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市场失灵与规模粮农生产稳定性: 文献综述与理论解释

2020-06-08 15:25郭欣琪蔡键
金融发展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市场失灵农业保险

郭欣琪 蔡键

摘   要:规模粮农能否通过保险市场转嫁风险进而提高生产稳定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密切相关。据此,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厘清农业保险市场与规模粮农生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規模化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与趋势;(2)规模化经营将导致粮农面临更大的风险,进而刺激粮农的保险需求;(3)中国农业保险市场普遍存在供给不足和需求有限的市场失灵问题;(4)市场失灵导致“保险供给与规模粮农生产稳定性的关系研究”结论不明确。综述可证:第一,中国情境下的“保险与规模粮农生产稳定性”研究须考虑市场失灵问题;第二,保险市场失灵不利于规模粮农的生产稳定性。

关键词:农业保险;市场失灵;规模粮农

中图分类号:F84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20)05-0038-06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0.05.016

一、引言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仅是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的关键路径,更是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选择,有助于释放全要素生产率,打破农业短板效应的制约[1,2]。近年来,在全国迅速推广的农地流转政策与制度安排,促成了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生产的种粮大户。但是,经营规模扩大以后,粮农如何规避、转嫁风险,维持生产稳定性则成为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业保险作为护航规模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发展的金融后盾,具有稳定农民收入预期,推动传统小规模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的功能[3]。

因此,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农业保险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2013年3月《农业保险条例》的实施,填补了农业保险领域的法律空白,意味着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开始进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发展新阶段;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央政府对财政补贴的各类保险的保险金额,应覆盖直接物化成本”,以降低需求者的投保成本;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积极开发农业保险品种,以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规避需求”,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上的农业险种。

那么,现实中的粮农在生产规模扩大后是否会产生购买农业保险的激励与需求,中央政策引导下的农业保险市场又能否满足规模粮农的需求?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对此,本文将基于现有文献对规模经营与农业保险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必要参考。

二、粮农的规模化经营趋势

(一)规模化发展动因:传统小农与现代农业的矛盾

小规模、细碎化的传统农业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首先,分散经营下土地细碎化使得生产要素配置成本处于较高水平,阻碍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其次,非专业化、非规模化、非集约化的小农生产方式导致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再次,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缺乏专业的生产标准,农产品难以达到市场要求,催生农产品与市场接轨难、农产品商品化率低等问题。最后,传统小农户的增收动力不足,小农收入水平的提高明显滞后于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4]。因此,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以及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兼重,传统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为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引导农业从小规模细碎化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过渡乃是大势所趋[5]。

(二)规模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乡村振兴

农业规模化经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诸多部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通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村资源流动,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延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形态,推动产业的建设,实现内生式发展。第二,通过规模经营中的专业分工,实现农业生产不同环节、不同维度的专业化、精细化,从而改变粗放式、外延式的高污染成本的农业增长,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营造生态农村。第三,随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惠农资源伴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地下沉,注入村庄的利益和更为丰富的村庄利益结构强化了农户和村庄生活的利益关联,有助于提高农户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及其重大意义的认知水平,提高其参与意识。第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引入过程,也是对基层治理结构的重塑过程,主要表现在:优化充实治理主体、激活村庄公共精神和提升基层治理效率。第五,农业规模经营通过承载现代技术,完成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及商品化率,从而实现对传统农业低收入瓶颈的突破[6]。

三、规模经营粮农的保险需求

(一)规模化生产:风险增加

1. 自然风险。农业的自然特性使其生产过程极易受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进而产生自然风险。农业的自然风险主要表现在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等方面,反映在农作物产量的波动上。我国的自然灾害不仅强度大、种类多、发生频率高,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广阔,地域组合明显,受损面广,损害严重[7]。近年来,温室效应带来全球明显的气候变化,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所面临的自然风险与日俱增。无论是传统的小规模农户还是现代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均不可避免受到自然风险的冲击。特别地,规模生产必须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自然风险下的产量波动,伴随而来的是较高的农业经营风险造成的收益不稳定,一旦灾害发生,规模粮农蒙受的损失可能更为庞大[8]。

