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兵 芦海棠 韩金明
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健康知识和技能学习,为学生健康理念的塑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奠定基础,为“健康行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因此,《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健康教育……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必学模块。但一直以来,健康教育的开展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对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原因与对策等开展行动研究,力图为体育教师开展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策略性的指导和实践案例的参考。
一、一节二年级营养课的课后反思
2019年10月初,在北京市丰台区组织的一次健康教育教学主题研究活动中,一位青年教师展示的“健康饮食益处多(二年级)”教学,内容选自北京版《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教师用书)。教师在课的基本部分共安排了四項内容:第一部分播放动画片视频,组织学生讨论偏食、挑食对健康的危害;第二部分结合PPT文稿讲解各类食物在一天饮食中的比例;第三部分介绍了人体六大营养素的功能和食物来源;第四部分安排了“小小营养师”的参与式活动,由学生分组设计健康午餐食谱。
在课后研讨环节,授课教师从课的准备、实施以及实施效果进行了反思。她分享了在准备和授课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大学期间主修足球专项,对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专业信心不够充足,课前准备中,她通过相关书籍和网络找了很多资料,但对资料的科学性能否满足课堂教学要求,并没有十足把握,对于学生课堂中提出的营养问题也有些犯怵,担心回答不上来;二是教学设计时,发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内容教学与自己所熟悉的实践课,从目标、策略、过程到评价区别较大,对课堂实施效果缺乏预见性;三是对室内课的组织和管理不熟悉,既怕过多的讲解变成照本宣科,让学生感觉乏味,又担心安排过多体验和互动环节掌控不住学生,影响教学秩序;最后她表示虽然感觉自己很努力了,但对教学效果并不满意,觉得这样讲课少了一点儿熟悉的“体育味儿”,影响了自己的教学信心。
二、何为有“体育味儿”的健康教育内容
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整体要求,学生的健康发展任务不应该也不可能由体育与健康课程和体育教师独自承担。在一些学校,生物、科学等学科教师、校医以及班主任都会承担健康教育教学的部分任务。以校医和生物教师为例,他们有比较扎实的医学、生理学知识基础,能够系统地讲授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知识。但是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者,体育教师又应当如何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上出有“体育味儿”的健康教学内容呢?
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和理念的描述,以及“健康行为”学科素养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与其他学科更加重视知识传授有所区别,本课程主要通过体育锻炼和行为养成,提升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来达成“增进学生健康”的课程目标。因此,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性”特性,是营造“体育味儿”的关键。具体而言,有“体育味儿”的“健康课”应该具备以下三项特征:首先,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运动实践密切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健康技能的培养,以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健康和锻炼问题为指向;其次,课的形式不拘于室内课、理论课,可以根据内容特点,结合运动技能教学渗透健康知识,或者在游戏、比赛中穿插一些健康内容;再其次,教学方法的选用有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并能够结合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行为养成进行学习效果评价。
在一节融合营养知识的足球课中,教师在完成主教材的足球游戏后,安排了五种适合二年级学生的球性练习,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循环练习。在完成规定次数的各项球性练习后,学生分别得到一张画有米饭、蔬菜、水果、牛奶、肉类的贴纸;学生把这些贴纸粘贴到人手一张的“平衡膳食宝塔图”的相应位置,全部完成的学生获得“全能小球员”和“小小营养师”两张贴纸奖励。在课堂小结时,教师总结道:“同学们,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足球运动员,要具备扎实和全面的基本技术。同样的道理,要想成为一名健康的小学生,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也要全面。现在你们拿到的这张‘平衡膳食宝塔图中包含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几类食物;只有不偏食、不挑食的同学,才能从各类食物中获得全面的营养。”之后,教师布置了两项课后作业,一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和小伙伴一起再次完成球性练习;另一项是对照“平衡膳食宝塔图”,检查第二天的饮食中是否包含了全部五类食物,由家长签字后交回。任课教师在课后交流中谈道:“虽然说不好这是不是一节好的健康课,教学效果也有待于更长时间的观察,但对体育教师来说,这样的课准备起来更得心应手,学生学习起来也更有兴趣,‘体育味儿浓厚多了。”
三、如何上出有“体育味儿”的健康教育内容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教学,只有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主线,将健康教育内容与运动技能习练有机整合,才是相对比较符合本学科课程性质的做法[1]。
1.厘清学科优势,选择“拿手”的主题内容
《课程标准》提出,本课程“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健康教育内容相当广泛,一些体育教师因自身健康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从未在日常教学中安排健康教育内容的教学。与其让体育教师望而生畏甚至放弃健康教育内容,不如鼓励他们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教起。在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中,有大量与科学锻炼相关的健康知识、技能,如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心率测定和运动量控制、身高体重的合理比例等。多数体育教师曾在大学期间较为系统地学习过与运动相关的解剖、生理、保健知识,加上较为丰富的运动实践经验,开展此类内容的教学更具优势[2]。此外,类似科学饮水、合理膳食等营养知识内容,教师如果能够联系自身的运动经验开展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增加“体育味儿”的有效手段。
