良因素,优化护理程序,科学促进患者康复[6]。从上文数据分析可见,观察组患者应用程序化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临床恢复效果,证实程序化护理所发挥的积极护理价值。
综上,对深静脉血栓形成行滤器置入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程序化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功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综合护理价值积极,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