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背离与回归

2020-06-08 15:21吕寻金刘合智冉建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活世界社会实践中国

吕寻金 刘合智 冉建

摘    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与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直接相关。运用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关联的历史语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背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进行分析。在学术界开始转向从人的生存的角度去认识社会个体与文化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只有回归到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实践主体参与社会实践,才能使其重新具有主体性存在的意义与作用。因此,回归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得以传承的前提。

关键词:中国;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生活世界;社会个体;社会实践;现实社会

中图分类号:G 85          学科代码:04030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ome from the practice of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have a natural connection with the real life world. Based on Marxs life world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Chinas real life world, the deviation between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nd Chinas real life world, and the return of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to real life worl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cademic circle turning to focus on peoples survival need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dividuals and culture & society,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an regain its survival value and meaning only by returning to the real life world. Therefore, returning to the life world has become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basis for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Keywords: china; chines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life world; individual; practice; real society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人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与社会生活直接相关。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参与中国国家建设和满足各国人民体育需求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参与中国国家建设方面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发展定位”之一[1],站在民族国家建设的高度,为中国国家建设与治理奠定民族文化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筑文化自信[2];在体育强国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需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学校体育传承途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及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等方面创新[3]。以参与中国相关领域建设、满足各国人民体育需求为目标,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方向,这也将促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但是,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而言,其存在的根基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国家、社会的关联性认识,但是关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实践中对个体价值的认识却显得太过于忽视。当前,有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个体“生存状态凄凉”[4]的现实境遇,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脱离了中国社会现实生活实践不无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文化自在的形态形成并长期传承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但是是以文化自觉的形态出现于中国近代的民族国家建立时,而又以独立的形态出现于现代体育科学中。从其发展历程而言,从文化自在形态到文化自觉形态再到文化独立形态,这也正是从社会现实生活实践到背离社会现实生活实践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与国家建设、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相关联,也展示了社会现实生活实践中文化活动、社会活动与个体境界的意义连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高度关联的阶段,此时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也要回归到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因何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背离,回归到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以个体生命境界和精神境界得以展现和发展,是本文所提出的问题。

1   “生活世界”理论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世界

从哲学层面分析“生活世界”的内涵为深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扩展了全新的视角。“生活世界”是由胡塞尔提出,指的是同自然科学领域的理想化概念相对的社会实践的偶然性语境。生活世界概念的出现,显明了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转向[5]。即从本体论研究范式转向于从主客体间关系认识对象的认识论与方法論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从笛卡尔发端,经由康德、黑格尔,至马克思提出“生活世界”概念为完善。“生活世界”概念一经提出,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并随之不断深入和完善,例如哈贝马斯以文化、社会、个体的互涉为语境,对生活世界的结构性要素进行了归纳[6];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是生活世界总体观,其价值旨归是生活世界境界观。它将本体论消融于生活世界总体论,终结了主客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深度影响了现代哲学的生活世界转向[7]。总的来说,以上对生活世界的界定都突出其作为“真正属于人”的生活世界,是人在社会生存的基础[8]。在“生活世界”视角下,人的存在与社会存在具有统一性,社会行为的一切本源都要回归到“人”与其社会实践活动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中。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所指向的主体与客体一致性认识论,实现了哲学认识对象从自然界转向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从而为认识生活世界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启示。高丙中[9]将“生活世界”理论运用到了民俗学中,认为“对民俗学来说,生活世界应该是研究的基点,而并非研究对象或者研究领域。对于生活世界的认识应该成为在研究民俗活动过程中理解民俗仪式或民俗活动的基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的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实践形式之一,对其研究也应把“生活世界”作为研究的基点,再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进行考量。在“生活世界”理论视角下,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每一个项目的研究应该从其存在的主要矛盾出发,对其产生与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也就必须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置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中探究其对人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得以认知其存在的原因及其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其存在的主要矛盾对改变世界的哲学要求[9]。在当前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中,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以探究其存在的原因,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生活世界”视域下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侧重其存在状态及发展走向的研究,这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而言,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性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体育”进行研究,集中在“体育的生活化”“体育生活方式”等方面,却忽视了其作为“传统文化”在生活世界中的文化意义的探究。单维地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化作为诉求,难以形成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需具有的竞技性,也难以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充分地进入社会现实生活世界。

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个体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联。这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实现传承个体精神境界的延伸。要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置于其生存的社会现实语境中,研究其与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意义关联,揭示其与传承个体的精神境界的关系。

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关联的时代语境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传承人及传承人生存的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形成了文化意义关联。从生活世界视角的深层结构而言,生活世界由文化、社会、个体3个要素构成[10],这3个要素及其互涉构成了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系统性结构。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置于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语境下,考察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也就可以凸显出其与社会个体形成的意义关联。

