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英
【摘 要】阅读活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但是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盲读状态。孩子未能真正地由“阅读”变成“悦读”,因为背负枷锁,不能身心愉悦地阅读,表达亦失去童心、童真、童趣。如何让孩子们由“阅读”变为“悦读”,我们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阅读;以写促读;与生共读;有效
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盲读状态:一是教师推荐的书过于“高大上”,学生茫然无措,不知如何阅读;二是阅读有负担,不能身心愉悦地阅读,导致学生一有时间就粘着电视不走,对电脑、手机爱不释手。如何让学生从沉重的课业、阅读负担中解脱出来,把学生从电玩产品这类“可乐饮料”中解脱出来,让他们自觉品味、浸润翰墨书籍的这杯“香茗”?自由地行走在文字间,听风声虫鸣,感受天宽地阔。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思考:如何贴近童心,让学生真正享受“悦读”之乐。
一、好读者更是乐读者
蘇赫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适合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教师、家长推荐的课外书应以学生的需要为首要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兴趣爱好……选择学生喜欢的书,让学生更容易对书产生兴趣。不要为了突显 “高大上”就让学生读对于他们来说晦涩难懂的书。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的书时,会味同嚼蜡、不知所云,纵然家中汗牛充栋,学生徘徊其间,依然茫然若失。我们首先鼓励学生自己选书,其次推荐的读物要贴近他们生活,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具有时代特点,语言水平略高于学生的课外读物。一年级我们推荐读内容浅显、充满情趣、故事性强的拼音读物、神话故事。二年级结合成语学习读成语故事、历史小故事等。还可结合课文学习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读“安徒生童话”;学习“毛主席在花山”后推荐读“毛泽东传”;学习“海底世界”推荐读“海底两万里”;学习“杨氏之子”推荐读“世说新语”一书中的“何晏”“咏雪”;在学习“小真的长头发”时向学生推荐绘本故事“最奇妙的蛋”……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他们不仅是好读者更是乐读者。
二、何妨吟啸且读行
许多学校为了迎合新理念,硬性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各施其法。“阅读记录本”“阅读存款折”“阅读反馈单”等应运而生,形式各异但目的相同:学生必须在读过课外书后,在这些花色不同的任务单上记录下读了什么书,摘抄了哪些好词佳句,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有的甚至需填上读的书出自哪个出版社等。总之,记录形式五花八门,积累了厚重的展示班级、学校的阅读资料。但阅读是一种连续的思维活动,阅读一个好故事、一本好书,有时需要一气呵成,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每读到精彩处,却要停下来,打开“任务单”,摘抄所谓的好词佳句,想着如何完成读后感,背着沉重的任务阅读,这是多么扫兴的事。负重怎能轻松愉快地前行?很多同学因为阅读要填写“任务单”,就觉得读书索然无味,兴趣便荡然无存。
“任务单”既然不能促进学生阅读还影响其阅读兴趣,何不大胆废弃?让孩子把读书变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像吃饭睡觉般必不可少,让阅读在身心愉悦中进行,或静静阅读、或窸窣翻书、或情不自禁地叹息、或难以抑制地大笑……让学生“轻装”阅读,才是幸福的事!
