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县民族医院,云南 红河,662416)
新生儿常见疾病莫过于黄疸,调查显示60%以上的新生儿均会存在黄疸现象,一种是生理性黄疸,自愈性强,而多数则为病理性黄疸,需加强对症治疗[1]。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病理性黄疸,将会带来较多的并发症,影响新生儿大脑发育,严重者造成死亡。近三年来,我院加强了新生儿黄疸治疗研究,本次以36例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加以分析,现汇报如下:
资料来源于2013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36例黄疸新生儿,按照数字随机分组原则,将新生儿患儿分为2组;观察组18例,男10例、女 8例,足月产 12例、早产 6例,日龄 19h-26d、平均(5.6±2.3)d;对照组18例,男11例、女7例,足月产13例、早产5例,日龄18h-2d、平均(5.2±3.1)d。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1 药物治疗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用药如下:新生儿肝脏代谢弱,因此采用肝酶诱导剂,选用苯巴比妥,3次/日,5-8mg/(kg·d),可根据婴儿病情酌情加量或减量;婴儿胆红素过高,采用白蛋白纠正治疗,1g/(kg·d);纠正因电解质紊乱导致的酸中毒;治标先治本,找出原发病;亦可采用换血治疗,对患儿更换血浆,1次/日,25mg/次;婴儿进食主要通过母乳,禁用对肝脏功能造成影响的药物;婴儿早期还容易造成皮肤水肿、缺氧、贫血等病症,对于婴儿早期的常见病,应辅助治疗。
1.2.2 蓝光治疗
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之上对婴儿进行光照治疗,将婴儿放在光疗暖箱内,控制暖箱温度为35℃-38℃,蓝光辐照功率不得低于500;双面进行光照,并与照射前以黑布罩住新生儿眼睛、会阴、肛门等;照射分多次间断进行,4h/次,每次之间间隔4h,持续治疗2d;前后分别测量胆红素,治疗阶段观察婴儿精神、情绪、睡眠、体重增加等情况。
将疗效划分为3个等级,若患儿黄疸症状没有变化,且血清总胆红素变化不大,表现为下降≤30%,则治疗无效;若患儿黄疸症状有所改善,但症状消除并不明显,其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在30%-70%范围内,则治疗有效;若患儿症状大部分或者完全消失,且血清总胆红素下降≥70%,则为显效。治疗总有效为有效+显效,。
资料录入SPSS16.0软件,计量资料由(x±s)表示,计数资料由百分率表示,分别行t值检验与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无效两组分别为1例、5例,见表1,总有效率观察组(94.44%)>对照组(72.22%),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概率11.11%,对照组为22.22%,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总有效率的比较[例(%)]
表2 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例(%)]
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发生异常造成,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不能将体内胆红素代谢完全,大量胆红素汇集在血管里,因此出现黄疸等现象。黄疸具有生理性与病理两种表现,新生儿出生后2-3天,皮肤和眼球发黄,到了5-6天的时候特别明显,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精神挺好,吃奶也正常,不经常哭闹,这类情况比较常见,属于生理性黄疸,两周后慢慢消退,不会给婴儿健康带来危险[2]。如果新生儿出生后1-2天出现黄疸并加重,孩子经常哭闹厌食等情况,属于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将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情况,若不能及时治疗,将损伤患儿大脑,造成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危及患儿生命安全。药物治疗是一直沿用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根据对新生儿原发病的分析,采取对症治疗,避免合并症的出现[3]。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医疗条件的改善,蓝光照射治疗逐渐受到临床青睐,其治疗原理在于借助420-480nm波长的蓝光促进胆红素溶解,从而降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含量,临床证实该种治疗方法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
由于黄疸治疗重在将胆红素溶解排除,为此无论用药还是光照治疗,胆红素代谢过程中均会产生较多的中间产物,造成新生儿出现发热、绿稀便、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这与王梅[4]的文献报道相符。基于此,在进行新生儿黄疸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新生儿出现更多的不适症状。
本研究中对黄疸新生儿采用了药物治疗与蓝光治疗两种方式,药物治疗患儿的总有效率为72.22%,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44%;同时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更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新生儿黄疸治疗中,蓝光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且不良反应更少,值得推广应用。