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上海 回到上海

2020-06-09 05:45上海市外国专家局
国际人才交流 2020年4期
关键词:伊藤外籍上海

疫情期间,在上海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外国专家,却在我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选择留在或返回上海,与中国人一起工作、共同抗疫。他们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近期在沪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如何?他们对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有何评价?我们倾听在上海工作生活的金融保险、医疗健康、教育等领域的外国专家,讲述在上海抗疫的故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近日,总部在上海自贸区的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通过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向市红十字会捐赠了2000瓶免洗手消毒液,并向上海地铁捐赠了一台红外测温仪,表达了这家日资企业对中国人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情谊。

2019年白玉兰荣誉奖获得者、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伊藤幸孝是一个“中国通”,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作为保险从业人员,他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时刻铭记在心,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伊藤便一直关注着态势的发展。

伊藤说:“身为一名在华外籍公民,我坚决听从中国政府的指导意见。除了保持日常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做好本人自我健康监测之外,尽可能做到不出门,因为工作需要外出时佩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同时我也时刻关注疫情态势,避免前往人流密集场所。这次疫情突发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我对中国政府有信心,相信中国政府领导的这场抗疫斗争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正因如此,我和我的管理团队都义无反顾地选择在春节后从日本等地返回上海、北京、广州,着手开展工作。”

伊藤称赞说:“在紧急时刻,我看到上海市政府推出不少针对外国人的举措,帮助我们了解外部情况,疏解我们的焦虑。”

在伊藤看来,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为控制疫情蔓延作出了最大努力,在经济方面作出了巨大牺牲,举全国之力来帮助疫情重点地区的人民,这是非常有魄力的决定。中国政府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放在了最高位置,同时又能保证日常生活物资的充足供应与人民生活的正常运转,若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没有一个伟大的民族,绝难做到这些。伊藤个人对此感到由衷敬佩。

伊藤坦言,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可能会对中国的旅游业、航空和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这样的紧急状况,伊藤非常期待国际社会能够联手建立一套互通的业务持续体系及预防措施,防止发生混乱。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最令伊藤感动的,还是冲在疫区前线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伊藤说:“医护人员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义无反顾地走上抗疫战场。但他们并不独行,在他们身后,有着可敬可爱的中国人民,来自社会各界的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共同为抗击疫情贡献出各自最大的力量。”“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向中国捐赠物资也非常令我感动。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包括我本人也时刻关心疫情的发展,尽我们所能支持中国人民,希望能为中国出上一份力,帮助你们早日战胜这场疫情。”

2月2日,春节前回到东京老家的伊藤幸孝启程飞往上海,准备复工,因为他相信上海市政府的治理能力,觉得风险是可控的。太太为他担心:这个时候去上海,不会有危险吧?“中国公司是我带领员工做起来的,像是我的孩子,这个月业务又多,我怎么能不回去?”伊藤的一番话,说服了太太。与他同一天飞回上海的,还有公司6位日籍管理人员。疫情期间,他们选择与中国员工一起工作、同心抗疫。

现实没有让他们失望。“上海的疫情防控措施非常到位。”伊藤表示,“无论是居民小区、办公大楼,还是超市等公共场所,都有测温设备,都会定时消毒,真的很棒。”让他赞叹的还有生活物资供应,虽然整个城市处于严密管控状态,但所有超市的物资都是充足的,令市民感到安心。

伊藤幸孝在上海办公室

上海是伊藤幸孝的“第二故乡”,他已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了近16年。“我非常喜欢上海,而且见证了它的快速发展,城市变得越来越干净,交通系统越来越发达,绿化面积越来越大。”伊藤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

1998年4月,他第一次来沪工作,出任三井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2001年5月,上海分公司在浦东陆家嘴成立。“我们从浦西刚搬到浦东那会儿,很多员工抱怨,说过隧道要收费,午饭太贵。”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34层会客室接受采访的伊藤回忆道,“那时,陆家嘴的高楼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多,我在办公室向窗外望去,可以看到造船厂。”

2012年4月,伊藤出任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再次来沪工作,每年要在“第二故乡”生活11个月。在他的领导下,这家在华日企的业务欣欣向荣,而且成了中日两国交流的友好使者。2019年是中日两国青年友好交流年,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赞助了上海高中学生和老师赴日交流活动。“在东京,中日两国高中生用英文深入交流,了解彼此的思想和文化,我觉得这种活动对两国未来的友谊和合作很有意义。”

