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词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多维度结构化的主题整合式诗词鉴赏,更能拓宽诗词的厚度、深度。精准把握诗词意象,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学习赏玩字句,更益于领略诗词的意蕴。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诗词鉴赏中,还可以重构诗词的意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达到人文素养和个人情感的双向提升。
【关键词】诗词鉴赏;结构化主题;意象与意境;意义重构;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5-0010-01
【本文著录格式】滕云.在诗词鉴赏中诗意地栖居[J].课外语文,2020,19(15):10,12.
诗词鉴赏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对于有一定诗词积累的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让学生爱上古诗,在诗词中诗意地栖居。
一、主题重组,拓宽诗词的厚度
在诗词鉴赏课中,教师可以把已经学习的或将要拓展的诗词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重组,引导学生立体、多视角触摸古诗。赏读的篇目适当增多,整合的主题更加丰富,整合的途径也更自由宽泛。可以按主题整合,爱国诗、送别诗、田园诗等;可以按诗人整合,李白、杜甫、贺知章等;还可以按题材组合,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获得全国群文阅读大赛特等奖的陈明华老师执教的《古诗中的酒》统整了《送元二使安西》《过故人庄》《月下独斟》《凉州词》四首古诗,引导学生从古诗的关键词句、诗人情感、时代背景多个维度结构化理解诗歌内涵,在诗歌的对比阅读中,感悟“酒”在古诗中的独特意蕴。孙双金老师的《走近李白》一课,则以李白的经典绝句为主块,用精彩的故事把诗歌串联起来,运用吟诵、比较和想象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致,感受诗歌瑰丽的想象,感悟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色彩和他的独特风骨。
《走进唐诗中的“春”》,则可以整合小学阶段经典的颂春唐诗,有滋有味地吟诵,感受诗人笔下春的韵味。从“万条垂下绿丝绦”中领悟和煦的春风中垂柳的婀娜多姿;从“天街小雨润如酥”中体会春雨的细腻绵柔;从“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中感受百花争妍的春意;从“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中体悟晚春时节柳絮漫天的意趣……诗人笔下的柳、花、草、鸟传达了诗人对春的喜爱,表现着春的气息和韵味。
二、巧借意象,进入诗词的意境
品味意境,是诗词鉴赏的重要任务。“意”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也是读者在阅读理解和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独特感受。“境”是诗词描写的具体景物和生活图景。“意境”则是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所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融合的艺术境界。而“意象”是“意”与“象”的结合体,是一种以象达意的特殊语言现象和智慧。翁公宇先生说“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的客观事物碎然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现象”。诗由情生,以情感人。诗人常常要把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而读者在品读过程中,借助这些意象,就可以深入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
诗人常借助外界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操、品格,如《竹石》《梅花》《墨梅》《石灰吟》,前两句状物,后两句言志,诗中的意象明确而单一。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意象进行深入引导:梅,傲雪斗寒,象征着傲然不屈与坚忍不拔;兰,色淡香清,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刚直谦逊,代表着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雅志士;而菊,孤傲高洁,直面寒霜,象征着高洁的志向、坚贞的情操。学生自觉关注诗词中的意象,脑海中就会浮现梅兰竹菊的高洁形象,从而深入领会诗词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字背后传达出来的凛然正气。
山水田园诗是小学阶段诗词学习的重要题材,诗人常常借助“空山、清泉、溪水、炊烟、渔舟、茅屋”等意象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寄托高洁的情怀。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描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杏子、麦花、菜花”这些意象,描写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形有色。既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初夏忙于农事的情况,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又如王唯的《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青松明月,泉水淙淙,大自然多么恬静清幽;“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忽闻一阵欢声笑语,一片青莲之间,闪出一群天真无邪的洗衣姑娘。这些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也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送别诗中的意象更值得品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是一个常见的意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别,多含不舍之意;纤柔细柳,象征情意绵绵;折柳相赠,寓意像柳一样随地而生,欣欣向荣。诗中驿道两旁的柳,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飘逸着浓浓酒香的“酒”,实为别离之必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李白还用“黄鹤楼、烟花三月、孤帆、长江”等意象,表达对友人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此外,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还有亭、月、雁、云、山等,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优美和谐的意境。
三、赏玩字句,领悟诗词之精妙
诗是语言艺术的精粹。诗人总是通过反复的推敲与锤炼,用最精炼妥帖的字眼来表达情思。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以及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绿”字的反复斟酌都传为佳话。诗词的美总是通过语言自身之美来表现,而鉴赏古诗词,就要引导学生反复赏玩字句,学习语言的运用与表达。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皓月银辉下,清澈的洞庭湖与翠绿的青山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远远望去,如同一只剔透的银盘里放上了一只精美的艺术品,诗句巧以“青螺”喻“君山”,绝妙的比喻里寄托着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运用拟人手法,把春雨写活了。她随着和风,悄然而至,无声飘落,“润物”无声。“潜、润、细”等字眼生动地表现出春雨之好。一字一句,境界全生。
古诗词除了运用恰当的修辞,还讲究“以动衬静”“以实显虚”等艺术手法。王维的《鸟鸣涧》表现了静谧祥和、空灵静默的意境,然而“月出、花落以及鸟的惊与鸣”,有动还有声,为什么这样写?仔细一品,顿悟:深夜里尚能感觉到桂花飘落,明月乍出居然可以惊动山鸟,不是更能凸显“夜静山空”?“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春意只可感知,不可听闻,哪里会闹?诗人就在这春景中活用一个“闹”字,就描绘出春风中杏枝摇曳、杏花缀枝的景色,有声音有色彩有画面有情感,以实显虚。
四、重构家园,在诗词中诗意地栖居
诗词中有纯真的情。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写了一个老朋友的随性之约。“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没有酒肉的款待,有鸡有小米足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浓郁的田园风情迎面扑来,幽静而安宁,有如世外桃源;“开轩话场圃,把酒话桑麻”,酒宴亲切随意,聊的是农家生活农家乐;“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次做客如此高兴,率真的诗人忍不住主动再次相约。学生在诗词的浸润中感受田园的淳朴,领悟友情的珍贵,体味诗人的恬淡超脱,内心也滋长一份平静而喜悦的力量。
当学生走进诗词,走进文本深层,就会自觉结合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视角,去重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精神更加充盈,生命更加润泽,达到人文素养和个人情感的双向提升。当学生在诗词鉴赏中重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灵魂就会在诗词中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