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轨超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使命

2019-04-08 00:09刘尧飞韩正涛华帅
北方经济 2019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刘尧飞 韩正涛 华帅

摘   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现代化经济体系是量质并重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是一次“变轨超越”的过程。其目标是实现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动力是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路径是实施“五大方略”,即培育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践行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走市场主导型的发展道路,宏观质量与微观质量并重,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

关键词:现代经济体系 高质量发展 高速增长 六大战略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论断,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传统经济体系是以经济发展速度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解决的主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传统经济体系可以理解为增长型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与传统经济体系相比,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是质量、效率、动力的有机统一体,可以称之为质量型经济发展模式。从增长型到质量型转变,需要重塑支撑经济发展的体系结构,在制度、动力、效率等方面要实施配套改革,与传统的转型升级相比,这是一次“变轨超越”的过程。

一、变轨目标:从高速度到高质量

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1%,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消费贡献率已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由45.3%上升到51.6%,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伴随于此,经济发展开始变速换档,进入更健康、更高质量的发展轨道。从收入群体结构来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越来越多,目前世界占比最高,这一群体对生活的追求正由物质型追求转向物质精神双重型追求,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和生存的质量,面对此,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已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

二、变轨动力: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经济发展的变轨超越动力来自于创新驱动。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经济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三个转变”的背后就是要求经济发展变轨超越。如何实现变轨超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给出了明确任务,即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新的开放战略等等。实现上述发展战略目标,归根结底靠创新驱动。自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发展动力逐步由传统高投入高產出的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亦居于首位,是引领经济新常态、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动力。全方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中国经济实现变轨超越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唯有通过创新才能激发潜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三、变轨路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五大方略”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引,按照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总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在于实施“五大方略”。

(一)培育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应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且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必须要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具体包括现代制造业、现代装备业和以智能制造、绿色环保为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传统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制造业隶属于第二产业,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第二产业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它应该是高度知识化、技术化、智能化的高端制造业,且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传统工业产业的比重大幅下降,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在急剧减少,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占比越来越高,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二)践行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

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生态文明社会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化经济体系,其典型特征是摒弃工业社会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线性发展模式,走集约化、绿色化的生态循环型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包括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再次重申“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其纳入党章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他就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问题提出了许多经典之句,诸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等。由此可见,践行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之举。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过去4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度增长,其背后的支撑力量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过度使用。随着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约束性趋紧,过去的要素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思维,构建绿色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型经济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典型特征和重要使命。

(三)走市场主导型的发展道路

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归根结底,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是高度市场化的,市场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而非政府主导型的。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持续增强中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不竭动力,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二者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市场要发挥决定性的核心作用,政府发挥“有度”的宏观调控作用。所谓“有度”,是指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又要避免过度的政府干预。市场化带来的高度自由、自主、开放和活力是传统计划经济无法比拟的。在市场主导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竞争无所不在,竞争导致要素和资源充分流动,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大大提高。同时,由于经济是高度开放的,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方位融合,从要素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销售,中国经济高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成为全球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宏观质量与微观质量并重

如前所述,现代化经济体系追求的是量质并重、以质为先,也就是说,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实现量质并重的目标,前提是实施经济发展的“三大变革”,即“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其中,动力变革是关键,经济发展的动力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动力变革,即由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在全社会普及创新理念,浓郁创新文化,制定创新的支持政策,为创新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角度来看,高质量的发展不仅体现为宏观上的,还要从微观入手,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还应当是为了提升全社会的福利水平,不断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这就暗含着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要着力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如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等,形成与上述“质量”相配套的产业结构。

(五)建立现代化的金融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是由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构成的实体经济,但起支撑作用的是现代化金融体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现代金融。纵观历次世界经济危机,金融始终是其中的要害部门,历次经济危机几乎都是从金融动荡开始的,金融一旦脱实向虚,自我循环,其导致的假象便是经济虚假繁荣。所谓现代化的金融体系,首先是高度市场化的,即金融资源需要依靠市场来配置,而不是通过行政来配置。市场化的金融资源配置,其典型特征是在金融资产结构中,证券化金融資产的比重和规模较大,这意味着金融体系将从原来的以融资为主要功能逐步过渡到融资和财富管理并重。其次,现代金融体系是科技与金融高度融合的体系,依托科技的力量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是中国经济实现“三大变革”的重要支撑。当前中国金融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创新,无不与科技有关,如当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是中国金融引领全球金融变革的重要体现。最后,现代化的金融体系是高度国际化的。如同现代化经济体系一样,现代化金融体系也要高度开放和国际化,具体言之,就是要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自由交易的进程。单就这一点,中国已经取得进展,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且权重达到10.92%,超越英镑、日元,位列世界货币第三位。然而,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围堵,作为全球储备货币任重而道远。与此同时,上海也在极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已经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加上上海自贸区、福建、广东、天津等自贸区的相继建立,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更加顺畅,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匹配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洪银兴.新时代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经济体系[J].南京社会科学,2018,(2).

[3]刘志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总纲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4]黄群慧.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经济与管理,2018,(1).

[5]刘万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靠深化改革[J].金融理论探索,2018,(1).

(作者单位:1.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泰州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中心;3.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适应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工业经济
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完善制度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