三、写作今始为读开
读是写的基础,读是为了更好地写,而写是读的转化,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但我们常常强调厚积薄发,其实以写促读何尝不是一种方法呢?我和学生学完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普罗米修斯”后,我让学生分别写下对文中宙斯、阿波罗、赫拉克勒斯等几位神的认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得客观真实。交流欣赏完大家的写话,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希腊神话故事中还有那些神,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吗?施瓦布对我们今天认识的几位神还有什么故事要讲述吗?那就读读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这本书吧。在阅读分享课上,学生不仅记住了如大地女神得墨忒耳、酒神狄俄尼索斯这些难记的神名,还对十二神的职责了解得一清二楚,对人物的形象分析透彻,有的同学还把希腊故事中的神与我国神话中的神话人物作了对比。
读写从来不分家。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以读促写是我们教学的主旋律,读书即为了写作。可是,有时不管学生读了多少书,背诵了多少名言警句,甚至是每一组的“日积月累”,总是很少见到学生把“读”到的东西,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上。
也有的学生为了用词语而用词语,生搬硬套,打补丁般在文中“贴”上许多成语、四字词语,甚至诗句,让我哭笑不得。为了不打击学生的这种热情,我没有否认他们,而是告诉他们作文讲究用词,引用固然很好,但一定要注意运用恰当。词不达意、引用不当,词语、诗句、名言在文中就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画蛇添足,要改变这种情况,非多读书不可。引导他们认识到“读万卷书,方可行文有辞,且词能达意”。
四、巧用教材拨读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因此,教师首先要从文本入手,我们所使用的统编教材都会引导课外阅读,教师在教学时,应抓住语文教学的这个牛鼻子——读书,把握教材与课外读物的关联,延伸课外、辐射学习、博览群书。如何才能有效推荐,做到“师者荐书,愿者如众”呢?
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人物描写“刷子李”后,我跟学生讲到冯骥才的作品“俗世奇人”在写奇人之事时多数都用了一波三折这样的布局谋篇特点,读起来引人入胜。“泥人张”一手端杯饮酒,一手捏海张五,已经让我们叹为观止,但海张五花大价钱买走一排排写着“贱卖海张五”泥像才是故事高潮。“张大力”举起没人能举起的石锁已经精彩至极,但作者笔锋一转下一行字更让人回味无穷……相信你们会喜欢这里的每位奇人,更会惊叹冯骥才的写作手法。读读《俗世奇人》,下周分享冯先生笔下的奇人故事。学生那发光的眼神,激动的神情……无须多言。
学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了解了王熙凤的为人,我说道:有个读了一辈子“红楼梦”的人这样评价王熙凤: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看了“红楼梦”你就会明白这个研究红楼梦的人为什么这么说了。在教学中,我常常会利用课前、课后几分钟,跟学生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作品中的片段,每到精彩、紧张动人处,在学生最想听的时候卖起关子来,“吊足学生的胃口”,此时,好奇心必定会使学生产生先睹为快的心情。这样巧用教材拨动学生阅读的情感之弦,让阅读在期待中收效颇高。
五、师生共绘读书乐
读书之乐何处寻,师生共读快乐心。语文教师一定要爱阅读,纵然不能读尽好书,但一定要坚持阅读,才会成为知识的拥有者,与孩子对答才会才思敏捷。当孩子赞你才高八斗,你要回希望他学富五车;孩子说沉鱼落雁,你要补充还有闭月羞花,再告诉他查查看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各指我国哪四大美人;孩子说与其扬汤止沸,你要对不如釜底抽薪。这样才会使孩子仰慕、崇拜,有难望其项背之感,并悄然模仿。我喜欢读书,年少时爱读“青春之歌”、《第二次握手》《三国演义》《飘》……现在读长少了,但还保持读书习惯,我读《小学语文教师》《意林》《读者》《阅读儿童文学》……和孩子共读绘本以及和教材文本相关的书籍。读到有共鸣的句子,就一下子沉入心底,融入记忆并和学生共享。临水人洁,近荷心香,渐渐地学生爱上了阅读,并把感悟深的句子、内容与我和其他学生分享。知识的分享是种子的播种,慢慢地孩子们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共读”,不仅是在时间上一起读,更是指与学生读一样的书。在我所在班级的阅读课上,我会与学生一起阅读,我和学生一起读过的书籍很多:“狼王梦”“第七条猎狗”“绿山墙的安妮”“窗边的小豆豆”“哈佛家训”……因为与学生同读,我与学生多了许多共同语言,我能感受学生的感受;因为读同样的书,我与学生同喜同乐共流泪。在读书交流会上,我参与学生的读书交流,但从不以师者身份参与探讨,尊重每个孩子的感受,常常受益匪浅。与生同读,不亦乐乎,徜徉书海,共享读书之乐。
参考文献:
[1]朱晨露.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4).
[2]潘玉兰.基于四大聚点 优化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1).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