2. 市场风险。第一,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不确定性。与传统小规模农户以满足口粮需求为主要目的相比,规模粮农的生产目的在于出售粮食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更高的市场参与度就意味着规模粮农更容易受市场风险的影响[9]。第二,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带来不确定性。随着农户经营耕地面积的扩大,其生产性投资也不断扩大,以进一步发挥投资规模效应[10]。换言之,随着粮农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农户要改变经营方式或生产结构将面临更高的沉没成本,降低了农户调整生产的灵活性,进而加大了市场风险。第三,市场信息不充分带来不确定性。部分种粮大户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信息来源渠道又较为单一,从而难以准确评估市场风险;此外,大宗粮食产品同质性强,竞争优势不明显,在销售过程中种粮大户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11],极易产生滞销或被收购方压价,导致实际收益负向偏离预期经营目标[12]。

3. 社会风险。首先,土地流转的加快将加大社会风险。进行规模经营的粮农必须从市场流入或者租入土地,而现实中的土地流转市场并不完善,这就决定了信息和契约的不完备性,从而导致土地流转纠纷时常发生,社会风险随之而来[13]。其次,服务外包将加大社会风险。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刺激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而服务外包所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加大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社会风险[14]。再次,融资约束将加大社会风险。规模粮农对资金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远大于传统小农,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农村金融抑制和农业高信贷风险意味着规模粮农难以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或亲朋好友获得融资,而不得不通过非正规渠道满足其信贷可得性,增加了经营负债,从而加大了社会风险。

(二)风险增加刺激保险需求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来的风险增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規模经营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农业保险作为规避农业风险的重要途径,风险意识较高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将对其产生需求。

1. 自然风险增加刺激保险需求。有学者将农户在日常面临的风险因素按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前四位依次是子女就学、疾病医疗、老人负担和自然灾害[15]。存在收入约束的情况下,农户有限的收入将先用于满足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需求。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衍生出了新的农业保险需求主体,其经济实力强于传统小农。并且,随着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计划等政策的出台,农户用于子女就学、疾病医疗、老人负担的支出显著减少。其他风险因素对农民影响重要性相对下降,自然灾害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必然会上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规模粮农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也将上升[16]。

2. 市场风险增加刺激农业保险需求。学者普遍认为农业生产损失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越大,农民就越倾向于购买农业保险。一方面,进行规模经营的粮农,农业生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远大于传统小农,当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时,其在收入效应作用下会增加农业保险的消费需求[17]。另一方面,随着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品类不断增多,规模粮农将选择购买相应的价格保险,以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3. 社会风险增加刺激保险需求。第一,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承包者将面临更大的社会风险,为减少不确定性其将增加购买农业保险的动力和意愿[3]。第二,在我国目前关于农业生产服务外包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粮农为降低规模经营中服务外包带来的社会风险,会采取一些风险管理手段,如购买农业保险,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第三,经营负债对规模粮农农业保险参保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8]。农户参加了农业保险,当遭受经济损失时,可以用保险赔付来偿还贷款,提高了规模经营农户的融资能力。

四、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市场失灵

从市场供需角度来看,我国农业保险处于供给不足和需求有限的市场失灵状态[19,20]。

(一)供给不足

1. 供给数量不足。一方面,农业保险产品多样性缺乏。目前农业保险的责任范围主要覆盖自然风险造成的损失,难以满足农户全面风险管理的需求[21]。另一方面,农业保险覆盖广度和深度不够。根据sigma数据,我国2017年保险深度为4.57%,约为发达国家水平的一半到2/3;我国2017年保险密度为384美元,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左右[22]。造成农业保险供给数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高赔付率、高风险带来高生产成本;二是我国农村市场偏远,人口密集度低带来高推广成本;三是我国以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主,区分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别设定补贴比例,而非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分别制定补贴方案,难以促进各地区农业保险市场展开有效竞争[23]。

2. 供给质量低下。一方面,理赔难等问题仍然广泛存在,不少资源被消耗在运营环节,对客户的价值反馈明显不足[24]。另一方面,农业保险产品保障水平不高。目前我国普遍实施普惠型农业保险制度,其“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特点决定了该种制度只能满足传统小规模农户转嫁部分风险的需求[25]。

(二)需求有限

农业保险的需求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潜在需求;二是有效需求,即既有农业保险的购买意愿又有支付能力。在实践中,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并不高。在自愿参保和补贴不确定的条件下,农业保险需求仅能被视为潜在需求,而非有效需求[26]。同时,农业保险供给数量和质量的不足,反过来抑制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原中国保监会在2014年发布的《中国农业保险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显示,65.94%的受访农户认为现阶段购买的农业保险赔偿金额过低,还不足以弥补收入损失的一半;61.97%的受访农户对现阶段农业保险保障程度和水平不满意,期待农业保险能更有效地规避以价格波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市场风险。