就体育的产生而言,“原本与生活世界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一方面体育作为一种身体现象存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另一方面,“走、跑、跳、投掷、攀爬”等动作,就其本质而论,是人的最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最经常性的身体动作”[11]。从体育形态起源而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皆是形成并发展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社会实践,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进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在傳承和发展。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个体产生了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意义关联:一些源自于中国古代生产活动的体育项目,例如远古时期的射箭和投掷,体现出社会个体在现实生活世界因生存而产生的运动;源自于中国古代人精神生活的体育项目,例如由祭祀仪式而产生的各种身体动作;融于中国古代社会习俗的体育项目,例如各种庆典中的仪式性体育活动[12]。上述这些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个体在社会实践层面的意义关联,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了时代语境下社会实践意义层面的“前见”。这种“前见”无形中又形成了社会个体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根据有关学者的观点[13]来理解,在不同时代语境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通过共有的、基本的、主要的前见而得以传承的。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会形成一种文化,并与社会实践产生关联。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社会生活实践,是社会个体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社会现实生活世界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社会个体三者形成了关联。

由此可见,在原始社会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生产、精神世界融为一体的。这种非独立的存在,显示为一种“文化自在”[14]状态。有学者认为,文化自在与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相一致,它构成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内在结构,而社会现实生活又是文化自在因素得以存在的载体。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就是文化形态的原生态,是文化自在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真正根基[15]。据此,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即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态,是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真正根基。在这一社会现实生活世界里,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文化自在”的形态,依托于传承个体的社会现实生活实践,以社会交往的方式展示其与大自然、社会及其他社会个体之间的和谐共生。

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关联的时代语境下,以文化自在形态存在于传承人的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社会个体的身体活动实践,是先于工具理性理论而存在的,即“生活世界理论反对对现代实证科学的理论剪裁;反对技术理性的单一化和简单化,而要求回归技术理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对奥卡姆剃刀的经济思维,而要求回归意识的原初性”[16]。但这种文化自在形态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逐渐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在中国近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就脱离了先前的文化自在形态而以文化自觉形态呈现。

3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背离

随着社会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发生背离,体现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遭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而产生的文化自觉,以及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影响而产生的工具理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以文化自觉形态形成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17]。从中国近代思想史[18]而言,在中国近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是最突出的社会矛盾,社会意识也无不围绕这些主要矛盾而激荡变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中国近代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所引发的社会个体意识觉醒,以及围绕“中与西”“体与用”“土与洋”等论争而形成的文化自觉形态。到20世纪末,“民族传统体育”以体育学二级学科的独立形态出现,这种从文化自在形态到文化自觉形态再到文化自信形态的演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社会个体的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背离。

在中国近代,武术受到中国近代社会矛盾等的影响,以文化自觉形态出现,以顺应民族国家建构的需要。在中国近代的民族国家建构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西方体育思想论争背景下,在“中西”之争、“体用”之争、“土洋”之争中出现在体育思想论争语境中。特别是“土洋”之争,“这场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体育思想论争,增进了中国人对西方体育的认知,体现了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为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进而翻开了中国近代武术‘体育化发展的新篇章”[19]。相较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在形态阶段,此时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更多是一种因工具理性而形成的文化自觉形态。这种文化自觉形态,从一开始便脱离了先前的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与社会个体的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产生了背离。有学者提出,“体育的独立,意味着与生活世界的分离”[20],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自觉形态的出现,其中也体现出与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背离。这种背离对新中国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经历了1953年首次出现在“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中,1981年在“全国少数民族工作座谈会”上首次被提出,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正式被采用,以及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设为体育学的二级学科,1998年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一系列举措,使民族传统体育成了独立的学科[21]。这一学科的形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机遇,使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超越了社会现实生活世界,进入了理论研究层面,迈入了一个问题性研究的现实生活世界。但是,随着中国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出现了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竞技标准规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现象,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远离了社会现实生活世界。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开始更加重视个体发展,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但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背离社会个体的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势必使其产生生存矛盾。有学者就提出,无论是文化艺术、科学技术,还是哲学,当面临人的问题时,都义无反顾地转向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向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回归[19]。因此,无论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还是作为竞技体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其发展也将回归到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只有在现实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作用。

4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对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

