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
摘 要:对“学困生”的转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中的一大难点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只有全体学生都能够进步,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如何才能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是当前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展开论述,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科学可行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困生” 转化策略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目的是为学生打好基础,如果小学语文学得不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就会比较薄弱,对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会产生不利影响。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首先要求教师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研究出有效的对策。此外,对“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耐心和精力。教师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问题,通过科学的方式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一、加强沟通,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小学语文教师要多与“学困生”展开沟通,从而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即由于什么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困难,只有了解了原因,教师才能够科学分析,提出对策。
通常导致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对语文不感兴趣,认为自己学不好语文,于是产生了自暴自弃,对语文课有较强的排斥心理。
第二,學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不科学,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困生”生的主要表现就是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只是死记硬背,虽然付出了努力,但效果不理想。
第三,由于家庭原因,例如家庭条件不好、家庭变故等,这些外因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波动,从而影响学习。
二、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悟性是有差异的,“学困生”是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摆正心态,要一视同仁,不要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就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而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要用和蔼的态度和真挚的语言与“学困生”进行沟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尊重,逐渐提升自信。
三、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点,学困生虽然学习不好,但在其他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例如,某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想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即让学生种一种植物,并将种植的过程和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加以阐述,以此锻炼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作业反馈环节,一名平时被教师忽略的“学困生”完成的情况非常好,让学生和教师都很惊讶。这名“学困生”虽然平时的语文成绩不理想,但在生活实践方面却有较高的能力。教师表扬了这名学生,鼓励他再接再厉。语文教师发掘了这名“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并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这名学生此后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语文成绩也不断提升。
四、讲究语言艺术
“学困生”通常都比较敏感,自信心不足,长期的“学困生”标签使他们逐渐形成心理负担。因此,教师在与学困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讲究语言的艺术,要注意用词。因为很多“学困生”有严重的自卑心,对教师一句简单的话都会琢磨很长时间,如果教师不注重语言艺术,说话太过直白,很可能对“学困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例如,在小学语文《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的讲解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宇宙的认识。一名“学困生”由于回答不上来而显得很难堪,这时,教师不要批评学生,也不要将他和其他学生进行对比,而是可以在课下单独找学生谈话,告诉他课前要做好预习。
五、给“学困生”设置合适的目标
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是围绕学习目标展开的,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设置科学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更有针对性。
针对“学困生”,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由于“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很多困难,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也缺乏自信,因此,教师为其设置的学习目标不能过高,要符合“学困生”的能力。例如,在《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中,“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应该设计为: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流利阅读文章等,在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后,再进行延伸。对于“学困生”的学习目标设置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学困生”的学习基础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因此想要实现“学困生”的转化也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六、与家长共同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很多“学困生”的形成是由于家庭因素。对于“学困生”的教育,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学困生的转化上,家长也要积极与教师进行配合。小学生年龄小,生活范围也较窄,基本上除了学校就是家庭,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主动关心爱护孩子,与他共同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帮助孩子共同克服困难,促进孩子的转变。
教师也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告知家长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分析学困的原因和转化对策。相信在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一定会逐渐进步的。
总之,针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仔细思考和分析,通过科学的转化对策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态。首先,作为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学困的真实原因,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其次,要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不要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好,就否定他的一切。同时,在与“学困生”交流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另外,要为“学困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为其指明努力的方向。同时,还要与家长一起共同做好教育工作,让家长积极配,使“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 杨秀元《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对策》,《学周刊》2019年第30期。
[2] 孙桔红《小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转化对策》,《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二—教育在线》,2018年。
[3] 张奕奕《亮点切入,群策群力—学困生转化对策探研》,《成才之路》2018年第20期。
[4] 康丽金《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