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2020-06-10 06:2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贾华强
党课参考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六稳疫情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贾华强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叶青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英东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深刻把握从“六稳”到“六保”的必然逻辑,进而沉稳应对疫情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巨大挑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8年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了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方针,以应对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2020年4月17日,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持续上升的情况下,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目标。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时进一步强调,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六稳”“六保”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的民本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对于克服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快推进复工复产,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都至关重要。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1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社区毛绒玩具厂,了解搬迁群众就业情况 图:鞠鹏/新华社

一、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见微知著的能力,要“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要对形势保持高度的警觉,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和防控机制,从体制机制上提升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三大挑战,即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微观经济主体遭受冲击以及国际疫情蔓延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

新冠肺炎疫情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冲击了社会经济运行,使得我国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增大。为了遏制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不得不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企业也不得不暂时停工停产,这引发了企业用工需求的萎缩。随之而来的是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的下降。与此同时,持续蔓延的境外疫情,也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外部需求的相应萎缩与国内需求萎缩一起,构成了对经济系统的需求侧冲击,而需求侧冲击则恶化了企业的生存环境,这又进一步加剧供给萎缩,冲击居民就业,拉低总需求。经济系统的供给侧冲击与需求侧冲击相互促进、相互放大,如此产生的负向循环,使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

(二)微观经济主体遭受冲击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企业停工停产、社会就业率下降以及政府财政收支矛盾。今年1—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814.5亿元,同比下降36.7%。1—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26.7亿元,同比下降45.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970.4亿元,下降33.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71.5亿元,下降46.9%;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44.8亿元,下降29.5%。企业收入的下降意味着社会就业率和居民收入的下降。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29万人,同比少增95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下降3.9%,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分别下降3.9%和4.7%。企业利润的下降也使得政府财政收入开始紧张。在各级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出抗击疫情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三)国际疫情蔓延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席卷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国家因疫情严重而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为我国经济企稳带来了诸多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一是经济层面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金融市场遭遇重创,美元、贵金属和原油等不断暴跌。世界经济遭受严重冲击,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剧。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各国普遍采取了刺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断攀升的杠杆率加剧了资本市场动荡。二是国际关系层面的不稳定性,如中美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三是疫情层面的不确定性,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人员、资金和货物等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循环流动,没有国家能在病毒面前独善其身。

尽管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综合分析,一季度我国经济社会总体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考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个大国,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按照党中央要求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二、深刻把握从“六稳”到“六保”的必然逻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指导抗疫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为世界人民抗疫赢得了宝贵时间,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从“六稳”到“六保”,就是党中央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抗疫实践的丰硕成果之一,集中体现了党中央的民本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

(一)“六稳”“六保”的民本思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须臾离不开人民。

1.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2.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中央统筹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解决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集中致力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民本思维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六稳”“六保”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围绕人民的根本利益展开,其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民本思维。

3.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只有稳就业、保就业才能稳民心、稳经济。“六稳”“六保”均将就业摆在首位,而“保居民就业”首要目的是为了“保基本民生”,更加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民本思维。保基本民生就是要切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兜住民生底线。为了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党中央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完善社会保障,做好低保工作,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保市场主体就是要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中小企业是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和粮食能源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才能长期保障我国的就业民生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粮食能源安全就是要确保粮食能源安全和价格稳定。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要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保基层运转就要保障基层公共服务。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保障14亿人民的基本民生。

2020年3月26日,黑龙江哈尔滨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加紧生产

(二)“六稳”“六保”的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是新时代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武器,是领导干部需要学习掌握的根本思维方法。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六稳”“六保”凸显了党中央的辩证思维。

1.“六稳”“六保”是坚持稳中求进、危中寻机的正确抉择。面对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先是用“六稳”“六保”方针构筑底线,在此基础上,不断用发展的视角解决问题,适时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优化我国产业链结构和布局,在实践中推动矛盾向着有利于人民根本利益和我国长远发展的方向转化。

2.“六稳”“六保”抓住了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重点。就业民生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第三产业和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只有保障就业才能保障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必要的需求动力。