作为中国人民、上海市民的老朋友,伊藤幸孝2018年获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2019年荣获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

在伊藤看来,此次疫情体现出微信相对于LINE(日本即时通信软件)的优势。由于没有公众号,LINE无法传播政府发布的信息,而通过微信,他每天都可以看到“上海发布”等来自政府的权威信息,及时了解疫情相关情况。

对于有20多名外籍员工的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来说,上海市外国专家局2月初推出的“不见面”审批服务,给予了他们很大便利。上海市外国专家局规定:对需要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通知》(B类和C类)、《外国人工作许可证》(B类和C类)延期及所有注销业务,用人单位可采用“承诺制”实现全程网上办理,无须到现场提交纸质材料核验。这家日企除了拥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伊藤幸孝外,其他在沪工作的外籍员工都在网上办理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延期手续。

“看了武汉的照片,我没有理由喊累”

医生有国籍,但医者仁心不分国界。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一些外国医务工作者也参与了这场战“疫”。美籍韩裔医生安荣均就是其中一员。在特殊时期,他选择留在上海,与多位外籍同事一起坚守工作岗位。

安荣均曾在美国多个城市工作、生活,2019年夏天来到上海,就职于嘉会国际医院,任麻醉科主任与重症监护室主任。受疫情影响,部分航班近期取消,安荣均取消了原本计划好的全家出国旅行。“优先级最高的事情当然是领导团队应对此次疫情。”

安荣均(右)与同事在讨论工作计划和诊疗方案

安荣均介绍,疫情发生后,嘉会国际医院的感染管理与病患安全科在持续监测疫情。1月底疫情加剧,医院启动了一个由20余人组成的应对工作组,其中15人为外籍医师,包括安荣均在内。尽管工作压力骤然增大,但是安荣均说:“我看了一些在武汉的医护人员照片,他们那么辛苦,我没有理由喊累。”

在应对疫情工作中,一方面,安荣均参与医院管理,与感染控制和操作团队合作,确保医护人员遵守个人防护用品标准,并为员工和患者供应充足的防护用品。另一方面,在临床治疗中,他发挥在麻醉学、重症监护和疼痛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即使在目前资源有限、面临疫情挑战的情况下,也能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安荣均举例说,有一名癌症病人需要做手术,癌症中心迅速排除了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在几天内就为他安排了手术。由于病情复杂,救治护理过程牵涉到多个部门,如癌症中心、外科、麻醉学、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和疼痛管理,还要防止可能出现的新冠肺炎交叉感染。“癌症等不起,我们不会等到疫情结束,也不会等到捐献的血液供应增加。”安荣均说,他们很高兴能在特殊时期为病人和医护人员筑牢安全网,这是他们能为全社会战“疫”作出的一份贡献。

嘉会国际医院并非上海发热定点医院,院内医疗团队更多还是排除困难,保证常规医疗服务。此外,如果有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怀疑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院方会协助鉴别患者是否有感染的初步症状,指导下一步的诊疗工作。

谈及中国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的防控、救治工作,安荣均引用了一句医学界流行的谚语:“你永远不知道,有哪些事情是你不知道的。”他解释说,他无法得知政府部门所做的全部努力,为应对疫情而调动的社会资源也许超出了他的想象。就他个人观察而言,中国政府的决策是果断的。上海的疫情防控工作也做得很好,及时更新和分享信息,为公众提供权威指导,对病人实施精准救治。

“我不能说所有举措都是完美的。”这名外籍医生坦诚地补充道,“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我想我们需要对这次疫情做充分的评估,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这对未来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大有裨益。”

他还提醒上海市民,在大型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家总是被最好和最坏的消息交替“轰炸”,此时应保持冷静,没有必要倍感焦虑。当然,我们目前仍然应该对疫情变化保持警惕,并且更加严格注意个人卫生。各种传染病的流行不会自动停止,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场不进则退的挑战,必须迎难而上。“上海是一座很有活力的城市,我期盼它早日恢复常态、焕发生机。我对中国社会的恢复能力持乐观态度。”

“一个孩子都不能少,一个细节都不遗漏”

