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桢桢
摘 要我国的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必须保证将来有综合性创新人才的支持,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育方面至关重要,然而人才的培养应当从小学开始,对小学生展开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模式的调整,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应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8-0056-01
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是为打造理科创新人才做出铺垫,人才的培养从小学开始,为了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效率,教师应当意识到在数学课堂中打破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更新教师的数学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为小学生展开数学教学,使得小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有更正确的认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明确课堂重点,组织小学生“做”中去学习,切身去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带来的乐趣,逐渐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文将针对“教学做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展开分析讨论。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
让学生喜欢上一个教师,也会喜欢上他所教的课,并能积极主动学习老师所教的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要严格,还要让学生感到“师爱”的存在,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诚与关爱,适时地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及时地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和学习上的疑惑,为他们排忧解难,真切地让学生感知老师对他的关心与呵护。教师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仅是教师传授新知识,更主要是学生学习,其中也包含着情感交流与价值观。教师与学生们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不断接触,彼此熟悉,进而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在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和小学生的距离,从而在数学课堂中更加方便的进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和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用和蔼的目光对待学生,与学生对话的时候注意不要以命令的方式传达,另外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多对学生露出微笑,这样学生会放下心中针对教师的警惕性,感受到教师带来的温暖,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感情的升温,逐渐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数学里面,慢慢形成数学有效课堂,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到“做”中学
(一)课前、课中、课后“做”数学,在实践中应用数学
对于小学生而言,组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较为简单,但是小学数学涉及到的数学问题需要一定的数学逻辑思想才能够将其解决,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上课过程中以及上课之后,让小学生从“做”中学习,组织小学生进行实践,使得小学生通过动手计算,从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去学习数学相关知识和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教学做合一”的数学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为小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明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在带领小学生学习“单位长度”相关知识时,数学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小学生动手去画两个直线,数学教师可以提出要求,规定第一条直线要比第二条直线长,这样小学生就会动手去做,接着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案例对学生讲解单位长度相关知识,带领小学生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直尺测量直线的长度,使得学生从“做”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加深数学知识在小学生心中的印象,促使“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二)走进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想要推动“教学做合一”数学教学模式的开展,首先要了解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学习情境,以及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底,从而能够对小学生进行辅导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小事情中判断出学生的心理状态素质。在数学课堂中引入小学生生活中的事情,使得小学生在课堂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将课堂打造的趣味性,吸引着小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知识。当小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后,学生能够自觉配合教师的教学,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主动去做数学训练,通过动手操作巩固数学知识。
三、结语
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学科,学好数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拥有严谨的思维逻辑,因此加大数学教学刻不容缓。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要注意自觉打破传统的讲课方式,注重将新型授课方式方法引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教学做合一”对小学生进行教学时,注重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课堂贴近于学生生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申丹.“教学做合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9(30):88-92.
[1]蔡振玲.“教学做合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12).
[1]秦晓鹏.“教学做合一”在中職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