影响农业保险需求的因素主要有农户期望收入和规避农业风险的替代手段。一方面,由于逆向选择,农户若认为预期损失将小于保费支出,则倾向于不购买农业保险[27];另一方面,农户可以采用一系列其他的农业风险管理方式,如可以通过差异化种植、采取保守技术、外出打工等方式进行风险防范和风险共担,其成本往往低于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散风险。这些替代手段的存在会降低农业保险的参保率[28],因此出现“没有补贴则不倾向于使用农业保险来分散农业风险”的现象[29]。

(三)市场失灵:供需错配

农业保险经营中存在的供需错配问题日益严重[30,31]。第一,小规模经营的传统农户由于自身生产规模小,投入的劳动、资本少,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小,再加上农户文化程度较低等因素,其对农业风险的投保意识比较淡薄,因此抑制了他们的农业保险购买行为。第二,相对于传统小规模农户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采用规模化生产,具有投入多、时间跨度长、收获总量大等特点,从而受灾的可能性增加、受灾后的损失也大,因而规模粮农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保险需求。但目前市场上提供的农业保险产品多为成本保险,其过低的保障水平远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避农业风险的需要。第三,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农业保险供给范围窄、规模小,难以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农业保险便产生了自然需求增加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这使得农业保险经营者被迫处于风险集中、赔付率较高的不利地位,商业性保险公司难以获得直接经济利益,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萎缩。

综上可知,在供给萎缩、需求低迷的双重不利环境下,农业保险发展缓慢,落入低水平均衡状态[32]。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持续下降,这种供需错配的现象更加严重。如果农业保险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问题不能得到切实改观,整个农业保险经营可能将难以为继[33]。

五、总结性评价:农业保险对规模粮农生产稳定性的影响

(一)学界观点与争议

学界关于农业保险是否会对规模粮农生产稳定性产生影响的讨论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大部分学者认为会产生正向影响,其影响路径主要有以下两条:其一,因受各种风险的影响,在更大的资本投入的约束下,规模粮农对未来粮食经营规模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34],理性的农户一般会选择规避风险[35],农户通过购买农业保险,有效地分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稳定产出预期,提高生产积极性,实现生产规模的稳定或扩大[36,37]。其二,当农业灾害发生后,对规模粮农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投保农户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的农业保险赔付,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维持生产的稳定[38]。

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农业保险对规模粮农生产经营的稳定性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张跃华等[15]利用调查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农业保险对当地水稻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李练军[39]在对江西省7县水稻种植户的调查中发现,购买农业保险与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他推测可能是因为农业保险赔付金额往往很低,远不能弥补农户规模经营后可能面临的经济损失,对生产经营规模意愿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二)理论解释:市场失灵导致研究争议

保险购买与实施是粮农转嫁由于扩大经营规模而加剧的农业风险的主要途径。在保险市场有效的条件下,粮农可通过购买保险来规避风险对农业产出的不利影响。如图1所示,假设保险费用很低,粮食生产成本为[c(n)],粮食生产收益为[f(n)]:当保险市场有效时,理性的农户会选择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点[(n?)]作为经营点(见图1-1);相反,当保险市场失灵时,粮农无法通过保险来转嫁风险,产出曲线将受到风险概率[p]的影响而转变为[f(n)=(1-p)×f(n)],此时农户同样会选择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点[(n??)]作为经营点(见图1-2)。相较之下,保险市场失灵将使得农户最优经营规模选择点左移,规模经营的粮农选择收缩经营规模。由于农业保险市场存在供需错配的市场失灵问题,使得不同学者基于不同情境下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差异。

(三)总结性评价:保险市场失灵不利于粮农的生产稳定性

对种粮大户形成的研究不应仅关注其扩大经营规模的过程,稳定生产规模的过程同样重要。前人之所以对购买农业保险是否影响规模粮农生产稳定性的研究结论存在分歧,是因为大部分学者没有考虑保险市场的有效性问题,而是直接研究保险供给对生产稳定性的影响。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保险的供求情况对规模粮农生产稳定性的影响,鲜有文献研究农业保险失灵的具体情况对规模粮农生产稳定性的影响。当研究区域或对象的保险市场有效时,保险供给就会产生影响;相反,当市场无效时就不会产生影响。进一步探究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对粮农转嫁由于扩大经营规模而加剧的农业风险的影响途径,有助于我们寻找改善规模粮农规避风险的手段,以稳定其生产规模,推进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张红宇.关于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定位问题 [J].农村经济,2014,(9).