不仅有外国专家融入上海的抗疫工作,许多外教也纷纷响应上海市的号召,“宅”家抗疫筹备网课。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幼儿园美籍教师Sonia Barghani每天关注疫情的发展情况,了解预防方法。她的家人都希望她能尽早回国。但是Sonia拒绝了,她安慰家人:“上海的疫情防控及时有序,要理性面对病毒,相信上海的防控能力。”在她看来,上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她说:“过去三年,我看到的是人们满满的善意和真诚。无论当我问路,还是在医院需要帮助时,这是一座无私的、充满爱的城市。”

在宋庆龄幼儿园、宋庆龄学校有一群这样的外籍教师,他们有的过年留守在上海,身处国外的费尽周折希望尽快回到上海,提前为开学做准备。这群在上海工作的外籍教师说:“家人,就是最难的时候守在一起。”

宋庆龄学校的学生中,近一半学生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籍教师达60余名,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疫情发生时,学校专门成立了针对外籍学生和外籍教师的工作专项小组。负责信息摸排的老师几乎24小时守在手机和电脑前。负责全校信息汇总的副校长童晓虹说:“无论学生身在何处,老师都尽最大努力要在第一时间联系到孩子,做到‘一个孩子都不能少’‘一个细节都不遗漏’,确保孩子平安。”

“正因为我们开诚布公地告诉外籍教师中国正在经历什么,政府正在采取的措施,再加上上海现在有序、严格的管理,让驻守在上海的外籍老师有安全感。中国福利会宋庆龄学校是一个有爱的大家庭,我们的外籍老师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所以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以积极有爱的态度,和我们一起共同应对。”宋庆龄学校校长封莉蓉说。

同样是谈到疫情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来自英国在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英语系教书的托马斯·雷克首先表达了对中国点心的热爱,他说:“我有八个星期没吃那家的肉包子了!”

托马斯还说,远在英国的父母与他谈过回国的事。“一开始妈妈很担心,我给她发了一张照片,上面是居委会工作人员‘全副武装’地在小区门口检查通行证,大家有秩序地排队进出。她看到后,一下子放松下来。”托马斯说。他还记得刚到中国时没什么感觉,可在这里工作、生活一段时间后,他感受到了上海的美好。“这段时间,我收到了很多来自系里老师和学生的问候和关心。”衷心希望疫情早日过去,“中国,上海,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在上海工作的美籍外教麦克(Michael Combest)来自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他来到中国后,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近10年,他表示:“上海这座城市的便利性与海纳百川,无与伦比。”在抗疫的特殊时期,他和他的学生们都感觉这个寒假太“漫长”,孩子们很想念这位外籍老师,家长也担忧:超长寒假会不会影响学习?于是麦克在网上与班里20名学生提前开课,“珍惜每一天,享受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比如看一部新电影、与家人共进晚餐。永远不要把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坏习惯,视作理所当然。”在网课上,麦克与孩子们分享了他在这次疫情期间的人生感悟,并相约春暖花开时,与他们在校园重逢。

26岁的巴基斯坦小伙Mansoor Alam第一时间就向所在单位上海恩太设备技术有限公司报了名,要求增援一线为防疫工作出一份力。Mansoor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协助上海嘉定外冈社区的工作人员为外地返沪人员测量体温,并进行信息登记。很多人发现起雾的护目镜和口罩下竟是一位浓眉大眼高鼻梁的“老外”时,都会说:“小伙子啊,你来自哪里?社区工作很辛苦的,辛苦你了哦……”每每这时,Mansoor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在服务工作中,他也结识了来自荷兰的Danny。乍见Mansoor这位共同“属性”的志愿者,Danny非常惊喜。他用英文说:“第一次在社区里面看到外国志愿者,过来和我们分享一些疫情的信息,感觉很亲切,也很高兴。”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在2月1日发布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的通知,在3月10日又发布了2.0升级版,进一步用实打实的便利措施支持外国专家恢复工作。据上海市外国专家局介绍,自执行新政以来至3月17日,受益办理量累计7672份,日均240份;电话咨询量共计15021个,日均469个。今年1月1日—2月3日,受疫情影响,来沪工作外国人才延期工作证曾较上年同期下降30%左右。然而近来,随着上海疫情防控成效显现以及“不见面”审批新政的全面推广,外国专家已陆续回来,积极投入工作和生活。(上海市外国专家局供稿)

猜你喜欢
伊藤外籍上海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贵在知心
上万外籍儿童没在日本就学
最重要的客户
欢乐上海迪士尼
从背后射来的箭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