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宜宾,64400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患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理是因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代谢异常而造成游离胆红素含量升高,从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具体表现为皮肤及体内部分黏膜和巩膜黄染,更严重的患儿会引起核黄疸,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等多种并发症[1]。因此,对新生儿黄疸患儿及时进行早期治疗与护理,很大程度上能促进新生儿黄疸患儿的康复。本文主要探究抚触护理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护理的效果,为日后新生儿黄疸护理提出建议。
以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以来入住我院的150位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5位患儿,对照组有37位女婴,38位男婴,实验组有35位女婴,40位男婴,对照组有40位患儿是顺产,35位患儿是剖腹产,实验组有36位患儿是顺产,39位患儿是剖腹产。采用控制变量法,每位患儿均无先天性疾病,两组患儿平均体重在7.8斤左右,每位患儿的总胆红素在280.58umol/L左右。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
首先对患儿进行胆红素拮抗剂肌肉静液注射,酶诱导剂静脉滴注以及照射治疗等治疗手段,并对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保持病房内空气通畅,护理人员做好患儿的日常生活护理,保证患儿营养充足及保暖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并及时将患儿每天的症状汇报给医生,以便医生掌握患儿的情况[2]。
1.2.2 实验组
与对照组一样,首先对患儿进行胆红素拮抗剂肌肉静液注射,酶诱导剂静脉滴注以及照射治疗等治疗手段,并对患儿进行抚触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保持病房空气通畅,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抚触护理之前,手部要先进行消毒,手指甲不宜过长,操作过程中,按照面部,头部,颈部,胸部,后背,腹部,手臂,臀部,腿部,脚部的顺序对患儿进行抚摸护理,手法要轻缓熟练正确,抚摸护理时间尽量选择在患儿刚刚睡醒的时候,这样不影响患儿的睡眠质量,抚摸护理时间尽量控制在二十分钟左右,每天进行三次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挣扎等强烈反应时,应停止抚摸护理,并通知医生来诊断患儿的病情,再考虑要不要继续进行抚摸护理。在两组患儿进行治疗与护理两周期间,对患儿的每日排便次数,血清总胆红素含量,黄疸消失时间进行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差异。
根据治疗之后的效果分为效果显效,效果有效,效果无效三种。效果显效:治疗两周后,患儿的每日排便次数恢复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达到正常水平,黄疸消失;效果有效:治疗两周后,患儿的每日排便次数恢复正常,黄疸消失,但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未达到正常水平;效果无效:治疗两周后,患儿的每日排便次数未恢复正常,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未达到正常水平,黄疸未消失[3]。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治疗人数*100%。
采用统计学方法以及SPSS18.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计算并对比,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两组的护理之后,结果表明,实验组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胎便排出时间及黄疸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 1。
表1 新生儿各项黄疸相关指标分析表
经过两组的护理之后,实验组患儿的康复效果显效的有60例,效果有效的有13例,效果无效的有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3%;而对照组患儿的康复效果显效的有40例,效果有效的有25例,效果无效的有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6.7%。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新生儿黄疸疾病指的是未满月的新生儿所患的黄疸,其发病原理是因新生儿黄疸患儿胆红素代谢异常而造成游离胆红素含量升高,从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具体表现为皮肤及体内部分黏膜和巩膜黄染,更严重的患儿会引起核黄疸,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伤等多种并发症[4]。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病理性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24小时之内即发生黄疸,主要特点为发病早、病情重及反复发作的特点[5]。生理性新生儿黄疸是指婴儿出生几天内发生黄疸,症状会在短时间内消退,比较容易治愈。
在此次实验中,实验组采用抚触护理方法,对患儿腹部进行抚触按摩时,有效促进胎便的排出,因此,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胎便排出时间及黄疸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事实证明,对患儿进行抚触,还可刺激中枢神经,导致胰岛素及其它激素的释放,从而增加肠胃功能,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7.3%。因此,抚触护理可让患儿尽快康复,效果显著,应在医学界有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