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晟,牟延惠,山昌林,齐桂红,杨有和,李欣儒,孙守意,张丽敏
(1.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2;2.和龙市林业局,吉林 延边 133500;3.吉林省林业技术推广站,吉林 长春 130022;4.辉南国有林保护中心,吉林 通化 135102 ;5.吉林松柏森林认证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022 )
主题词:森林认证;现状;效益;建议
历经近30年的发展,森林认证已经成为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受到多数国家及贸易组织的广泛认可,并成为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区省份之一,现已发展形成了以林下种植养殖、经济林培育、非木质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为主体的庞大林草特色产业。开展森林认证有利于发展绿色林产品产业,提高林产品信誉度、认知度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扩大市场份额、增加林区从业者和企业的收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认证(Certification)是由国家认可的认证机构证明一个组织的产品、服务或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标准及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属于第三方评价制度。认证是一种信用保证形式,其实质是“规范行为、传递信任、承担责任、服务发展”,向消费者、企业、政府、社会传递信任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国际通行的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
认证分为管理体系认证、服务认证、产品认证3类,如质量认证(QMS)、环境认证(EMS)、职业健康认证(OHSMS)、有机产品认证(OGA)等[1]。森林认证属国家推荐类管理体系认证,国家认监委(CNCA)把森林认证划归为管理体系认证类别(见表1)。
表1 全国认证认可分类信息
森林认证(Forest Certification)是由认证机构按照规定程序,依据认证标准对组织(包括森林经营单位、加工及贸易企业)的经营或加工贸易活动进行合格评定,确认其是否实施了可持续经营或原料是否源自可持续经营环境,并颁发认证证书的活动。
根据国家认可委(CNAS)2018年修订发布的《森林认证机构认可方案》(CNAS-SC23),中国森林认证分为“森林经营、产销监管链、野生动物饲养管理”3个组别,森林经营(FM)、非木质林产品经营(NTFP)等8个认证范围(类别),见表2。
表2 中国森林认证分类
目前全球有国际性、国家或区域性两类森林认证体系:国际性体系包括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和森林管理委员会(FSC);国家或区域性体系包括北美可持续林业倡议(SFI),中国、智利、加拿大等建立的国家森林认证体系(CFCS、CertforChile、CSA等)。
FSC于1993年成立,该团队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采用自愿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法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强调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开放的、会员主导、非盈利的组织,为了后代保护森林,为寻求认证的组织制定标准。截至2019年底,通过FSC认证的森林面积为109万hm2,企业近8 000家。
PEFC于1999年成立,其宗旨是通过对各国家认证体系的认可,激励和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为市场提供源自可持续经营森林的林产品。PEFC现有51个成员国,并与39个国家森林认证体系互认,认证总面积3.2亿hm2,颁发认证证书超过1.8万份。
我国森林认证体系(CFCS)自2001年启动,2011年成为PEFC正式成员国,2014年CFCS与PEFC实现互认,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展示了中国形象,解决了众多林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准入”问题。
CFCS的最高管理机构为中国森林认证委员会(CFCC),日常工作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负责,技术工作依托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认证研究中心、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森林认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360)及中国林科院等单位。
2015年国家认监委(CNCA)、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森林认证规则》,将森林认证PEFC和FSC调整至森林认证领域,与CFCC实施统一管理,标志着我国森林认证实现了向“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依法认可、规范运作”模式的重大转变。目前全国共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森林认证活动,认证面积941万hm2,颁发认证证书353份,40多种林产品“贴标”上市,有效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社会提供了可信赖的林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全国已获国家认监委(CNCA)批准的森林认证机构共22家,其中获得国家认可委(CNAS)认可的森林认证机构11家、注册森林认证审核员498人(见表3)。
表3 获CNAS认可的森林认证机构名录
我国已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对森林认证机构、人员及能力等环节做出了规定,技术规范体系包括2项国家标准、23项行业标准,对规范森林经营活动、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2]。
森林认证可以有效提升获证方的管理水平,改进经营模式,提高产品认知度和附加值,森林认证带来的效益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规范自身行为,实现管理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