2.深入分析学情,制订适切的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是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学习目标的制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体育教师开展健康教育教学前,要和实践课一样分析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身心发展需要,争取对学情了然于胸。在笔者所述的第一节营养课中,“人体六大营养素功能”的内容就超出了课程标准中对于水平一(二年级)学生的要求,脱离了教学对象的实际认知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的健康知识来源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校内除了体育与健康课程,还会从科学、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中得到与健康相关的诸多知识、技能[3]。例如《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选修课程中安排了“健康生活”“急救措施”“传染病与防控”等模块的内容。如果体育教师开展健康知识技能的教学,能够提前了解到学生生物学科的选学情况和已有知识储备,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教学。
3.根据内容特点,选择适宜组织形式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雨雪等天气的上课时间,每学年保证开展一定时数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这样的建议有益于充分利用体育课时,但并非规定所有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都在室内授课,更不是只能以理论课的组织形式呈现。对于与锻炼实践紧密联系的健康知识,建议教师结合运动实践进行渗透教学。如水平三(五至六年级)的“运动系统的基本构成”内容,即可与准备活动中的关节活动一同开展,不仅便于实施,还有助于学生了解练习动作的锻炼价值。再如教师在开展形体教学时,如果能够同步讲解一些脊柱、骨盆的结构知识,会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体形体态、矫正不正确的身体姿态的自觉性。对于那些内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在室内开展教学时,也要尽量多设计和安排一些能够帮助体验和实操的环节,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健康技能的获取,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性”特性。
4.寻求各方支持,整合好多种课程资源
体育教师在选择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时可以有所侧重,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取舍《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对于体育教师不擅长而学生发展需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教师可以遵循《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积极开发与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建议,寻求多方支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可以邀请校医、心理辅导员、生物教师或校外专家等参与到健康课的教学中”,发挥其专业优势,协助体育教师完成教学活动。除此之外,班主任、家长和学生同伴都可以成为“人力资源”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参与便于监督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使健康教育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师还应提高对健康教育教学其他课程资源的关注度,在平时留心收集与学生健康相关的生活和锻炼案例,注意观察身边可用的健康教育内容资源、器材资源、自然地理资源、信息资源及时间资源等。如一些教师会借助学校、媒体等在世界卫生日、全国爱眼日、中国学生营养日等组织宣教活动,或者引入一些趣味性的教具辅助教学,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主动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体育教师开展健康教育教学的优势和短板同在。为了完成健康教育教学任务,体育教师不能一味“扬长避短”,而应该“扬长补短”,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主动加强学习,增强自身开展健康教育教学的能力。首先,要比较系统地学习课程标准要求和其中规定的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夯实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专业基础;其次,要学习和了解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文件要求、教学模式及方法,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再其次,多与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室内课、室内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技巧,提升教学组织能力。
总之,健康教育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独角戏”,体育教师要发挥自身学科特点,上出有“体育味儿”的“健康课”,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校医等之间的交流协作,共同担负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任[4]。
参考文献:
[1]余小鸣,陈雁飞,张芯.健康教育教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9.
[2]劉锦.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及有效实施构想[J].体育学刊,2019,26(6):94-97.
[3]韩兵,黄春秀,杨帆.基于“身体健康”目标达成对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6(1):12-13.
[4]沈建华,卢伯春,郑家鲲,张弓婷,鲁冬明.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健康教育主要载体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74-7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