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
摘要:服装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在实践中经历了探索与实践、深化与融合、构建与实施三个阶段。主要解决了目前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人才培养对行业企业发展支撑不够;教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和改革动力不足。采用校企多方联合办学模式,在全面提升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1-0083-02
一、前言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最重要的特征是地方性和教学性,这类型的学校办学特点应该是培养企业与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定位要求立足于企业与社会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阶段,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成为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主体,这既符合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
惠州学院是广东省普通本科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广东是我国服装大省,为学校服装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惠州学院服装学院长期坚持校政行企结合的办学模式,在与企业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中,先后经历了探索与实践阶段、深化与融合阶段、构建与实施阶段三个阶段[1]。服装学院长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化素质和实践能力,采用校企多方联合办学模式,以“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模式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服装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结合惠州学院本科教学实际,制定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方案,并通过教学实践全面提升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为创办服装特色专业奠定基础,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主要举措与成效
(一)构建校企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提高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
1.組建学院董事会。建立了由学校、行业和企业三方组成的服装学院董事会,制定了章程,建立了议事规则,通过董事会汇聚了30多家服装企业,构建“服装企业池”,开展“双进双挂”师资建设平台、多边共赢协同育人平台、创新创业技术服务团队等共建工作,将合作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与协同育人的长远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在不断传承、固化与提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校企协同的战略联盟和凝聚社会资源的长效机制。
2.建立多层次、常态化沟通渠道。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董事会议、工作推进会议、竞争力提升会议、年度总结会议与经常性项目工作会议,通过校企充分沟通,保证协同育人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成效。同时配套出台教师挂职、企业骨干嵌入课程教学、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教学质量保证、示范性实习基地建设等系列配套制度。
3.实现校、企、师、生共享共赢。在董事会框架下,校企之间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校企合作协议,企业优先获得服装人才和技术服务,教师获得在企业开展工程挂职实践的机会以及合作企业的科研课题,学生获得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以及开展创新、创业与就业的平台,学校获得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及企业兼职导师,有助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实现校企、师生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局面。
(二)创建了人才培养路径,强化对行业企业发展的支撑
1.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毕业生调查等形式,了解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差异,根据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将服装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细分为理论素养、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创业意识、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等[2],制定进阶式能力培养目标,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嵌入公共课程模块、技能实训模块、通识课程模块、方向课程模块、研究课程模块,突出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行业性与应用性特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服装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
2.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与教材。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调研、课题合作等形式,深入了解服装企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收集工程实践教学案例[3],与合作企业共建服装类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课程教材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既满足了服装专业教学需要,也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培训教材,实现课程、教材与行业企业发展变化有效对接。
(三)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课程内容+职业标准”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改革。通过改革绩效评价方案,形成制度驱动,鼓励教师主动走向企业生产一线,根据企业生产技术流程整合专业方向课程,并将前沿科技和企业新技术融入课程内容,形成涵盖从产品研发到进入市场全生命周期的、对接企业流程的方向课程,克服知识孤岛问题,实施“课程内容+职业标准”的模块化教学内容改革,保证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获得工程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4]。
2.“专业教师+企业骨干”嵌入式教学方法改革。为了建立符合服装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嵌入4—8学时企业骨干讲座,融入企业岗位知识与工作技能,将企业骨干引入课堂,形成企业驱动,鼓励教师主动与企业骨干开展教学科研合作,实施“专业教师+企业骨干”嵌入式教学方法改革。在实施企业嵌入式教学过程中,既检验了专业课程与行业企业需求的符合度,促进了产教融合的师资建设,又能加强服装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为企业和学生创造了双向选择的机会。
三、创新与特色
1.丰富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内涵。在长期实践基础上,凝练出“学工结合,学以致用”的先进办学理念,确立了高素质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需求为导向,创建了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成果专著《惠州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总结了服装学院校企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提供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的普遍方法。
2.實施了“专业教师+企业骨干”的嵌入式教学方法改革。将企业岗位知识与工作技能嵌入课堂,教师与企业骨干合作教学,达成“学而有用、用而有效”的目标,推进了教学方法改革[5]。探寻了一条校企融合的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路径,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建立了教学科研紧密合作关系,逐步建成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校内校外兼容的师资队伍。
四、结论
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主要解决了目前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1)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2)人才培养对行业企业发展支撑不够;(3)教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不强和改革动力不足。针对这三个问题,惠州学院服装学院以学工结合、学以致用为理念,以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建了校企协同服装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制度机制、创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径、持续推进校企融合的教学改革。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2014年、2018年两次荣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服装学院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坚持校企紧密合作,与时俱进,一脉相传,实现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支持了服装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实现了校、企、师、生共享共赢。
参考文献:
[1]刘小红.广聚社会教育资源,创建服装专业特色[J].纺织服装教育,2012,(6):24-26.
[2]王晓艳.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合肥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01):45-49.
[3]刘献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观念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10):6-10.
[4]周春英.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养的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5):41-43.
[5]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
Abstract: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ollege of Clothing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deepening and integration, constructing and implementing in practice to train the applied talents with the mod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joint running". It mainly solves three problems that are prominent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nthusiasm of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s not high;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s not enough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eachers' training ability 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is not strong and the reform motivation is not enough. By adopting the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joint running", remarkable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in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an all-round way.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