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金明
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最终成果的体现,也是评价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一直以来,审计报告采用的是高度概括、格式化的语言和二元(合格或不合格)的模式,除引言段和意见段之外,其他内容几乎都是适用于所有被审计单位的套话(唐建华,2015)。这种审计报告的差异仅体现在审计意见方面,然而审计意见信息含量非常有 限(PCAOB,2013)。 对 于 收到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投资者无法从审计报告获知公司存在的风险、重要的审计程序等方面的信息。监管者要求审计师揭示审计过程的更多信息以及关于潜在重大错报的更为详细的信息。近年来,世界各国都相继对审计报告进行改革,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其内容包括审计师面临的重要审计风险、审计师的应对程序等。在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我国于2016年12月23日颁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要求A+H股上市公司于2017年率先实施,而A股上市公司则于2018年全面推行。
国内外相关研究已考察了关键审计事项实施的经济后果。国外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能够增加市场 反 应(Lennox,et al.,2018),提高审计质量(Gutierrez, et al.,2018),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Christensen,et al.,2014), 增加审计师的法律责任(Gimbar,et al.,2016;Kachelmeier,et al.,2018),增强财务报告质量(Klueber,et al.,2018)。国内研究分别从投资者市场反应(王艳艳等,2018;王木之等,2019)、审计责任(韩冬梅等,2018)、审计质量(杨明增等,2018)、盈余管理(李延喜等,2019)、盈余价值相关性(陈丽红等,2019)等视角考察关键审计事项的实施效果。财务报告质量成为关键审计事项的重要研究领域。从审计工作看,关键审计事项是审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披露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最为重要事项和相关的审计过程,对财务报告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除了盈余管理、盈余价值相关性外,会计稳健性也是财务报告质量的重要特征。Basu(1997)指出稳健性作为财务会计中一项重要的会计惯例,对会计实务的影响至少有五百年之久。关键审计事项的实施对会计稳健性有何影响目前尚未开展研究。为此,本文实证考察了关键审计事项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为政府监管以及关键审计事项实施效果提供可靠的经验证据。
本文的研究贡献:(1)丰富了关键审计事项的经济后果。关键审计事项的经济后果是当前审计领域研究的热点,已有文献从市场反应、审计质量等视角实证检验了关键审计事项的经济后果,稳健性作为会计重要研究领域,尚未有从该视角检验关键审计事项实施效果的文献。(2)丰富了审计报告对会计稳健性影响的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是审计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传统审计报告的不足难以从审计报告的视角考察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文以关键审计事项的实施为契机,研究其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的稳健性的影响。
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集合体,会计信息是契约签订、执行的关键要素。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管理者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通过操纵会计盈余提高私人收益。研究发现管理者会通过盈余管理获取个人薪酬最大化(Healy,1985)。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度设计,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一方面,会计稳健性要求企业及时确认“坏消息”,而对“好消息”的确认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这种不对称的信息确认减少了企业的收益,降低以会计业绩为基础的管理者薪酬。Watts(2003)指出,会计稳健性降低了管理者以提高薪酬的财务报告操纵行为。另一方面,会计稳健性提高了财务报告的透明度。会计稳健性挤掉会计盈余中的“水分”,管理者通过提高透明度向外界传达。周晓苏等(2013)指出,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是实施稳健会计的一种内源性需求。除了契约外,监管也是会计稳健性产生的重要原因(Watts,2003)。孙光国等(2014)指出,稳健会计信息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独立审计的监督。审计监督通过提高会计稳健性,降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生的代理成本。
从缓解代理成本的角度看,审计师受所有者之托对经营者负责审计,审计本质上是一种受托责任。审计师一旦不能恰当履责,将会遭受一定的诉讼风险。与传统的审计报告相比,关键审计事项的实施意味着,审计师将原本只在工作底稿中出现的审计程序予以公开,审计师因此接受公众检查而可能 “被迫”执行更多审计工作使盈余更透明 ( PCAOB,2017) 。审计工作的透明化会增加审计的责任,Gimbar等(2016)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实施提高了审计师责任。这要求审计师在执行的过程中增强谨慎性。审计师会对需要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通过有效的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有效地防止财务报表的错报和漏报等。国内外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披露频率较高的领域是收入确认和资产减值。在这些重要的领域,审计师要求保守地报告并通过对会计准则的保守解释来证明他们的选择合理(Hackenbrack等,1996),从而有助于提高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会计稳健性。
表1 变量定义
表2 描述性统计
表3 相关性统计结果
受托责任增加了审计师的压力,要求审计师更加勤勉尽职工作。一旦缺乏受托责任,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机会主义行为增强自身的权力(Rus et al. ,2012)。审计师通过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起到抑制作用,关键审计事项向市场传递了企业存在的重要风险点,将原本隐藏的事项揭示出来。审计师为降低自身的诉讼风险将自身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传递给治理层,通过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对管理层会计政策行为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会计稳健性。关键审计事项的实施也会引导管理层会计政策的选择,增加管理层与审计人员主动沟通的意愿(张继勋等,2016),能够促使审计师要求管理层选择审慎会计政策,减少管理层采用激进会计政策的行为,降低了盈余管理程度(杨明增等,2018)。Klueber et al. (2018)研究指出,自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后管理者更不倾向于使用盈余管理提高公司的业绩。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关键审计事项的实施能够提高会计稳健性。
