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刍论

2020-06-08 10:44刘祥玉
成才之路 2020年13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刘祥玉

摘 要:人格教育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教学是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人格。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反思,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人格;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与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同时要充分抓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人格教育;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3-0041-02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教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内容。语文教学不仅需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格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进行研究。

一、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价值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一个关键期,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中学生既要面对自身本能冲动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又要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冲突所带来的迷茫和困惑,他们会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会出现角色混乱的问题,有时候也会思考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在这个阶段,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逐渐完成“自我同一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

二、语文教材中人格教育的内容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道德、精神品质,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塑造与提升,最终形成健全优良的人格的教育活动。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人格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比如,《荆轲刺秦王》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展示了人物的爱国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老人与海》呈现了人物不屈不挠、顽强生活的人格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生活、不卑不亢的人格品质;《劝学》展示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类似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师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格教育内容,借助语文教学的优势资源,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的方法

1.借助文学形象,影响学生人格形成

教师要对每一篇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挖掘,呈现人物的善恶美丑,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人性中的好与坏,并对人物形象的人格品质进行科学、中肯的评价,这样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要借助人物形象的正面力量和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悲伤和喜悦,了解人物形象所承载的意义,并与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产生情感共鸣,感悟人生的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例如,教学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别里科夫是一个胆小怕事,害怕出乱子,害怕新事物,顽固守旧,对社会变革有着极度恐惧的人,总是穿着一身大衣将全身包裹起来,“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却又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这个人物身上展现了一种极度矛盾的人格。他是可憎可恨的人,也是可怜可悲的人;他所代表的是他自己,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部分人。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是一场自我反思,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挖掘文章情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语文教材中渗透的情与理是非常全面和丰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找到文章中情與理的契合点,对学生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每一篇文章都渗透着一定的情感,教师要抓住文章的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每一种情感都是文章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诉求,在学生阅读和赏析过程中,教师需要加以引导,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例如,《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追忆刘和珍这位始终微笑的温和的学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反动派屠杀革命者的愤慨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刘和珍为了革命事业慷慨就义的个人情怀和文章作者的愤慨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完善学生的人格。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哲理,教师要找到每一篇文章的哲理所在,用哲理去引导学生和启发学生。例如,教学《劝学》的时候,教师要抓住这篇文章所传达的哲理。其中,“君子慎其所立乎”所传达出来的哲理是:学习和学习的环境很重要;“积土成山”所传达的哲理是:学习要做到锲而不舍,积少成多,专心致志,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学恶乎始”所传达的哲理是:学习要选择好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哲理的启发,修养心性,完善自身的人格。

3.抓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十分有限,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那么所能产生的人格教育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课堂教学时间,结合课堂教学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人格教育内容如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适时的人格教育,这样才能培养人格健全的学生。例如,教学《陈情表》的时候,教师可将作者李密至情至孝的人格特点传达出来,还可以根据本文主题的需要,引入“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行孝”这种道德品质的理解,还能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本文作者李密的人格魅力,并且联系实际认识到父母的含辛茹苦,从心理和行动上去感恩父母,孝顺父母,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薪火传递。

综上所述,教师采用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式将人格教育渗透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反思自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与理,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来塑造学生的人格;要充分抓住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将人格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郭明俊.语文教学人格教育功能研究[J].语文建设,2015(18)

[2]程红兵.语文教学呼唤人格教育——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及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0(02).

[3]何小微.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8(06).

[4]程红兵,郑桂华,孙宗良,张广录.实施人格教育:语文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J].中学语文教学,2008(01).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渗透语文教学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