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从“感恩教育”的本质出发,从规划、体验、分享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方式,让“感恩教育”在实践中浸润,在体验中内化。
关键词:感恩;规划;体验;分享;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2-0007-02
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都特别重视感恩教育。“感”和“恩”这两个字都是“心”字底,可见真正的感恩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是“不留痕迹”地善待周围的一切。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心怀感恩,善待自己,关心他人,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谈几点思考。
一、规划,让“感恩”成为一种需求
积极向上的“感恩”只有播种在学生心里,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学校要创设感恩环境,将感恩的种子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用眼观察“感恩”画面
感恩,是肉眼看不到的,但它所体现出来的“美”却是可以看到的,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修习的一门功课。因此,学校要把这种看得见的“美”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比如,学校可以在校门口或走廊开辟“真、善、美”专栏,张贴教师用相机拍摄下来的“美”的瞬间,或者学生用笔记录的“美”的事件、“美”的语言:也许是一双沾满泥土的园丁的手,也许是清洁工大妈打扫校园的背影,也许是校运会上此起彼伏的呐喊声……这些“真善美”的画面、文字都是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因为用心挖掘而变得更加动人。所以,当学生看到这些图文并茂的资料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激动,甚至被这些图片、文字深深地震撼。虽然学生没有时刻把“感恩”这两个字挂在嘴上,但从他们与学校工勤人员打招呼的亲热程度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懂得尊重、感恩他人了。
(二)用耳倾听“感恩”故事
一个有感恩智慧的人,他可以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愿意与众人齐头并进,共创美好未来。因此,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感恩”之心的人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学生听到学校要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时,他们大多表现出抵触情绪。要想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就要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他们一般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也乐意倾听相关的故事。
比如,清明节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到烈士陵园,听老红军讲解革命先驱英勇战斗的故事;建军节时,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军营,聆听解放军叔叔讲述抗洪救险的故事;重阳节时,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敬老院,听工作人员分享志愿者默默奉献的故事……学生听着这些故事,就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壮烈、当代军人的无私奉献、志愿者的高尚情怀,自然会增进“感恩”体验。
(三)用心感受“感恩”力量
当前,有些学校对“感恩教育”的理解过于简单,以为只要张贴几张感恩的宣传语、呼喊几句感恩的口号、举行几场感恩的讲座、布置几份感恩的作业就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其实,这是片面的。如果学校没有持续跟进,教师没有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感恩之情,就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因此,学校可以先从“说一说感恩的话”入手,如一年级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说“同学们好”“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老师,请休息”等。还可以从“做感恩的事”入手,如学校可以印制“我的感恩行为评价表”,让家长把学生每天在家里所做的感恩行为记录下来,如“我为家人做了哪些事”“我为邻居做了哪些事”“今天,我进步了吗”,并加以评价。每个月进行一次展示交流,哪个学生进步了,哪个学生做得好,就可以获得“感恩行动好学生”称号。这样,学生就会心怀感恩,乐于帮助别人。
二、体验,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有效的“感恩教育”应该来源于生活,是学生愿意接受的体验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体验活动中得到满足,获得幸福感,并自觉地把它内化为一种情感需要。
(一)在课堂中开展“感恩教育”
课堂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结合教学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这样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比如,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父爱之舟》,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文章的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父亲的,可以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父爱;接着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父亲在生活中有哪些关爱自己的事例;最后,笔者也和学生说说自己对父亲的理解,从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另外,丰富多彩的班会课也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能让他们在知与行中学会感恩。比如,开展班会课“我身边的感动人物”,邀请一些感动校园内外的人物走进课堂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分享真实的感动故事;接着,让学生自由与“感动人物”对话;最后,让他们说说从这些感动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可见,创设多种形式的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有效手段。
