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任荣
摘 要概念界定往往既是一篇议论文的起点,也是制高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概念意识,为思维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概念界定;高考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9-0172-01
议论文的议论逻辑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述的思维路径。它不是简单的段落组合,也不是作者强加给文章的外在形式,一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常常是考生思维素质的反映,而要把自己所思考的问题、表达的观点、分析的理路、论证的逻辑过程全部包容其中,更显示出考生写作思维的发达程度与写作水平的高低。所以,高考中,那些结构严谨完整、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往往更能获得高分。
那么,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逻辑结构呢?笔者认为,虽然高考作文千变万化,但它考核的,一定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议论逻辑基本就呈现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具体一点说,就是:“概念界定”—“因果分析”—“社会批判”。而这一切的重中之重,就是概念界定。
所謂“概念界定”,就是对以论文中直接或间接出现的概念做出自己的界定。概念界定是逻辑思维的起点。它为学生做出合理判断并进行有效推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偏偏是这个如此重要的环节,却是学生在平时的思考和写作中极易忽略的环节,也因此导致了很多的逻辑错误。比如在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论题的时候,要论证好这个命题,对“失败”和“成功”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才是关键。同样是“概念界定”,在不同的题目中所呈现出来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大概会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材料出现明显的核心概念
笔者以2019全国高考语文一卷的作文题为例(题目略):
对这个题目而言,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劳动”这一概念的界定上。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二者的关系又如何?所谓的“创造性劳动”的关键又在哪里?可见,没有对“劳动”进行界定和延伸,后面诸如“为什么要热爱劳动”,“如何从我做起”等问题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所谓的“概念界定”往往并不是要学生们像汉语词典一样做出科学严谨的解释,而是对一些关键词的前提、内涵、本质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做一些思考。例如在理解“勇敢”这一概念时,学生必须明白:“勇”就是“气”,就是基于理性的“浩然之气”,这是“敢”的前提和基础。这样一解释,“勇敢”的本质和特性就一清二楚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二、材料未出现核心概念
有些题目的材料似乎并没有出现一些关键词,导致学生在审题的时候就会有些茫然。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材料的探究,把关键词或是核心概念“生”出来。
请看2019衡水中学押题卷的作文题:1941年,朱光潜在战时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有一次请几个学生去他家里喝茶。学生看到他院子里积满了落叶,就想帮他打扫,他连忙阻止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落叶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多少秋天境界的书都更生动、深刻。”
许多同学看完题目后很茫然,即使读懂了材料也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材料的关键词是隐藏起来的:在学生眼中,“落叶”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而在朱光潜眼中,“落叶”虽无实用价值,却是有审美价值的。可见,这个材料的“隐形概念”便是“审美价值”。抓住了这一关键,就为下文论述审美的意义,以及紧扣吴冠中“中国的文盲越来越少,美盲越来越多”进行社会批判打下了基础。
三、材料出现多个核心概念
这种题目的出现频率很高,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充分考查学生对相似概念的区分,对相对概念的把握以及辩证统一思维的水平。
王元化生前谈到文坛时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
周国平曾说:“生命平静地逝去,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都看不见,无声无息。我多么厌恶这平坦的河床,它吸收了任何感觉。”
这个题目的材料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又是相对立的核心概念——热闹和平静。审题的时候,学生们必须分别对这两个概念的“两面性”做出界定,进而诠释二者的关系以及相互的转化:
从这个题目中可以认识到概念界定的另一重大意义,那就是可以通过对概念的界定,来分析概念的两面性与矛盾性,完成“肯定之否定”和“否定之肯定”的辩证分析。
总而言之,概念界定往往既是一篇议论文的起点,也是制高点。离开了概念界定,议论文就会深陷逻辑错误的泥潭。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概念意识。通过“所谓……就是”“不是……而是”等句式来训练学生对概念的界定,这样才能为思维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8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关于全国卷作文命题特点的思考》【立项批准号ZPKTY18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