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锋
通过对本校学生近几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数据对比,笔者发现九年级学生成绩相比七、八年级明显更优。笔者分析认为,体育中考作为考试“指挥棒”,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因此,九年级学生会积极储备和提升体能去迎接中考,而七、八年级则不同。所以笔者和德育处一起尝试适当对本校原有体育成绩考核进行改革并大胆实践,希望能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改变师、生、家长“重分轻体”的观念。经过一年的尝试和实践,七、八年级的学生开始重视和乐意参加体育锻炼和学习,学生的体能开始逐步有效和稳定地提高。
一、体育成绩考核改革的原因
很长时间以来,“重分轻体”在本校师、生、家长中普遍存在,即使体育在中考中占有一定分值,但家长和师生都认为那是九年级的事,造成了本校七、八年级的体测数据比前几年有明显倒退的现象,学生体质体能下降明显。七、八年级学生不重视体育课,主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学校决定尝试对体育成绩考核进行改革,希望引导师、生、家长重新认识日常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乐于进行自主锻炼。让学生在锻炼中体会到运动的好处,感受到运动的魅力,让教师、家长看到学生坚持锻炼的身心变化。
二、体育成绩考核改革的主要方向
将体育成绩纳入学校整体德育工作框架,和文化课成绩处于同一位置,增加锻炼时间和考核内容是改革的最主要方向。
1.实行和文化课阶段测试同步的体育月考制度,每次体育月考成绩和文化课成绩一起计入总分。
2.实行每学期体育成绩进行一票否决制,期末体育成绩不合格者取消评优评先资格,两学期体育成绩出现不合格取消中考保送生资格。
三、体育成绩考核改革的具体内容
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结合《杭州市区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实施办法》和《杭州市江干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检测》要求,重新调整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标准,从而达到准确量化评价学生的锻炼过程,包括体育课、大课间、课外自主锻炼、竞赛等情况,尝试从体能、技能和自主锻炼三个维度进行数据测评(表1)。
1.体能和技能成绩是最直观反映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效果,也是每年体育教师完成体育教学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所以占体育总成绩的70%,其中体能占40%。每学期体育组根据当年区市的体育监测和考试要求确定体能和技能的考核项目,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教学和监测(表2)。
2.將学生自主锻炼纳入体育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30%,作为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一块,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充分体现体育教师、班主任和德育处协作共育下学生自主锻炼的态度和效果。德育处制定出学生参加校内大课间,参加课外体育训练和完成体育回家作业的实施要求和量化评价标准。
四、体育成绩考核改革的人员分工和职责
考评人员分工合理、协同合作,包括体育教师、值周教师、德育领导以及班主任和家长。体育教师负责日常教学和体育月考的组织及数据汇总,根据教学要求及时调整技能和体能考核内容、评价标准,做到教学和课外锻炼内容一体化;班主任和家长负责学生每天体育打卡的监督和记录,根据打卡实施和考评细则形成一月一次的量化考核成绩;德育部门负责对大课间和竞赛训练的监管,依据大课间实施细则进行考评,形成每班每人量化数据。同时定期组织召开体育月考质量分析会,根据每月数据情况做出适当调整。
五、体育成绩考核改革的实施途径
1.为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活动锻炼时间,学校实行每天每年级对1~3门功课“限行”,也就是确保学生每天有功课不用回家做家庭作业(表3)。
2.体育组和德育处制定详细的平时体育回家作业清单和要求,结合体育课学习情况,体育教师线上进行课外辅导,由班主任和家长做好监督和打卡上报工作,每月进行一次量化统计。
3.大课间时间学校专门安排场地轮流给体育教师帮助体育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体能强化练习。
4.每月一次利用班会课时间进行体育月考并计算出每名学生和班级的体育成绩,上交给教学处计入文化月考总分。同时及时对各班和各年级体育成绩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问题,调整下个月课堂和校外锻炼计划。对个别家长和学生不重视的情况进行约谈,争取做通思想工作并针对性地关注指导(图1)。
六、体育成绩考核改革的实施成效
经过学校体育成绩考核的改革和尝试,不少本校师生、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已经开始慢慢改变。每天的体育回家作业和假期的专项作业,家长和学生起初是被动参与,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已经逐渐习惯每天进行锻炼并打卡上报。校园里可以看到班主任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后长跑,也会有学生放学后和周末带着家长一起到学校打球或进行体能训练。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和4次体育月考测试,学生的体能测试项目成绩在提高。体育成绩考核改革会在实践中改进,希望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