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立
【摘要】2015年末开始,进行了“导师制”课堂教学模式,感觉新型的课堂给予教师新的动力和挑战,与学生都如鱼得水般地驰骋在地理的海洋里,每天乐此不疲,借此机会和同行分享,希望在地理教学上能有更大的进步。
【关键词】导师 学员 评价互助
所谓“导师制”,就是教师在博爱和责任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学习自信心和提高自我能动学习能力水平为目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得到满足,在尊重学生差别的前提下,使“因材施教”变成一种可操作的机制,实现学习中的个性关注,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认识发展自己,特别关注潜能生.后进生和优等生的整体发展,尤其是潜能生和后进生能更有效学习,充满信心地体验成功,从而促进学生特长优势及个性化品质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将我教师的角色改变为“导师”的导师,我完成自身的两大转变:一是从“全员扫射”到“重点突击”,课上重点关注导师的学习状态和效率,课下重点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点名学员到办公室讲解当天导师导的知识,在讲解过程中暴露出学员和导师的双向问题后再自己回去更改,这样能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二是从“主角”向“配角”转变,我认为,多次的课改实践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主动学习永远都要比被动学习的效率高,所以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重点落实到各段的目標生身上,根据自主发展需要,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与内在潜力,使得这种模式发挥出学生自身的内驱力和教师的助推力作用。
一、导师制实施的意义
对于导师制实施的意义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基于成绩视角来看。面对有着优异成绩的学生,导师可以在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引导学生继续向前;而针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导师可以极大地对其进行鼓励,促使其不被忽视的同时,引导学生也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第二,基于品行视角下来看。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受到所有教师各个方面的指导,会落实的更加具体。品行好的,鼓励保持并发扬;品行差的,加强管理和教育。这样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从而形成团结的年级组,进而成长为和谐的学校小社会,对每一个在此学生生活的人都有着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基于生活视角下来看。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中都有不同地区的学生,一方面,有着较好经济条件或者是距离学校较近的学生,便于家长与各科教师之间的密切沟通;另一方面,像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或者是家长不在身边的学生群体,在学生无法感受到父母随时的关心照顾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学生出现不合群的问题,学生就更需要导师的关心以及照顾,出了给予生活关心之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心理疏导。成长导师及时担负起这方面的责任,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也可以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好地工作。这样说来,对稳定社会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当时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教育工作,就必须高度重视“导师制”的应用。
二、“导师制”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作为“导师”的导师,时下全国都在提倡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该如何实现“导师制”的课堂模式呢?我以某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为例做以介绍。首先,在上课铃响后,学生根据“导师制”的座位做好,准备好上课备品,教师进入班级组织好上课后如当天课程内容允许就进行课前小测,批改由导师完成,教师负责监督检查。进入到上课模式后依据课程内容情如果是新授课那就在课堂讨论环节导师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最终呈现答案,教师引导由学员回答到导师补充甚至再到其他导师补充,如果是习题课会提前将要讲解的题目以抽签的形式划分到某几个小组提前准备课上分享给大家,有不当之处如没有学生补充完整再由教师完成,课堂氛围一般都会很热烈,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会非常高。其次,课后,我给每个班级后面张贴一张“导师制名单”填上相应每天日期,督促导师每天尽可能的来导学员问题,如进行,就相应打个对号,我会每天抽查。导师导什么,我就让学员讲什么,有不对的地方,我再加以改正。如有不会,重新约时间再讲,非常有针对性。同时,我会不定期检查每天导师考学员的小测本,对于表现优秀和不理想,尤其是导师和学员运用评价机制进行奖惩。
三、结论
简而言之,在“导师制”活动中,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尤其是后进生的朋友、参谋,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以待。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他们的个性化的地理思维,不仅让他们学习高考必备的地理,而且在交流合作中让学生学会更多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王晓娟.“小班化”和“导师制”在高中教学中的相互促进作用[J].新校园,2016,(05) :37.
[2]尹晓宇.“导师制”分层走班培优课堂形式的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36)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