[2]倪国华,蔡昉.农户究竟需要多大的农地经营规模?——农地经营规模决策图谱研究 [J].经济研究,2015,50(3).

[3]尹成杰.关于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 [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6).

[4]兰勇,熊彬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趋势、阶段性特征与制约——基于洞庭湖县市的调查分析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

[5] 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 [J].求是,2013,(22).

[6]王敬尧,王承禹.农业规模经营: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J].中国行政管理,2018,(4).

[7]覃志豪,唐华俊,李文娟,趙书河.气候变化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5).

[8]孔祥智,穆娜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J].农村经济,2018,(2).

[9]张燕媛,袁斌,陈超.农业经营主体、农业风险与农业保险 [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2).

[10]刘荣茂,马林靖.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五县区为例的实证研究 [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11]张士云,郑晓晓,万伟刚.销售渠道和收储设施对销售价格的影响——以安徽省种粮大户为例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5).

[12]张士云,陈传静,江激宇,鲍静,宋浩楠.风险效应对种粮大户规模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安徽省403个种粮大户调研数据 [J].华东经济管理,2019,33(5).

[13]姜晓萍,衡霞.农村土地流转风险的形成机理及外部性研究 [J].农村经济,2011,(11).

[14]黄祖辉,黄忠良.农户土地规模经营中的风险及其管理 [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6,(4).

[15]张跃华,史清华,顾海英.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一个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4).

[16]张伟,郭颂平,罗向明.风险演变、收入调整与不同地理区域农业保险的差异化需求 [J].保险研究,2013,(10).

[17]宋婷,陶建平.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农业保险需求影响的研究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11).

[18]常亮,贾金荣.需求导向: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问题研究 [J].贵州社会科学,2010,(8).

[19]邢慧茹,陶建平.巨灾风险、保费补贴与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衡分析 [J].中国软科学,2009,(7).

[20]冯文丽.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与制度供给 [J].金融研究,2004,(4).

[21]袁祥州.中国粮农风险管理与收入保险制度研究 [D].华中农业大学,2016.

[22]连锦泉.保险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保险研究,2019,(6).

[23]吕开宇,李春肖,张崇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分析——来自2008—2013年中国省级层面的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16,(3).

[24]王步天,林乐芬.政策性农业保险供给评价及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2300户稻麦经营主体的问卷调查 [J].财经科学,2016,(10).

[25]许梦博,王明赫,李新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改革路径——以吉林省为例 [J].经济纵横,2018,(8).

[26]Wang Qing-Song. 2010. The Farmers Behavior in Agricultural Insurance under the Von Neuman-Morgenstern Utility Model [J].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 1.

[27]Smith H V,Baquet A E. 1996. The Demand for Multiple Peril Crop Insurance:Evidence from Montana Wheat Farms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8(1).

[28]Knight,T.O.,K.H. Coble. 1997. Survey of U.S. Multiple Peril Crop Insurance Literature Since 1980 [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Spring Summer,(19).

[29]張跃华,顾海英,史清华.农业保险需求不足效用层面的一个解释及实证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4).

[30]张跃华.农业保险政策性运作的经济学分析——以上海市青浦区南美白对虾保险为例 [J].上海保险,2007,(1).

[31]聂荣,Holly H.Wang.辽宁省农户参与农业保险意愿的实证研究[J].数学的认识与实践,2011,41(4).

[32]曹卫芳.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机制分析 [J].宏观经济研究,2013,(3).

[33]周帮扬,李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失衡与调适 [J].人民论坛,2018,(14).

[34]陈新建,康晨.农户粮食规模经营的政策支持:风险分担与资金约束缓解——基于农业保险、金融信贷与政府补贴的交互效应研究 [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3).

[35]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6]代宁,陶建平.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水平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分位数回归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7,22(12).

[37]王向楠.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来自2004—2009年中国地级单位的证据 [J].中国农村经济,2011,(10).

[38]周稳海,赵桂玲,尹成远.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面板数据和动态差分GMM模型 [J].保险研究,2015,(5).

[39]李练军.粮食主产区水稻适度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西省7县428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2).

猜你喜欢
市场失灵农业保险
食品企业责任构建中的第三方监管机制研究
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影响
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动因
莆田市农业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
政策性农业保险供给评价及影响因素
农业保险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失灵现象浅谈
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业保险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