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惠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验、制作、讨论等活动中建构知识、体验情感、提升能力,从而理解物理知识。本文主要从丰富形式、关注差异、合理分组等角度,阐述了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 活动 策略
学生只有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亲历观察、调查、实验、制作、讨论、展示等活动,才能主动地建构知识,提升动手、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物理规律是人们经过不断探究,总结、归纳出来的,学生只有参与体验、参与建构、参与探究,才能深入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掌握其中的物理规律。
活动是探究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升,才能有效掌握知识与技能。
初中生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期,他们的逻辑思维尚显不足,如果让学生思考晦涩难懂的概念,学生就会感到困惑重重,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参加活动,通过看、听、问、思将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一、丰富形式,优化活动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在不同观点的交锋、融合中解决问题、讨论问题,这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探究性,有一定的价值。教师要围绕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以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聆听小组成员的观点,及时补充,并产生自己的质疑。
如在教学苏科版八上《熔化和凝固》一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大家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春天时冰雪消融,春天时柏油马路上的沥青,雪糕在口中化成了水,点燃蜡烛流下的烛油,这些都是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冰块、蜂蜡熔化的过程,找出熔化的规律,看看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后,学生用碎冰、蜂蜡做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碎冰和蜂蜡,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并在坐标纸上绘出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冰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而蜂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它是慢慢软化的。学生通过对比,能感受到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差异。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角色,把性格、能力、兴趣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彼此分享自己的观点,学困生先说说自己的发现、体会、质疑,再让中等生、学优生补充,这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提升。
二、关注差异,因生施教
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所以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因生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角色,针对学生的性格设置岗位,让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组长,让善于表达的学生充当汇报员。教师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能力等设计活动,才能让有特长的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
如在教学苏科版九上《电压》一课中,笔者向学生展示干电池、蓄电池、小发电机的模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电源,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找出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小组成员阅读教材中电压部分的相关知识后,笔者要求他们展开讨论:“你知道生活中存在电压的例子吗?电源作用是什么?电压的作用是什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电压吗?”学生合作测量电压后,善于表达的学生说出它的构成,有美术功底的学生画图,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连接、测量,学生们在交流中正确地掌握了电压表的连接、读数。
三、合理分组,互帮互助
教师要采用强弱互搭的方式,根据学生成绩高低、性格差异等方式进行合理组合,对组员进行明确分工,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做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完成简单的任务,而且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指导能力弱的学生,以促进他们思考,帮助他们梳理思路,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他们的思维。
如在教学苏科版九上“机械效率”一课中,笔者引导学生探究动滑轮,用手通过弹簧秤拉动一个动滑轮,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拉动重力为G的钩码。学生通过合作,测出拉力F、手移动的距离S、钩码的重G、钩码上升的高度h。接着,学生改变钩码的数量,重复上面的操作,完成数据的记录。在合作中,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操作,有的负责计数,有的负责计算,小组成员通过实验,掌握了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参与讨论、操作、合作等过程,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八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