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远波,罗艳萍,陈汉强
(浙江省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麻醉科,浙江 桐乡)
在重症患者术前准备时,传统方式多采用触诊盲探穿刺法进行桡动脉穿刺。但是危重症患者常存在循坏系统衰竭、动脉搏动不明显、外周灌注差等情况,采用触诊盲探穿刺法困难较大,由于置管时间长、失败率高而延误抢救时间,还可能导致穿刺部位发生血肿、感染等情况,反复穿刺失败后,需要多个部位进行穿刺,增大了患者的创伤和所带来的痛苦[1-2]。本项目主要研究通过超声引导配合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术用于桡动脉穿刺置管,可极大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效缩短穿刺时间,为成功救治危重患者争取宝贵时间,同时有效减少因穿刺带来的并发症,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7年至2018年手术室内需手术的危重患者60例,随机分为传统触诊盲探穿刺组(A组)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法穿刺组(B组),每组3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本项目实施前经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批准,项目实施前向患者或家属介绍桡动脉穿刺置管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的目的、穿刺过程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动脉穿刺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术前需要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及反复动脉血气分析的危重症患者;首次穿刺部位均选左侧桡动脉;穿刺操作均有熟练掌握桡动脉穿刺置管及超声引导技术的同一名医师完成。
排除标准:有严重凝血功能异常;穿刺部位感染;患有动脉血管阻塞性疾病;Allen试验提示尺动脉供血不足;拒绝穿刺的患者。
首先,让患者平卧,然后将患者左前臂外展90°。其次,在患者左腕下部垫纱布卷,将腕关节托起,掌心向上,手掌背伸45°,同时将手指固定于托手架上。
A组:选用20G动脉穿刺针,实施触摸盲探法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
B组:选用20G动脉穿刺导管组套和索诺声B超机,实施超声引导下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术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3-4]。置入外套管时无阻力,拔出内心后有波动性鲜红色血液射出,置管后接换能器显示动脉波形表示穿刺置管成功。若第一次穿刺不成功,则压迫止血10 min,再次进行定位穿刺。超过3次不成功即更换另一侧桡动脉或足背动脉进行穿刺。
两组穿刺操作成功后,均接动脉换能器监测有创动脉压,妥善固定动脉套管以防脱落。
(1)动脉穿刺时间:分别记录两组从针尖首次刺入至桡动脉置管成功所用时间,所用时间越短越好。
(2)首次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穿刺到桡动脉且置管成功。
(3)总成功率:穿刺3次或穿刺时间>15 min且不成功的为穿刺失败。
(4)平均穿刺次数:穿刺针一进一退为一次穿刺,分别记录两组首次穿刺到最后动脉置管成功时的穿刺次数[5]。
(5)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出现血肿、感染、动脉损伤的情况。
由结果明显看出,B组动脉穿刺时间短于A组(P<0.05),且平均穿刺次数少于A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动脉穿刺时间和平均穿刺次数对比()
表1 两组动脉穿刺时间和平均穿刺次数对比()
组别 例数 动脉穿刺时间(min) 平均穿刺次数A 组 30 10.25±2.13 2.76±1.55 B 组 30 5.66±1.47 1.12±0.46 t 16.060 9.185 P 0.001 0.001
结果显示,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A 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对比[n(%)]
结果显示,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当前,可视化技术和微创技术已成为主流临床医疗技术,加之诸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超声下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在桡动脉穿刺置管术中被广泛应用[6-7]。本项目中对患者实施的超声引导下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术,通过超声屏幕可以清楚观察到桡动脉大小、形状、动脉走形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形成可视化操作,能准确找到最佳穿刺点,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经过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术,采用先置入引导钢丝,再置入动脉套管的方式,可提高置管成功率,极大程度上降低由穿刺置管导致的动脉损伤和周围血肿的发生概率。超声引导下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术定位准确度高,进而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为患者争取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也减轻了由穿刺造成组织损伤,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术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成为国内外的主流血管穿刺技术[8]。该技术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压力,提高患者就诊满意度和舒适度,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极大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