实施新审计报告准则后,关键审计事项需要进行强制披露,但是披露的数量并没有硬性要求,完全取决于审计师与治理层沟通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差异具有不同的信号传递作用。相比而言,关键审计事项越多,说明审计师执业更加勤勉、谨慎,全面关注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要风险点,并通过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反之,审计师披露较少的关键审计事项可能出现如下情况:一是审计师对关键审计事项进行选择性披露,只是为了满足审计准则的要求;二是审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够谨慎,没有充分全面考虑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一般而言,收入确认、成本费用确认、应收账款减值、固定资产减值等都是审计过程中绝大部分企业都普遍存在的重要风险领域。此外,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得越多的公司,其治理层可能传递一种信号,表明审计师和治理层对新审计报告准则的积极参与和全面配合(李延喜等,2019)。一方面这有利于审计师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对管理层进行监督,抑制管理层虚增资产或收入、隐藏负债或费用等机会主义行为,杨明增等(2018)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越多,审计质量越高。另一方面这有利于充分发挥治理层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作用,通过尽可能多的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管理层采用激进会计政策的行为起到预警作用。李延喜等(2019)发现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越多,企业的盈余质量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关键审计事项数量越多,会计稳健性越高。
表4 关键审计事项的实施与会计稳健性的回归结果
表5 关键审计事项数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回归结果
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全面实行新的审计报告准则,所以A股上市公司的2017年审计报告要求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为便于实施前后的比较,本文选取2015-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通过年报手工获取,其他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本文对初始样本进行如下处理:(1)剔除金融行业的样本;(2)剔除H股、B股公司的样本;(3)剔除当年IPO公司的样本;(4)剔除数据缺失值的样本。此外,本文对连续变量采用上下1%缩尾处理以克服极端值的影响。
表6 安慰剂检验的结果
表7 关键审计事项数量作为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
1.被解释变量
最常用的是Basu(1997)的模型衡量会计稳健性,但是由于其无法衡量不同公司不同年份的稳健性程度,需要进行复杂的交乘研究其影响因素,从而限制了控制变量的选择(郑宝红等,2014)。Khan et al.(2009)在Basu(1997)的基础上加入市净率、资产负债率和公司规模进行改进,构建分公司分年度的稳健性指数(C-score)。目前,该指数已经在会计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使用,本文也采用C-score衡量会计稳健性。
2.解释变量
为考察2017年和2018年实施新审计准则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本文设置虚拟变量(Policy),当样本数据处于2015年和2016年时,Policy取值为0,反之取值为1。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Num)用于表示审计报告中所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个数。
3.控制变量
陈艳艳等 ( 2013)和黎文飞等(2019)将C-score作为因变量时,在模型中控制了企业规模、产权性质和市净率,考虑到关键审计事项是审计师和治理层沟通的结果,因此模型需要控制相关变量。根据声誉理论和“深口袋”理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关键审计事项的沟通方面被说服的可能性相对更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会影响到治理层的监督作用,可能对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文在模型中还控制了“四大”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1和假设2,本文构建如下两个模型:
模型中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8 采用工具变量的检验结果
表9 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后的回归结果
表2中Panel A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C_score的均值为0.08,最小值为-0.5,最大值为0.4,与现有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Policy的均值为0.55,说明关键审计事项实施年份的样本占总样本的55%。Num的均值为2.09,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和6,与张呈等(2019)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Panel B列示了关键审计事项实施前后会计稳健性的情况,实施前的均值和中位数显著低于实施后,初步验证了假设1。
表3列示主要变量的相关性检验结果,C_score与Policy的相关系数为0.278,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C_score与Num的相关系数为0.082,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所有的系数均小于0.5,表明模型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1.关键审计事项实施与会计稳健性
表4(1-2)列采用了OLS对假设1的检验结果,在没有控制相关变量下,Policy的回归系数为0.087,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控制相关变量后,Policy的回归系数为0.060,在1%的水平上显著。4(3)列采用了面板数据固定效应的检验结果,Policy的回归系数为0.047,在1%的水平上显著。综上,C_score与Policy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实施关键审计事项后会计稳健性程度显著提高,验证了假设1。
2.关键审计事项数量与会计稳健性
表5(1-2)列采用OLS对假设2的检验结果。在没有控制相关变量,Num的回归系数为0.012,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控制相关变量后,Num的回归系数为0.008,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5(3)列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的检验结果,Num的回归系数为0.004,在10%的水平上显著。综上,关键审计事项数量越多,审计师需要执行的审计范围越广以及更多的审计程序,从而能够提高会计稳健性,验证了假设2。
