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军
摘 要:2018年中央提出要“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是新时期内蒙古做好全局工作的要求,也是内蒙古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关键。需要结合内蒙古区情,紧紧围绕短板,突出重点,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的战略部署,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关键词:投资 金融 信心 创新
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全力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一、突出抓好“稳投资”和“稳金融”
因应形势,相机抉择,中央确定以“稳”字来应对当前形势变化。既是针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审时度势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兼顾短期和长期思维。短期看,“三驾马车”均面临巨大挑战,民间投资下滑,外贸面临“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2018年中美贸易占比13.7%,中国同欧盟占比14.7%,中国同东盟占比12.7%),消费面临收入和消费预期影响,消费增速将减慢,只有实现“六稳”才能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处于合理区间;长期看,“六稳”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发展不平稳不充分问题,关键是“技术支撑”问题。对于内蒙古而言,主要考虑以下三点:
“稳投资”重点是稳住民间资本投资。2017年内蒙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404.6亿元,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7%。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46.1%,集体单位投资0.6%,个体投资1.6%,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51.6%。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占6.2%;第二产业投资占39%;第三产业投资占54.8%。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占95.4%,中央项目完成投资占4.6%。从民营经济贡献看,全国民营企业占全区市场主体的90%,60%以上的GDP、近50%的税收、近80%的城镇就业来自民营经济;全区民营企业占全区市场主体的97%,60%以上的GDP、近70%的税收、近60%的城镇就业来自民营经济。所以,“稳投资”关键是树立民营企业信心,支持民营企业扩大投资规模,也可以更好地实现“稳就业”。
“稳金融”重点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按照“稳金融→稳增长、稳就业,稳定金融→稳定实体经济→稳增长”的逻辑,找准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症结,找准市场主体的关键。截至2018年底,全区实有市场主体196.8万户,其中民营企业占97%,达到190.9万户,仅相当于四川省的35%,广东省的17.6%。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广东省60家,四川省7家,内蒙古7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民营,金融服务的重点解决民营企业遇到“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截止2018年11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长降至3%,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下降5.9、2.9和0.9个百分点,贷款需求与贷款供给矛盾加剧。金融体系发展滞后。2017年,内蒙古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中比重不足1%,远低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股权、债券融资规模远低于江苏、北京、浙江等发达省份,其中,债券发行数量不到江苏省的4%。全区上市企业仅占全国的0.85%,新三板挂牌企业仅占0.6%,其数量还没有江阴市、晋江市等县级市多。所以,“稳金融”的关键是激发市场活力。
“稳预期”重点是强化技术引领。1880-1980年美国经济增长快,全要素生产率比较高,被称为“黄金100年”。核心是这期间技术创新多,如,汽车、飞机、船舶、电力通信等。1980年后,美国TFP下降,技术创新下降。日本比美国晚10年,1990年TFP下降,称为“失去的20年”,经济增长的“种子”—技术创新不足。对于内蒙古而言,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问题凸显。将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与改造提升传统业融合成为重中之重,也为营造全社会参与创新创造的积极信号,改善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
二、主要对策建议
(一)顺势而为,稳定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
一是把握经济结构调整趋势。当前,内蒙古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按照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适应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变化,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二是把握创新发展趋势。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均加大创新支持力度,美国出台“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与繁荣”,欧盟提出“地平线2020”规划,英国提出“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俄罗斯提出“至2020年的创新发展战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些需要内蒙古企业要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科技资源加快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三是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趋势。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改造传统生产模式和服务业态,推动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促进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这就需要内蒙古企业牢牢抓住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窗口”,推进技术产业化应用,实现优势再造。
(二)转换思维,激发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是树立双向引导思维。客观看待“金融机构”与“非金融企业”的关系,二者均是市场主体,均以盈利为目标。一方面,继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风险。首先,降低金融机构风险,让银行类金融机构“敢贷”。如,推行“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模式,调动银行积极性;政府运用“财政存款资源”,引导银行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建议银监会给出尽职免责的操作指引,让一线人员敢于开拓业务。其次,让金融机构“能贷”,探索推进“白名单”“黑名单”“红名单”制度。对列入“白名单”企业作为政策支持、要素保障、重点帮扶的对象;对列入“红名单”的民营企业实施绿色通道等便利服务措施;对列入“黑名单”的民营企业依法予以限制。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金融机构了解小企业信用状况,靠贷前调查及贷后检查等环节了解,调查维度单一。通过政府搭建共享平臺,引入社保局的个人社保数据、供电局的企业用电数据、供水部门的企业用水数据、房管部门抵押物数据等,共享给银行作为授信依据。再次,让金融机构“愿意贷”,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定制融资产品。二是强化政策执行评估。逐条对已出台政策进行梳理,落实责任部门,按照责任分工纳入考核范围。三是强化政策配套协同。建议自治区每出台一项政策,涉及盟市的,盟市要出具体工作方案;涉及部门的,部门要出配套政策措施,形成“1+X”政策体系。
(三)聚焦瓶颈,强化人力资源基础支撑和服务业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当前,人工费用增长和人手不足成为常态,“老龄化”和“少子化”发挥“推波助澜”作用。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达到2.5亿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11.9%),0-15岁占17.8%,两项合计35.7%。就内蒙古而言,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缺口较大,求人倍率在1以上,其中高级技能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达到3.61和3.55,这就需要内蒙古系统谋划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工作,减少劳动力资源外流,扩大人才认定范围。二是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根据美国《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报告,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苹果手机,美国独占58.5%的利润,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以外从业者获利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日本和台湾各获得0.5%,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跨国公司掌握了产品创意和核心设计。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加快制造业提档升级才能更好地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在加速智能改造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一般而言,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必须维持10%的增长率才能保证就业数量,为了保持就业数量,需要发展高质量的服务业,需要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作用。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