3.“六稳”“六保”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就业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产业链问题和基层运转等问题,精准施策、定点发力,正确处理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其政策效果更为明显。

(三)“六稳”“六保”的底线思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坚持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只有划出底线、明确底线之后,我们才能避免逾越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只有守住底线、筑牢防线之后,我们才能有备无患、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掌握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利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的法宝。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六稳”“六保”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的底线思维。保就业民生、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保基层运转,是我们抗击疫情必须坚守的底线。守之则安稳,越之则危险。现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复工复产的重要保障,只有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住中国制造,才能更好地推进复工复产,才能将经济复苏的主动权和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的生产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保基层运转事关基层教育、医疗和治安等公共服务的正常运转,对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基层组织瘫痪将会影响我国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电气水热等基本供应,以及食品、药品、基础工业品、基本公共服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有序运转。

(四)“六稳”“六保”的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战略思维,他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

1.“六稳”“六保”科学谋划、长远布局。党中央深谋远虑,主要围绕民生就业确定抗疫的战略布局、主攻方向和工作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了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等等在内的一系列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无时无刻不闪耀着战略思维的光辉。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思维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把握局部的同时统筹全局,在立足当下的同时着眼未来。

2.“六稳”“六保”皆在稳定社会民心。从长期来看,“六稳”“六保”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稳定产业链供应链赢得发展主动权,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在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的情况下,及时研究部署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工作,适时推进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蓄积潜力,将当下抗疫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贯通起来。

3.“六稳”“六保”统筹“两个大局”。“六稳”“六保”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仅稳住了疫情、民心和经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战胜疫情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略,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疫的坚定决心。

三、找准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着力点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要求。“六保”不是把目标降低,而是要以底线思维“点穴式”动态管控不确定性。以“六保”保底线,以“六稳”稳增长,两者各有侧重、彼此关联、相辅相成。“六稳”“六保”不仅是应对复杂局面、兜底民生底线的举措,更是守好经济基本盘、确保经济安全的保障,要把抓“六保”促“六稳”要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一)兜住民生底线不动摇

“六保”的最终落脚点,在于确保就业稳定、保障基本民生。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随着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剩余脱贫攻坚的任务依旧艰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难度加大。保住底线,是稳住大局的基础,也是呵护民生的需要。

1.确保就业稳定。“六稳”,就业为首。“六保”,首要仍是保居民就业。就业作为民生福祉所系,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一方面,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另一方面,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依据“就业需求和岗位供给”,提升人岗匹配度,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保居民就业,要实施好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增强企业稳定和创造就业岗位能力。更需要一系列政策组合的配合。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基础性公共产品改革,如教育、医疗、养老等,在自愿基础上把贫困人口逐渐转移到城市群中;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按规定落实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和交通补贴;发挥“双创”积极作用,更多采取市场化手段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2.保障基本民生。全球化时代,要认真研判国际市场变化,时刻关注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问题,做好生产流通、保供稳价的各项工作,尤其是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有序运行,确保老百姓的“米篮子”“菜篮子”货足价稳,确保煤气油气安全稳定供应。要进一步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强化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对低收入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完善社会保障,做好低保工作,适当提高城乡低保、抚恤补助等保障标准,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将因疫情和患病陷入困境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

(二)稳住经济动力不动摇

解决就业和民生保障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当前,国内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各行业复工复产进一步加快,部分领域已经回到正常水平。但境外疫情持续蔓延,国际贸易往来受到严重影响,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前提就是要稳住经济动力和基本盘。

1.着力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中小微企业作为最活跃、最基础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对维护经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抗疫保供和受疫影响较大的行业修复是当前政策的扶持重点,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持续加码。一方面,落实各项政策,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做到“援企稳岗减负”,进一步提高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研发税收抵扣、技改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力促企业“敢创新”,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自我造血”能力。助力企业危中寻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的牵引,要把握力度,掌控节奏,主动作为,积极履职,强化精准服务,提升智治理念。一方面,善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确保基层政府的高效运转,尽快恢复公共服务有序进行,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助于各项政策尽快落地,撬动更多积极因素发挥,真正做到“服务企业不打烊”;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方财政,中央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鼓励支持自主创新。

