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艳
心理学证明,3到6岁是人生中最具有可塑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若能组织幼儿展开国学学习,则能促使幼儿初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国学的种子在幼儿的内心中萌芽,从而促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深化对国学的理解,进而自主传承优秀的祖国传统文化。然而,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若直接灌输国学知识,幼儿很难深入理解。幼儿对儿歌、诗歌等比较感兴趣,也比较喜欢诵读,所以可以组织幼儿围绕国学主题展开多元化诵读的活动,这样能将国学精华渗透到其中,让幼儿体会国学文化魅力。
配合古礼,传承文化
学者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时期是思维的具体形象阶段,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完全。所以,在这个阶段若讲授抽象的国学知识,幼儿很难理解。但是幼儿模仿能力强,可以将传统文化和古礼结合在一起,组织幼儿参与到程式化的诵读活动中,这样能让幼儿在模仿中加深印象,让抽象的传统文化通过古礼的形式具体化地呈现出来。
例如,在组织幼儿诵读的时候,将古礼中的精髓和现代社会的礼节综合在一起,引导幼儿感受到诵读的庄严。将诵读礼节分成诵读前准备、诵读中、诵读后三个部分。在诵读之前,引导幼儿检查自己的衣冠,看看穿着是否整齐,然后肃立,排列成整齐的队伍,集中思想,做好诵读的准备。在诵读中鼓励幼儿给听众行礼,然后有感情地展開诵读。在诵读后提示幼儿再次给听众行礼,然后有顺序地退场,在退场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在这样一番程式化的教学中,幼儿认识到诵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在诵读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端正自己的思想,尝试思考自己诵读的内容是什么。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还要适当给幼儿播放一些多媒体课件,让幼儿了解一下“作揖”等古礼的姿态是怎样的,一般用在什么场合,并尝试在诵读的过程中加入这些古礼。这样能让幼儿更全面地了解古礼,在身体力行中获得更多感悟。
在参与古礼诵读的活动中,幼儿有了切身体验,通过了解古礼,对古代文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幼儿就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国学文化的了解中,从而提升幼儿的文化修养。
亲子活动,家园共育
组织幼儿参与到亲子诵读活动中,也有助于展开国学渗透。在教学中,首先要组织幼儿和其家长在家中也积极诵读古诗词、《千字文》《百家姓》等作品,这样就能让幼儿将对国学的感悟从幼儿园延伸到家中,立体化地感知国学的魅力。
精妙的古诗词往往能将人带入到特定的艺术氛围中,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在组织亲子活动中,鼓励幼儿家长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一起展开古诗词诵读活动。例如,在春季外出游玩的时候,引导幼儿和家长结合看到的景物展开古诗词的诵读活动。看到地面上长出嫩绿的新草,一起诵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若看到树上的鸟儿在鸣叫,则可以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若看到春花烂漫,则可以诵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结合生活化的情境诵读古诗词作品,能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进入相关的情境中。此外,还要鼓励家长结合所见所闻和孩子进行交流,让孩子理解所诵读的内容,体会到其中暗含的情感。如在诵读“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时候,引导孩子感悟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思考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在组织幼儿参加亲子活动的时候,要引导幼儿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国学作品。除了丰富多彩的古诗词作品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绘图版的古代神话故事、古代名人故事等书籍,和孩子一起阅读,感受古人的情怀。
文艺展演,体验内涵
幼儿一般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所以在教学中应利用幼儿特点,组织其参与到诵读类的文艺表演活动中。幼儿可以将诵读和小品、歌舞表演等多种其他的文艺形式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促使幼儿更深入地体会国学的内涵,更能让幼儿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构思更新颖的节目。
在幼儿掌握了《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国学经典作品后,鼓励幼儿展开文艺展演的活动。幼儿与小伙伴一起构思节目,通过歌舞、小品等形式辅助诵读,更好地展现古诗词的魅力。有的幼儿围绕《三字经》中的某些内容还可以展开构思,将诵读和讲故事结合在一起,在诵读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时候,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的幼儿将诵读和歌唱结合在了一起,将唐诗填入自己熟悉的儿歌曲调中,唱一段,诵读一段,这也能展现出独特的童趣。在幼儿表演过后,鼓励幼儿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提出问题:“孟母在原来的地方住得不舒服吗?为何要搬家呢?你觉得孟母是因为什么而搬家的呢?”这能促使幼儿展开深入思考。
在组织幼儿展开文艺表演的过程中,还要尝试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深入思考,组织幼儿展开讨论,这样幼儿就能进一步理解所诵读的作品,感受到其中蕴藏着的浓厚的传统文化。
在幼儿教学中,若能利用幼儿对诵读的兴趣,尝试将国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在其中,则有助于幼儿发展认知能力,提升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加深理解力,促使幼儿获得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向阳小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