(二)在校园里渗透“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离不开课堂的渗透,也与校园文化的创设息息相关。因此,校园的建筑和环境,都要尽量融入“感恩”的元素,从而向学生有效渗透“感恩教育”。比如,学校可以在门厅等显眼位置,摆放一些历届毕业班学生留给学校的纪念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的栽培;在教室门口设置“我想感谢的人”“我会做的事情”“我要努力做好的事”等专栏,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进步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学校广播可以经常报道一些校内外的感恩故事,让学生获得心灵启迪。此外,在班级图书角中,可以摆放一些感恩的书籍,如《爱的教育》《长腿叔叔》《心灵鸡汤》《感谢生活》《感恩》……让学生从这些“感恩”书籍中,获得情感的源泉,滋生感恩之情。学生长期置身于这样的校园氛围,自然而然就学會了向别人说“谢谢”,或者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三)在家庭里落实“感恩教育”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恩,还需要家庭的配合。比如,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分享其孩子感恩的故事,或者聘请有这方面教育经验的专家到班级里给家长上课,及时对他们渗透“感恩教育”,让他们在家里做好孩子的榜样。
此外,每逢节假日,学校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感恩”作业,将感恩对象由身边的亲人、朋友、师长扩大到社会、环境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感恩之情。每个月月底,学校可以通过“儿女成长评价表”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然后在班级里进行分享,及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感恩行动中。
三、分享,让“感恩”成为一种品质
“感恩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源自内心、真心实意的教育,它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让每个学生都懂得感恩,看到“美”的一面,并用自己的行动自觉落实这种“美”,是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至高追求。
(一)“感恩教育”融入少先队实践活动
我国的节日都含有特殊的含义,其中很多的节日蕴含着感恩意义,如重阳节、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教师节等。因此,学校少先队可以在“少先队月主题实践”活动中融入“感恩教育”,让学生成为学校的“小主人”,真正将“感恩教育”落实到各项活动中。
比如,重阳节来临之际,学校少先队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敬老活动,帮忙打扫房间、整理床单,陪伴唱歌和聊天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将自己的“感恩”之情表达出来。又如,母亲节来临前,学校少先队可以让学生回到家里完成一份“感恩”作业:帮妈妈洗衣服、捶背,或者等妈妈回家后为她递上一杯茶、送上一束鲜花,或者睡觉前给妈妈一个暖暖的拥抱,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就会在点点滴滴中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次付出、每一次努力,获得幸福感,获得正能量。
(二)“感恩教育”融入慈善救助活动
红十字会的精髓是“人道”“博爱”“奉献”,这与“感恩教育”的思想是相通的。因此,学校可以经常开展各项慈善救助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情。比如,某地发生自然灾害时,学校可以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开展募捐活动,让学生为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又如,学校或其他学校的学生因病住院时,学校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向学生发出倡议,组织全校学生开展捐款活动,让“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的歌声浸润学生心灵。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设“红十字救护知识”宣传栏、“普及防灾避险知识”讲座、“珍爱生命,学会感恩”专题讲座等,让学生懂得善待生命其实也是一种感恩行为。
(三)“感恩教育”融入服务社会活动
当“感恩”之情内化为一种品质时,自然会體现在行动中。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是一种不求回报的志愿行为,它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学校可以根据校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工厂、街头等,开展各种服务社会的活动。比如,春节来临,学校可以组织有书法特长的学生到社区里免费给居民写对联、贴对联、剪福字,组织有唱歌天赋的学生给社区的居民表演节目;周末,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义工活动,如打扫垃圾、清理小广告、维持交通秩序等;节假日,学校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将平时收集的学习用品带到山区捐给那里的学生,并和他们建立“帮扶”关系……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服务社会、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因此,拥有“感恩”之心的社会,是美好的;拥有“感恩”之心的家庭,是温馨的;拥有“感恩”之心的学校,是幸福的。然而,“感恩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把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长期的熏陶中,达到发自内心、情之所至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凌宗伟.“感恩”略谈[J].福建教育,2014(30):14-15.
[3]何 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 2005(7):35-39.
[4]黄 俊.让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成长——谈感恩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 2006(4):61-63.
作者简介:蒋爱荔(1981—),女,福建德化人,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