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全面采用关键审计事项,其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是否具有偶然性。也就是说在未实施关键审计事项的年份是否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为此,本文使用安慰剂检验,在模型(2)中将虚拟变量Policy分别换成Year2015、Year2016。如果安慰剂检验的结果与2017-2018年的结果相似,即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关键审计事项有助于降低会计稳健性的结论不能成立。如果结果显示系数并不显著为正,说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稳健的。
表6报告了2015年和2016年安慰剂检验的结果。Year2015和Year2016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说明如果2015年和2016年实施关键审计事项并没有提高会计稳健性,从侧面说明关键审计事项的实施提高会计稳健性不是偶然性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假设1。
表10 Basu模型回归结果
上文在回归分析时采用的是关键审计事项数量作为解释变量,为保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将关键审计事项数量作为虚拟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具体而言设定虚拟变量Numdum,当样本公司在某一年关键审计事项数量大于其所在行业的关键审计事项数量的中位数时,则Numdum=1;反之,Numdum=0,并用Numdum替代模型(3)中的Num进行回归。
表7报告了关键审计事项数量作为虚拟变量的回归结果。Numdum的回归系数为0.011,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与关键审计事项数量较少的企业相比,较多的关键审计事项企业中会计稳健性程度更高,意味着较多的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提高会计稳健性,进一步检验了假设2。
在互为因果方面,关键审计事项越多,说明审计师要重点关注的领域越多,在进行有效的审计基础上会提高会计稳健性;然而会计稳健性越高,说明企业在收入、资产减值等方面实施较为稳健的会计政策,审计师认为这些领域并不是当期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的事项,从而会减少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所以,关键审计事项与会计稳健性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由于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是治理层与审计师沟通的结果,现有文献发现治理层与审计师对会计稳健性也会产生影响,尽管模型对两者进行控制,但仍可能对模型的回归结果产生影响。此外,现有研究发现银行借款、股权结构、内部控制等均会对会计稳健性产生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借鉴现有文献采用工具变量法和倾向值得分匹配法。
1.工具变量法。张呈等(2019)指出关键审计事项行业特征明显,借鉴现有的研究方法,本文以样本公司行业内同年度其他公司关键审计事项的均值作为工具变量(IV)。该工具变量会对单个公司所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数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对其会计稳健性没有直接的关系。结果见表8。
表8报告采用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表8(1)列是工具变量的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Num与IV的回归系数显著负相关,说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平均数与公司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有负相关关系,其F值大于10,通过弱工具变量检验。表8(2)列是工具变量的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Num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关键审计事项越多,会计稳健性程度越高。运用工具变量检验后假设2仍成立。
2.倾向值得分匹配法。本文以关键审计事项同行业同年度的中位数为界,样本公司关键审计事项数量高于中位数时,Numdum=1;反之,Numdum=0。按照资产规模、行业、年份采用近邻法进行匹配。对匹配后的样本进行回归,结果见表9。
表9报告了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后的检验结果,Num的回归系数为0.009,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关键审计数量越多,会计稳健性程度越高,经匹配后回归结果仍支持假设2。
在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是Basu(1997)模型,根据假设1和假设2,本文构建的模型(3)和模型(4)如下:
其中,EPSit为i公司第t期的每股收益;Pit为i公司t期末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Rit为i公司t期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加权股票收益率;Dit为虚拟变量,当Rit<0时,Dit取值为1,否则为0。在模型3和模型4中,β7分别表示实施新审计报告准则、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本文重点考察β7在各模型中的回归结果。如果β7显著为正,则表明在该模型中本文的假设成立,否则回归结果不支持所提出的假设。结果见表10。
表10报告了采用Basu模型的回归结果,表10(1)列中Policy×R×D的回归系数为0.087,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实施关键审计事项后会计稳健性显著提高;表10(2)列中Num×R×D的回归系数为0.034,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越多,会计稳健性程度越高。假设1和假设2仍成立。
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关键审计事项准则,其对会计稳健性有何影响是一个重要的实证命题。本文以2015-2018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实施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显著提高会计稳健性,并且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越多,会计稳健性越高,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本文的研究为关键审计事项的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
会计稳健性是财务报告的重要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实施关键审计事项以及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能够影响会计稳健性。因此,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对关键审计事项的监督和检查,防止关键审计事项流于形式,切实发挥关键审计事项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作用。上市公司的治理层应充分认识到关键审计事项的治理作用,不断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作用。审计师在执业的过程应坚持自身的风险底线,既要扩大关键审计事项的范围也要加大审计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