获证方在认证中都制定了中长期经营规划,建立了森林资源监管体系,尽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但整体上确保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经营,客观上起到系统评估经营水平、明确职责、方便查找经营风险的目的。认证实现了管理过程的可追溯,实现了“来源可溯、去向可追、问题可查”。
通过开展森林认证活动,获证方及周边地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在已开展森林认证的现场,普遍发现维护森林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自觉行动。认证促进了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环境的改善使当地整体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多方受益。
获得认证证书意味着获证方具备了可持续经营标签,顾客可以在CFCC等官方网站查询到认证信息,使组织抢占认证的“先发”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产品加载森林认证标识可以向社会表明获证方的可持续经营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而打造和树立获证方的社会良好形象。
森林认证可以有效约束“公司+林农”模式下林农的经营活动,如合法经营、规范使用农药、维护社区利益、合法用工、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等。森林认证有效增强了获证方的自律积极性以及社会责任感,对打造“质量社会、信用社会”意义深远。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加快,关税等贸易调控手段逐步削弱,在欧盟、北美地区森林认证已经成为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CFCS与PEFC的互认实现了我国森林认证的国际化,使获证方方便获得国际市场准入资格(如EUTR、Lacey Act等)。
推行认证制度是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森林认证可以引导社会建立绿色消费观念、选购可持续林产品,获证方在产品单元加贴CFCC标识后,消费者可以方便检索产品产地、获证情况等信息,起到追溯及防伪的作用,有效保护企业和消费者。
森林认证有效促进了获证方及其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规范了获证方的经营活动,向社会展示了其对社会负责任、对环境有担当的良好形象,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显著。
长白森林经营局是首家获得森林认证证书的中华蜂经营单位,作为“停伐”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落脚点,该局通过森林认证积极发展中华蜂蜂蜜产业,推行了“林业局先期投入扶持,职工参与,带动民富”的模式,建成养殖基地5处,管护340个种群,保护区域5.5万hm2,年产蜂蜜1 000 kg。认证不仅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还拓展了产品市场、打造了“蜜狗子”品牌,在保护物种资源的同时,蜂蜜产业已成为周边农户致富的重要来源。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下资源丰富,该集团公司以森林认证为契机,加速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共658万hm2森林通过了森林认证,成为我国森林认证面积最大的地区。北极冰蓝莓酒庄公司在大兴安岭地区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15年通过森林认证,产品知名度明显提高,“蓝莓冰酒”于2017年获第八届亚洲葡萄酒质量大赛银奖,年利润增加60万元以上。同时吸纳了社会富余人员就业,带动2 000多人采集山野果,拉动了运输、加工、商贸等产业的发展。
凤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公园2015年6月在国内率先获得森林认证证书。认证有效推进了规范化管理,并以此为契机先后处理了土地占用、环境保护等“老大难”问题,降低了经营风险,安排富余劳力335人、拉动区域经济3亿元,间接带动近万人就业。
综上,森林认证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林业振兴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林业国际化进程的战略选择,是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林业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助推新时代林业现代化建设,使林产品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对我省森林经营单位进行全面调查、统计,了解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查范围包括林业局(场)、林产工业企业、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珍稀动植物经营单位。确定森林认证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制定森林认证发展规划,结合我省森林经营现状提出建立健全可持续经营的总体思路和行动方案。
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办法,对获得森林认证证书的单位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对获证单位给予适度补贴,在生态补偿、项目建设、信贷融资、绿色产品采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支持科研院所、学会(协会)开展森林认证科研及推广工作;每年支持5~10家单位开展森林认证,对非木质林产品、森林旅游、特色动物养殖等富民、富林产业开展森林认证给予充分支持。
5.3 完善森林认证产品的绿色通道制度和采购清单制度
结合区域品牌及生态产业建设,开展森林认证及绿色产品推广工作,引导社会认识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性,提高社会认知度。在已推行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采购制度的基础上,实施优先采购森林认证产品或服务的政策,范围包括非木质林产品、木制品、森林旅游等。
加强对相关认证市场监管力度,与市场监管部门协调继续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绿色标识认证市场信用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假认证、违法认证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