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常因处于文化自在状态而不为社会所觉察,直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遭受冲击而出现危机时才能引发其文化自觉形态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促进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政策红利而得以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并且对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也产生了影响。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笔者认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顺应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也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要求相一致,因此,这一政策文件的颁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设立了基本样式,也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回归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在社会价值观上具有了一致性。但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传承人的生存需要和社会生活实践。“在生活世界视域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定要依托于特定的社会个体,以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得以呈现”[22]。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回归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应该是一个与传承个体的精神境界具有关联性的生活世界。在此基础上,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体现为文化、社会和社会个体3个要素的融合,即社会个体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和对其所形成的文化形态与规则的认同,形成社会个体自身的生存状态,并且社会个体通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建立起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联;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以社会个体为载体、以社会个体的知识与实践来体现。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中,要在坚持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前提下,满足社会个体在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生存需要,立足于对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意义的阐释。回归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既要保持其“体育”本质,以社会实践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也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承人个体精神境界的展现实现与其他社会个体在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共存与发展。这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实践中,在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意义所在。

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学术界开始转向从人的生存的角度去认识社会个体与文化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也使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从理论层面回归社会现实生活世界成为可能。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回归社会现实生活世界,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意义,进一步辨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批判性继承、社会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基于此,才有助于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回归于社会个体的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以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个体、社会实践的意义关联,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传承与发展。

回归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是满足人们健身需求的体育运动项目,或者对体育赛事及体育活动的直观性、本体性体验,还要能够满足传承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在此背景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来看,其“活的灵魂”是一种自我生成、自我革命的思想理念。这种自我生成、自我革命的理念具有时代内涵、民族形式、个性特征[2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实践中发展,也必然隐含着对其“传统”的自我革新与自我生成,因此,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并不是要回归到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中,而是要在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性发展,并且使这种创新性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形态,呈现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个体的精神境界中。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过程中,是不可将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剥离而独立出来的。有学者[24]认为,大部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从仪式中分离出来的独立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的发展路径是从统一走向分化,分化后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了单一的身体动作,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许多项目现在基本已消亡。

由此,回归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应该遵循以下3个价值取向: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面对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世界;2)其所追求的价值应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3)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承续是一种“叙事”,暗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我生成与自我革新,这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自我生成与自我革新是以社会个体的精神境界为载体的,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

5   结束语

“生活世界”是一个宏大的、开放性的概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活世界,应是通过传承人个体的体验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并且与之产生社会实践关联的世界。现代社会实践的种种分化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展开理解生活世界的另一维度,但也对实践主体的基础地位可能产生动摇[5],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本质是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实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只有回归到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实践主体参与社会实践,才能使其重新具有主体性存在的意义与作用。如果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仅仅实现工具性价值,就不可能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科学世界、意识形态、工具理性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得以传承与延续,也奠定了其回归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回归社会现实生活世界的时代机遇期,回归社会现实生活世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得以传承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王广虎,冉学东. 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1.

[2]  王纯.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问题、使命与取向:基于民族国家建设视角[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3):64.

[3]  白晋湘.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使命与担当[J]. 体育学研究,2019,2(1):1.

[4]  卢高峰,王岗.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问题、机遇、对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52.

[5]  胡军良. 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话语的哲学重构[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8(2):67.

[6]  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M]. 洪佩郁,蔺青,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189.

[7]  李晓元.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总体观[J]. 齐鲁学刊,2015(3):62.

[8]  张彤.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范式”[J]. 学术交流,2015(2):31.

[9]  王欣. 论“生活世界”与民俗学: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谈起[J]. 民俗研究,2017(1):35.

[10]  田润锋.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J]. 人民论坛,2014(23):200.

[11]  王广虎. “生活世界“与社会体育的生活化[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4):1.

[12]  寒川恒夫,崔乐泉. 原始时代的社会生活与体育[J]. 体育与科学,1992(5):22.

[13]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上卷)[M]. 洪汉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81.

[14]  衣俊卿. 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37.

[15]  杨威. 启蒙与批判: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重建之路[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146.

[16]  高秉江. 生活世界与形而上学[J]. 社会科学研究,2013(4):133.

[17]  王广虎,冉学东. 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历史动因[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5):440.

[18]  李泽厚.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75.

[19]  李义君,尹碧昌. “土洋体育之争”的回顾与启示[J]. 体育学刊,2015,22(5):17.

[20]  陶玉流,王家宏. 体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缘由及途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2):42.

[21]  王广虎,冉学东. 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基点和解读语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4):72.

[22]  梅景辉. 生活世界视域中的文化传统与个体境界:文化与境界之思的历史语境及现代意蕴[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1):49.

[23]  杨淑静. 文化传统的当代价值[J].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18.

[24]  鄭国华,何元春.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沉浸的影响模型[J]. 体育科学,2011,31(10):48.

猜你喜欢
生活世界社会实践中国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2016年,转向“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