2.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达效。以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带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后疫情时期,全球供应链必然会出现深度调整,尤其是美欧经济体会加快核心制造业的回归和关键技术控制,中国企业将面临全球供应链重整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主动作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依托我国完整产业体系优势,继续推进产业流程再造,强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创新链、完善供应链,逐步形成占领产业链中高端、拿下价值链和创新链关键节点、掌控供应链重要环节的全球产业运行体系。市场供求关系的正向运行,才能精准有力地促进经济持续正循环。充分利用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强化产业上下游、跨行业协同生产,着力打通供需两端,全面疏通难点堵点,抓好工业企业达产达效。在开放经济体系中,以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打造国际合作增长点,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三)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动摇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关键时期,从“六稳”到“六保”,发展目标没动摇,更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改革。打好政策“组合拳”,将短期纾困和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在短期调控发力以实现“稳”的基础上,经济发展更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进”。

1.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面对疫情冲击,经济调控的重心将紧扣稳增长,逆周期力度预计将持续加码。通过一篮子宏观对冲政策的落地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实施,旨在及时有效避免风险传导链条的延伸,进一步激发经济的韧性与潜力,使经济恢复合理运行区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精准把握逆周期调节的节奏、力度与重点。充分利用政策工具,适当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减税降费、帮助重点行业作为逆周期调节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适时适当延长、增强逆周期调节,引领财政政策逐步加大刺激力度,继续研究出台新的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财政贴息、缓缴税款,以及特殊救助政策,为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提供精准的强力支撑。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经济稳中求进,要强化金融服务,加强金融支持力度。银行业加强服务能力建设,通过自动展期和续贷、设立专项信贷额度、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等手段,普惠类贷款服务持续扩量提质增效,引导资金更多、更精准地流向实体部门,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令小微企业持续受益。金融监管部门,通过定向降准和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对企业精准滴灌。

2.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一方面,促销费。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要多措并举刺激居民消费,充分激发社会活力,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重新释放出来。一是要重点推进文旅、体育、养老、教育等服务消费提质升级,是今年推动消费稳定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二是要以大宗耐用消费品包括住宅、汽车等作为主攻方向刺激消费。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购房需求;在解决交通拥堵和汽车消费问题方面,寻求新的平衡点,有选择地放松汽车购买限制。要积极创新产品服务,拓宽线上销售渠道。疫情的防控,激发了市场消费的创新热情,涌现了一系列新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结构转型及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创造了新机遇、新空间。要改善消费环境,扩张消费市场,鼓励新型消费、升级消费的壮大,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的释放,引导新型消费更快增长,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要引领部分产品出口转内销。财税、商务、海关等相关部门相互协作,研究出台与之相衔接匹配的税制。另一方面,强基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助力基建托底,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老基建“两手抓”。传统基础设施投资,一是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升级,合理扩大投资规模,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二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比如,深化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关注疫情暴露问题的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激发医疗卫生、养老、托育、家政、教育、体育等传统民生服务领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一方面会催生并推动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信贷资金的投放,将着力关注“数字产业化”领域,助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加快电子商务、在线会议、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无接触”新零售等行业的构建,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运转。

4.进一步对外开放。面临全球疫情的持续发酵,要严把防疫物资出口质量关,保障国际物流畅通,畅通国内产业链和维护全球供应链相结合。要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扩大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以不断扩大开放的实际行动,增强外国投资者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还要推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打造国际贸易创新集聚平台。推动形成投资贸易便利、法治环境规范、金融服务完善的营商环境,吸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要实现共建“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深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潜力,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

总之,“六稳”“六保”是党中央打赢疫情狙击战、打好经济秩序恢复战以及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招。各级党员干部要全面客观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在抗疫实践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我们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一往无前地驶向中国梦的灿烂彼岸。

讨论题:

1.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做好“六稳”工

作、落实“六保”任务。

猜你喜欢
六稳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做好“六稳”工作,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着力稳预期 全力保增长
突出重点 聚焦短板 全力做好内蒙古“六稳”工作
迎难而上,确保“六稳”,实现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